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門沙灘,位於古地名稱為「舊社」的地方,或許外界對這裡更熟悉的是,核四廠所在地。許多在地居民,從小就開始參與反核運動,守護自己的家鄉和環境,龍門里里長吳世揚就是其中一員,不只自己是家中反核第二代,他笑笑的說,他兒子是第三代,從小就上街頭抗爭。
近幾年吳世揚和龍門里的居民們,仍持續投入心力守護這片沙灘,保護「海米」這個珍貴植物的棲地。但是海米外型相當平凡,走過路過只會被當作是普通的雜草,居民也都說從來不知道有這麼珍貴的植物,後來才認識海米是什麼植物。

台灣是海米全球分布的最南界 台灣本島只有龍門沙灘發現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黃朝卿表示,海米的發現可以追溯到1924年在舊社採集到的海米標本,1993年東北角及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委託學者郭城孟,進行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植被與植物研究時,也曾記錄到海米。
黃朝卿指出,海米是莎草科薹屬植物,主要分布從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往南經過韓國、日本、中國東北部分沿岸,然後到台灣,甚至到北美地區。而台灣僅有馬祖和貢寮龍門沙灘上發現海米蹤跡,而且這個位置還是它所分布的全球最南界。

黃朝卿認為,貢寮的地形和地理位置很特殊,有點像捕手手套的形狀,所以剛好可以承接從東北部海域漂下來的海漂植物,在這邊落地生根。但是海米在台灣卻面臨生存危機,首先遇到的是棲地維護問題。
棲地面臨大型機具開挖危機
里長吳世揚表示,由於「福隆沙不外運」的原則,所以過去台二線自行車專用道新建工程,和福容飯店興建工程施工時,挖出的沙回放至龍門沙灘,但是其中夾雜許多工程廢棄物,包含水泥塊、磚塊、還有碎玻璃等等。

2019年,監察院對交通部觀光署提出糾正案,認為黃金沙灘卻混雜碎紅磚和水泥塊等,影響觀光形象,應檢討改善。後續研商如何清理沙灘的會議中,行政院工程會原本主張由大型機具進場開挖,但是在地居民、學者都發聲反對,因為這片沙灘中有海米生長,希望用「人工撿拾」廢棄物的方式,才能同時保護海米的棲息地,最後決定由風管處編列經費支應人工撿拾。

吳世揚說,如果進行大規模開挖或過篩,擔心造成環境擾動,導致植物不見或滅失,因此後來協調由在地民眾進行人力撿拾,自己的故鄉由自己來保護。
儘管目前在居民和學者堅持下,成功阻止大型機具進入開挖,但是吳世揚也坦言,還是會憂心能否持續阻擋,畢竟在會議上常常被質疑,用撿的什麼時候才能撿乾淨,所以需要繼續關注。
交通部觀光署東北角及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福隆管理站主任曾慶春表示,第一個三年撿拾計畫剛執行完畢,接下來會再提出一個三年撿拾計畫,內容包含於生多所進行異地復育和海米保育,也希望透過撿拾維護,了解這個沙丘是否更穩定,以及稀有的植物族群是否有機會更往外拓展。
移地保育困難重重
除了棲地維護問題,海米移地保育也困難重重。黃朝卿說,目前海米研究最大的問題是在種子,因為已經連續三年在野外採不到種子,主要原因可能跟這幾年東北角每年冬季雨很多有關,開花期如果遇到下雨就不太會授粉,也就不會結果;另外一個可能原因就是全球暖化,冬季低溫不夠也有影響。

過去曾採集到的種子發芽過程也不順利,林業試驗所副研究員伍淑惠表示,要讓海米種子發芽,包含需要經過大概是四度C,長達二十到四十幾天的低溫冷藏,種子有一層很硬的種皮,必須有一點受潮,水才能進入,然後發芽條件又要在大概超過25度以上,發芽率才會高。當初拿到20顆種子來發芽,結果只有3顆發芽,然後在長成過程就死掉了。

伍淑惠表示,這代表台灣對海米來說,不是最佳生長環境,數量少是正常的,遺傳多樣性低也是正常的,但這也代表它更脆弱,可能在某些災難或一次天候事件以後,就可能消失。
儘管海米研究這麼困難,但是研究人員仍持續努力。黃朝卿說明,因為全球暖化的關係,這邊已經是海米分布最南端,沒機會再往南部擴張,因此這個植物可能帶有全球最可以抗暖化的基因。

與外來種爭取生存空間
海米在龍門沙灘上除了面臨棲地保護危機,也正在與外來種對抗,爭取生存空間。居民也在當地沙灘上移除外來種,龍門社區更進一步結合小旅行,帶遊客認識這片沙灘上的植物之餘,也協助移除外來種。

吳世揚里長表示,現在外來種最主要有裂葉月見草、菟絲子,還有南美蟛蜞菊等,會影響原有植物的棲息,所以要移除,讓原有的植物棲地能擴大。不只海米受到外來種威脅,龍門沙灘上還有許多瀕危植物需要好好保護。(延伸閱讀》 異形入侵|外來種日本菟絲子引發生態災難 )
在地居民協助移地復育
在地居民、狸和禾小穀倉負責人林紋翠表示,龍門沙灘上有好幾種紅皮書受脅植物,除了海米,還有一個瀕危(EN)的列當、易危(VU)的厚葉牽牛,還有濱旋花、濱剪刀股、疏花佛甲草,都是接近受脅(NT)的植物,遠離沙灘不遠處,在濱海礁岩上還有瀕危(EN)的基隆蠅子草。




林紋翠嘗試復育這些面臨生存危機的植物,希望幫忙保種,他表示雖然它們在野外棲地很少,但如果推廣送到家戶去,就不會因為一個環境變動或原棲地沒有了,這個物種就滅絕。「這是我們想讓原生植物變成園藝植物的另外一個意義。」
專家:一場難得的全民保育行動

龍門里居民一起投入海米保護,是一個難得的全民保育行動。伍淑惠對此表示,這個保育行動在台灣其實是走在很前面的,能夠動員不是只有科學界的人關心這件事,而是全民運動。例如社區居民去散步,就會拔一下外來種,還可以監督有沒有外來的人來做採集。林保署、東北角風管處、林試所和生多所,與在地居民都是合作夥伴,投注自己的專長一起來做這件事。
核稿/廖婕妤,編輯/林彤恩、林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