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 二仁溪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陳添寶

在台灣有一條河,曾經因為又黑又臭,被稱為「黑龍江」,經過二十多年的整治,當地居民、環保團體與政府部門共同努力,這條溪,終於找回過往的生命。

2002年,我們的島團隊來到二仁溪,當時這裡從出海口到中游,河岸邊層層堆積著廢五金熔煉酸洗後留下的垃圾。污染最嚴重的支流-三爺宮溪,水色濃稠如油墨。十五年過去,現在的二仁溪,又是什麼樣的面貌?

2007年,水利單位為了進行堤防工程,意外挖出兩岸的廢棄物,清除工程正式展開。歷時五年、耗資十幾億,直到2012年才暫告一段落。目前大部分的廢五金都清理完畢,少數沒有清理的區塊,還見證著那段沉痛的歷史。

蘇水龍從小在二仁溪玩水長大,他記得在四、五十年代,工廠和廢五金業者還沒進駐前,二仁溪是條充滿生命力的河流,居民捕撈各種魚苗維生。

二十多年前,蘇水龍與二仁溪的漁民,組成茄萣舢筏協會,致力於二仁溪復育。過去被污染的河岸,因為舢筏協會的維護,漸漸回復生機,如今這裡是二仁溪口重要的生態教室。

早期二仁溪的漁民都用四手網捕魚,這幾年它重現河面,四手網是舢筏協會進行生態教育的教材,讓年輕一輩體驗早期漁民與自然共生的智慧。

過去只能見到大眼海鰱這類高抗污染性的魚種,近年來一些低抗污染性的魚蝦也開始出現。捕撈起的魚蝦是為了做生態觀察,很快又被放回去,二仁溪目前禁止商業捕撈,因為底泥重金屬污染仍嚴重,基於健康風險,並不建議食用。

罾筏上的另一個特色,是漁民用來遮風避雨的茅草屋-桶間寮,每到冬天,河邊白茅花開,漁民開始到河邊採集白茅,準備替桶間寮換上新衣。傳統漁法沒落,河邊的白茅也漸漸被人遺忘,今年舢筏協會特別舉辦活動,邀請民眾一起替桶間寮換新衣,從採集白茅開始,到曬乾、整理、製作、搭建屋頂。在大小朋友合作下,河面上迎風而來的不再是惡臭,而是白茅的清香與小孩的笑聲。

根據統計,2002年,二仁溪河段100%都屬於嚴重污染,到現在嚴重污染河段只占不到20%,雖然進步很多,但蘇水龍認為還是不及格。二仁溪沿岸污水下水道接管率至今是零,畜牧、工業與家庭廢水,都排放到二仁溪。目前政府在高灘地規劃了幾個人工濕地與滯洪池,用來處理生活廢水,但工業廢水仍是頭痛問題。

其中污染最嚴重的支流-三爺宮溪,雖然政府已經設置了污水處理廠,但從三爺宮溪中游,泛著污濁油光的河水來看,污水處理場顯然無法負荷沿線眾多工廠與家庭的污水排放量。

三爺宮溪的污染量,占二仁溪總污染量的六成五,另外一條支條-涵口圳,本身是灌溉渠道,卻也是排水溝,承載著湖內區的生活與工業污水,對二仁溪的污染量也高達到一成五,由於灌排不分,農田與魚塭都承受著污染風險。

蘇水龍的人生,見證二仁溪從生機蓬勃,到重度污染、瀕臨死亡,又從死亡邊緣一步步甦醒。三十年過去,蘇水龍從壯年轉白髮,二仁溪卻因為他和眾人共同的努力,逐漸找回失去的容顏,對於二仁溪,他還有更長遠的心願。

二仁溪的未來依然充滿挑戰,上游,南區事業廢棄物處理廠的設置計畫,懸而未決,可能產生的環境衝擊,是環保團體關切的焦點。在中游,新的工廠設置,對農地與灌溉水可能造成的污染,也讓人擔憂。

二仁溪繼續奔流,它的未來,承載著深切的期許,也潛藏著幾許憂慮…

地點
集數
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