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醫生

採訪/撰稿 楊蕙萍
攝影/剪輯 陳添寶

他是衛生所主任,把照顧病患的態度拿來養殖魚,讓他在醫師的身分外,多了漁夫的角色;而他是腎臟科主任,他的病患罹患尿毒症的居多,面對總是在善後的醫療工作,他想要從源頭著手。他養的魚有什麼特別?他賣的魚有什麼訴求點?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一個在台灣頭,一個住台灣尾的醫生「撈過界」?

上午九點不到,台北新光醫院的腎臟科候診室,已經排滿了看診民眾,對江守山醫師來說,門庭若市不一定是好現象。台灣被稱為「尿毒之島」,罹患尿毒症的病患人數居世界之冠,門診病患有三分之一因為尿毒症需要洗腎。但前期病徵很難在短期內發現,江守山試圖從臨床經驗,歸納出判別的方式。

這些簡易的檢測,需要更多科學佐證,江守山得不斷尋找處方,他翻了六百多篇研究論文,發現吃魚可以減少腎臟的負荷。但台灣魚產的問題以及環境荷爾蒙因素,總牽動著民眾選購的決定,江守山衡量之後,決定在兩年前成立魚舖,自己尋找魚貨,也創先例替魚產標示身分證,負起把關責任。

研究人員發現一般魚產最常見且影響最大的是藥物殘留的現象,而所有的藥物殘留和環境對人體造成的影響,不容易在短期間被發現,等到出現異狀時,通常已經到了末端,藥石罔效。

琉球鄉衛生所,是台灣離島中設備最完善的衛生單位,裡頭有著相當齊全的洗腎中心。洪國清在小琉球長大,回到家鄉擔任醫師已數十寒暑,父親是船員的背景,讓他對海、對這裡的居民,有著深厚的感情。民國七十年小琉球發生登革熱疫情全島百分之九十的居民罹患登革熱,他並沒有倖免,因此對於環境,對用藥和人體健康,他更為關注。

十幾年前,他開始從事養殖漁業,並從挪威引進大型箱網,成為小琉球最早的箱網養殖。全盛時期他有二十幾個箱網,這是當地傳統捕魚的漁民,另一條出路。目前小琉球有兩處箱網養殖業者,許多漁民對這位養魚的白袍醫生總是投以異樣的眼光。

「就用我們做醫生的理念來管理魚,什麼時候要添加營養,抓出容易出現病症的季節,然後再跟水試所合作施打疫苗,出產前拿去檢驗,養出健康的魚拿出來賣。」洪國清說。

海鱺,是這一年漁業署推動的重點經濟魚類,平均一條海鱺需要十個到十二個月才成熟,但對洪國清夫婦來說,走在政策之前的背後,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

「支持的力量是我覺得,這是我們預防醫學的重要部分,我看診病人那麼多,我能影響的只有一百個,如果很多人吃了我的魚,那我影響的人就更多,這比我做醫生來說更有意義。」江守山醫師說。

江守山和洪國清,提到醫學治療維持健康,這兩位醫生比一般人有更多專業知識。而在科學驗證下,他們卻也同時自費尋找符合標準的實驗室,檢驗工作跑在官方動作之前,推動的理念讓社會認可。

面對漁業漸漸枯竭,陸地養殖地層下陷的隱憂,以及歐盟對農漁產的要求,生產安全又高品質的魚貨是首要之務,但是這些魚貨要怎麼檢驗確保品質,水產又有哪些單位把關?台灣民眾食品安全是否受到重視?這是刻不容緩也是決定水產品永續的關鍵。

側記

西洋諺語這麼說「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飲食和健康有很大的關聯,不過在環境變遷的現在,醫院一家一家開,病床需求卻沒有跟著減少。我們採訪的江守山和洪國清兩位醫生,一個賣魚,一個養魚,醫生的身分讓他們受到矚目,卻也側目,因為目前的魚產並沒有規定要標示檢驗,他們跑在政策之前,自發性的從源頭管控著手,希望讓預防醫學真正發揮作用,這份堅持,也讓我們再度反思現在的魚產安全的問題。

集數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