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治水,永續工程?|「六年六百億」治水成效

採訪 張岱屏
攝影 陳忠峰 劉啟稜 葉鎮中,剪輯 陳忠峰

今年8月底,輕度颱風康芮外圍環流,帶著豐沛水氣,掃過台灣西部,台中以南各縣市,都傳出淹水災情。為了讓八年前通過的易淹水地區治理計畫可以繼續未完成的整治,行政院很快地在11月,提出「流域綜合治理特別條例草案」,要編列「六年六百億」特別預算治水,即將通過立法院審查,引爆環保團體的擔憂…

根據國科會歷年統計,全台灣易淹水地區約1150平方公里。為解決水患,民國94年,立法院以特別預算方式,一次編列八年1160億的治水預算,由中央出錢協助地方政府,整治縣管河川及排水系統。八年的治水計畫即將在今年到期,成效究竟如何?



水利署指出,經過八年治水,淹水面積已經減少,現在會淹水的,都是還沒整治的地區,但是在地環保團體卻不這麼認為,他們指出,河川整治的結果,其實是把淹水地區轉移。

雲林環保人士廖冠貿指出,雲林虎尾、土庫市區,今年淹水嚴重,一方面是因為上游溪流整治,河道被限縮,水流快速往虎尾溪匯流;另一方面,河川地長久被佔耕,河床淤積也是一大原因。

區域排水不良也是市區淹水的原因。以雲林縣斗六市這條農田水利會管轄的排水溝為例,短短一公里的河道,一下寬一下窄,完全沒有整體考量。廖冠貿感嘆,這條排水溝其實就是台灣治水的縮影。雖然中央一再宣稱總合治水,是以流域治理的方式做整體規劃,實際執行的結果,卻還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治水不當反而造災,台中環保人士張豐年醫師指出,以台中中興大排為例,堤防加高之後,內水無法排出,今年蘇力颱風造成市區淹水不退,最後只好把堤防打破,讓內水排到河川,才解決問題。

當然不可否認,治水在許多地區也的確發揮成效,除了傳統的築堤圍堵之外,南部地區也規劃了許多滯洪池。以高雄市寶業里的滯洪池來說,的確解決鳳山地區常年的淹水問題。高雄市寶業里滯洪池屬於公園用地,平常供居民休閒運動,汛期則發揮吸水功能。



但是位於非都市區的滯洪池,大部分都是農田或台糖土地,土地徵收經費非常可觀。根據水利署資料,這幾年為了做滯洪池,向農田水利會與台糖徵收土地的經費,高達58億。高雄綠色協會魯台營指出,如果目前高雄市所規劃的滯洪池,全部都做的話,光是土地徵收就要384億,如果能改由向農民承租的方式,可以省下大筆經費,也能保留農地農用的功能。

溪流整治也影響河川生態。雲林環球科技大學旁邊的野溪-崙仔溪,曾經是保育類諸羅樹蛙的棲息地,整治之後樹蛙卻消失無蹤。環球科技大學環境資源管理系主任張子見曾經建議,與其整治野溪,不如把學校操場挖深作為滯洪池,不但節省經費,水還可以自然滲透補注地下水,可惜建議並沒有被採納。他認為,雲嘉地區滯洪池大多在下游,中游明顯缺乏滯洪空間。



水患治理最根本的癥結,在國土規劃,易淹水地區應該因應環境,發展適合的產業,但有些工業區卻設置在易淹水環境。以彰化二林的中科四期為例,為了解決淹水問題,政府在工業區周圍規劃了五個滯洪池,但目前中科四期只有一家廠商進駐。環保團體也質疑,政府一方面修法放寬上游集水區的開發,另一方面又編預算在下游治水,如果繼續下去,台灣恐怕面臨永續治水、永續淹水的循環。

「流域綜合治理特別條例草案」已經送進立法院審議,環保團體質疑,過去的治水成效都還沒檢討,未來的治水計畫也還沒出爐,預算就要先過,未來如何監督?

 

不論是政府官員、民間團體,都同意靠工程手段無法解決問題,水患治理應該從土地的使用管制著手,如果制度不改變,淹水永遠只能治標,無法治本。

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系教授廖本全指出,總合治水應該讓居民與民間團體在規劃初期,就能參與決策,共同描繪水患治理的圖像,才能在未來共同分擔水患的風險。



11月27日,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審查「流域綜合治理特別條例」,有立委質疑,治水是經常性工作,以特別預算方式編列,規避舉債上限,是否適當?另外「流域綜合治理特別條例」即將進入二讀,民進黨提案加碼到八百億,也有國民黨立委提案加碼到一千億。

六年六百億,最後會加碼到多少?這些從你我口袋,甚至向後代子孫借來的錢,該怎麼花?是否付諸流水?需要全民張大眼睛,共同監督。

集數
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