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恐懼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陳錦彪

楊梅基督教教會是許多人追求心靈平靜的地方,但現在卻總是空空盪盪的,原來神聖的光輝,竟然敵不過居民對電磁波的恐懼。好不容易由信徒出錢出力才蓋好的教堂,因為高壓電纜帶來的心理壓力,不但到教會的信徒變少了,連原本住在裡面的住戶也一個個搬離。

台電去年在楊梅地區進行電纜地下化工程,十二條161KV的電纜線從教堂附近開始下地,沿著馬路一路送往市中心的變電所。去年九月電纜開始送電之後,居民請環保團體到現場測量,發現馬路上的電磁波高達兩百毫高斯以上,住家內部也常常在十個毫高斯左右。

因為電纜施工上的問題,讓楊梅這條馬路成了全台灣電磁波最強地區。居民之中有人失眠、有人得了憂鬱症、有人感到暈眩、精神不振。雜貨店的老闆老來得子,為了怕孩子受影響,他把一樓的店面收了,只是為了離電磁波遠一點,甚至打算放棄新買的房子,搬回鄉下老家。一時之間,每個人的心頭都蒙上電磁波的陰影。寧靜的社區,如今籠罩在看不見的恐懼中。電磁波真的那麼可怕,還是居民過度恐慌,杯弓蛇影呢?

其實電磁波是一種非常廣泛的能量,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身邊,當我們曬太陽、打行動電話、聽收音機、或打開任何電源的開關時,電磁波就常伴你左右。每一種電磁波的頻率不同、波長不同,攜帶的能量也就不同。其中,醫療用的放射線屬於極高能量的電磁波,它的能量足以讓原子外層的電子游離出來,所以又稱為游離輻射。醫學上對於放射線對生物健康的影響,已經有相當豐富的研究,但是對於一般電纜線所產生的非游離輻射,醫學上的研究仍然相當分歧。



到目前為止,生物實驗尚無法確切證實極低頻電磁波對生物體可能產生的傷害,但是在流行病學的研究上已有一致的發現: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長期居住在電磁波四毫高斯以上的環境,孩童罹患小兒白血病的機率是一般兒童的兩倍(從十萬分之三提高到十萬分之六)。因此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將電磁波定義為『第三級的人類致癌物質』,也就是將他看成是致癌的『嫌疑犯』,卻還不足以被判定為『兇手』。這個等級跟咖啡與胰臟癌之間的關係是一樣的,但這樣的解釋並不足以消除大眾的疑慮。

環保聯盟的會長陳椒華多年前曾經罹患惡性腫瘤,痊癒之後入全心投入環保運動,沒想到去年又發現自己罹患乳癌。當她拿著高斯計測量自己學校辦公室的座位,赫然發現電磁場強度高達二十毫高斯以上。陳椒華懷疑自己罹患惡性腫瘤,跟長期在高電磁場的環境下工作有關,而電磁場過高的原因在於辦公室外的輸電電纜。



為了證實電磁波與健康之間的關聯,陳椒華開始進行動物實驗。她把白老鼠分成三組,其中一組放在自然背景値下(0.2毫高斯以下),一組放在10毫高斯的磁場環境,另一組則放在自己過去的座位,也就是20毫高斯以上的磁場環境。五個月後她初步發現,在20毫高斯以上環境的白老鼠,體重比較輕、成長速度較慢、活動力也比較差。

輔大醫學系教授李中一則是利用電子地圖,進行國內電磁場流行病學的統計調查。他將台灣359個鄉鎮依據輸配電線的密度分成四個等級,最高密度鄉鎮電纜經過比率高達33%,結果他發現,電纜密度越高的鄉鎮市區,小兒白血病發生率也顯著提高(雖然這尚無法排除都市化與空氣中苯濃度等其他因子的影響)。

李中一認為,由於電磁波與小兒白血病之間的關聯,因此十五歲以下孩童的電磁波暴露量應該是我們關注的重點。他調查台灣兩千多戶零到六歲孩童的住家,發現家中磁場強度高達四毫高斯以上的佔5.2%,相較於其他歐美國家,四毫高斯以上的住家大都小於1.5%,因此台灣孩童住家的磁場暴露相對比較高。



目前政府部門對於極低頻的電磁波訂出了『833毫高斯』的標準,這也是聯合國衛生組織所承認的環境建議值。但是這個標準是”安全標準”,而不是”衛生標準”。也就是說,暴露在這麼強的磁場環境下,可能會有立即的不舒適與危險。越來越多居民與環保人士對這樣的標準感到疑慮。環保團體主張,台灣應該比照瑞士、奧地利、加拿大等國,對於電磁場訂出更嚴格的衛生標準(2毫高斯以下)。

對於法規標準的修訂,李中一則有不同看法。他認為台灣地狹人稠,要比照歐美部份國家採用嚴格標準,執行上可能有相當困難。但即標準不做修正,政府部門還是可以有積極的作為,對於十五歲以下孩童生活的場所,盡量降低電磁波的影響。

對於台電來說,身為輸配電的執行單位,政府法規如何訂定他們就如何執行,問題就在於,在健康風險與施工成本之間,要如何找到平衡點?



楊梅的電磁風波,在歷經多次的說明會、陳情、抗議之後,台電最後做出三個月內鋪設鋁板改善,一年半之內遷移電纜線的承諾。

台灣的電磁風波到處延燒,已經是一個健康風險管理的課題。電力單位未來在施工時,必須考慮民眾對電磁場的疑慮,更開誠佈公地與當地居民溝通。而政府也應該妥善宣導,讓民眾正確地認識電磁波的影響。畢竟,恐懼來自於不確定,更深入的理解,才能更理性的掌握我們所處的電磁世界。

集數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