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樹林‧客家情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陳添寶

依山而居,敬天愛樹,一直是客家族群給人的溫馨景象。但是在台北市,一項以客家為名的建設工程,卻要移除老樹、破壞自然,大開保育倒車。一群愛護自然的朋友,展開保護行動,讓從事建設的政府部門修正計畫,以保留老樹林,來彰顯客家情懷…

「新建的客家文化園區要砍樹」,像一則小道消息流竄在台北城市裡,直到一場官辦的說明會,證實傳聞不假。北市客家文化園區興建計畫,規劃重新整建兒童交通博物館,舊大樓整修使用,內部空間將會大幅變動,設計一座連結自行車道的空中跨堤平台,以及高築土堤的種稻梯田。

這樣的設計,馬上引來生態保護人士的質疑,憂心將會移除許多老樹,破壞當地珍貴的生態。另一方面,身為客家人的林淑英,更批評這種破壞自然的建設,根本有違客家精神。

走進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預定地,這個地方在日治時期,被規劃成台北市八號公園,種植了許多樹木,到了1980年代,撥用部分土地,興建兒童交通博物館,但是近年因為營運不善、宣告關閉,卻為台北遺留了一個自然空間。

整個院區內,有許多老樹,甚至歷經歲月的洗鍊,出現都市中難得一見的森林生態,生態價值極為珍貴。茂密的樹林,多樣性的樹種,加上不受過度干擾的空間,於是昆蟲住進來,鳥類飛進來,整個區域像是隱藏的生態樂園。

漫步園區,看見飛揚飄散的棉白柳絮,一如紅樓夢所吟詠的「豈是繡絨殘吐,捲起半簾香霧。」此種美景,無異為城市台北增添詩意情懷。

但是在建設的設計圖裡,沒有詩意的空間,更缺乏生態的概念,園區計畫移除一百多棵樹木,讓森林綠地變水泥樂園。許多關心客家文化園區開發的人,不斷透過管道,讓外界了解對園區的生態破壞,也在市府舉辦的溝通會議中,嘗試為老樹請命。

搶救客家園區的行動,很快受到外界的重視,並且將意見反映到市府,要求變更設計。面對民意要求保護生態,主導規劃案的台北市客委會,開始做出回應,願意變更設計、保留樹木。

在豪雨的天氣裡,生態保護人士前往園區,瞭解變更保留的範圍,查看已經開工的園區現況,發現工程施作粗暴,還是造成破壞。對於開發建設工程,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展現一種面對問題、願意改善的態度,但是在溝通工作上,仍是有所不足。

目前,台北市樹木保護委員會,決議要求保護樹木,工程設計改變以木棧道取代梯田,自行車道改採高架方式,不移除樹木,讓園區走向一個具有生態理念的樣貌。

工程依舊進行,生態保護人士仍會持續守護,讓老樹林永遠安然生長,更讓園區增添愛好自然的客家情。

集數
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