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工廠大挑戰|人造種植能否成為傳統農業助力?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張光宗

植物工廠挾帶光電科技的優勢及水耕技術的發展,來勢洶洶進入農業生產體系,甚至可能成為下個世代的農業主力,解決農業困境。但是,完全的人造種植環境,能否取代自然,成為最大的疑問,也讓植物工廠面對挑戰…

在雲林農博會場,一棟標榜著現代科技農業的展示間,陳列著植物工廠的生產模組,開發業者拔起蔬菜,介紹植物工廠生產的乾淨農作。植物工廠原本是設施農業的一環,但是它講究以人造環境取代自然環境,透過LED人工光源取代陽光,以培養液取代土壤,讓作物能在完全封閉的廠房中,自動化生產。

現在業者為了讓植物工廠走進家中,特別設計魚菜共生系統,希望能在生產之外,也具備觀賞價值。然而一個迷你型植物工廠模組,售價近十萬元,是否具有市場潛力?業者表示城市人能夠務農,不是看價格,而是看價值。

因為光電科技的高度發展,加上水耕系統的推陳出新,二十年來,植物工廠在世界蓬勃發展,全球推估有千億產值。台灣近十年來,科技、農業等不同領域的業者,也積極投入研發。



在世貿舉辦的科技大展中,植物工廠被視為一種整合型的產業科技,開發業者表示在大量開發下,建設成本可以降低,但是耗用的電力與電費,一直是無法克服的問題。面對昂貴的生產成本,植物工廠業者以種植高經濟作物來因應。

另外也有製造業者,目標並不只放在台灣市場,而是希望行銷國際,讓植物工廠進入世界各地。在業者心中,面對高度城鎮化,農地不斷消失,植物工廠將成為一種解決之道。但是目前台灣的植物工廠發展,仍是多頭馬車,各家廠商自力研發,缺乏一個分工整合機制。



另外看在部分專家眼中,以工廠取代自然,將付出極高的成本代價。學者指出,在植物工廠中,以培養液取代土壤,植物吸收後,一旦分解不完全,殘存的亞硝酸胺進入人體,就有致癌風險。同時,人工光源的設計,其實還在研發階段,無法斷言能取代陽光。

在展場中,農業試驗所展示一個簡易型植物工廠,研發人員強調,必須考慮台灣農業體系,發展農民適用的農業設施。我們來到農試所,簡易型的植物工廠,以抗風的鋼架設計和抗雨的膠布外棚,搭配自然陽光照射,強調節省成本與能源。

台灣以小農生產為主,很難有財力投入植物工廠生產。不少農民更相信,只有優質土壤,搭配好的農法,才會種出真正美味的農作。

農作生產工廠化,可能帶來生產效率,但是一旦多元的農村,成了單調的工廠,農友被自動化機具取代,農村將面臨瓦解,農村文化也將不復存在。



植物工廠來勢洶洶,政府視為未來主力產業,積極推廣補助,甚至寄望解決農地消失問題。但能否成為農業救贖,甚至為農村帶來何種影響,恐怕都是在研發之外,必須思考的現實問題。

地點
集數
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