海底秘密花園

採訪/撰稿 柯金源 于立平
攝影 柯金源 賴振元 蘇志宗

每個愛好海洋的人,心中都有個藍色水晶般的海底伊甸園,當外在干擾一再地打破這樣的夢想,他們唯一能夠努力的,就是設法為大海保留一處淨地,一處不為人所干擾的秘密花園。核三廠及海生館珊瑚復育,澎湖青彎珊瑚試驗,澎湖捉小章魚及咾咕石,珊瑚產卵研究。

在屏東和澎湖,一群海洋學者進行著珊瑚礁的保育工作。

中山大學海生所教授宋克義等人,在核三廠出水口建立珊瑚苗圃,研究各種提高珊瑚存活率的方法,希望能復育墾丁南灣其他受到破壞的地區。

澎湖青灣有中研院動物所研究人員陳昭倫等學者,進行珊瑚產卵和雜交實驗等研究,想要瞭解珊瑚產卵後,這些苗到底跑到哪裡去?

屏東縣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則自民國79年左右開始進行珊瑚的養殖和復育,並保存珊瑚的種原。

科學家們想盡辦法進行珊瑚的生態研究和人工復育實驗,而澎湖的在地人,則希望運用老祖宗的智慧,讓澎湖的海洋再現生機。「我覺得保育一定要到最基層去做,而且世界上能成功的都是跟整個社區結合。」中研院動物所副研究員鄭明修表示,珊瑚提供鐘螺、海膽、小章魚等生物依附和庇護的空間,與澎湖傳統漁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除了對漁業的助益,珊瑚也是澎湖早期房屋建築和防風牆使用的建材;其死後所留下的碳酸鈣骨骼,就是所謂的咾咕石。在澎湖縣農漁業局、通樑村村長等人通力合作下,與村民們一起讓咾咕石回歸大海,為魚兒造家。

墾丁南灣海域因為泥沙沈積覆蓋率高,許多珊瑚都遭到活埋致死,國立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開始進行珊瑚復育,六年努力下來,海生館養了八十多種珊瑚,未來並計畫在受損區域將復育珊瑚移植恢復野外生機。

每年農曆三月珊瑚產卵,再度吸引眾人目光,學者卻發現南灣珊瑚雖然每年大量產卵,卻發現回到南灣來著苗的數量非常少,對於珊瑚自然復育不利。

目前國內學界對珊瑚移殖的技術雖然相當成熟,可是一旦遇上了環境破壞及污染的問題,再好的技術終究還是一籌莫展。對台灣珊瑚礁的前途感到悲觀,但還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積極努力,是目前台灣學界普遍抱持的態度。

海底的秘密花園,會不會就此成為珊瑚的諾亞方舟,可能就在你我一念之間。

集數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