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相關報導
鋒面將至|台灣捕鯊業面對國際鯊魚保育浪潮
對台灣多數的近海捕撈漁民來說,凌晨四點是他們一天的開始。南方澳的捕鯊船也不例外,三月的風浪不算太大,不過根據氣象報導,這一天傍晚將有一波鋒面過境,屆時海上的風浪將高達八、九級。對於捕鯊的漁民來說,八、九級的風浪 的確不容掉以輕心。但即使回到陸地上,他們依然得面對一波波衝擊而來的保育聲浪。 黎明時分,捕鯊船開始作業。不過一開始的工作並不是釣鯊魚,而是釣鯊魚喜歡吃的魚,這一陣子釣的都是鯖魚,...
大地的眼睛|布農族傳統狩獵文化
在與漢人交易尚不普遍的時代,台灣原住民主要的肉類來源,便是來自於狩獵所捕獲的動物。一直到今天,布農、泰雅等原住民族,還是保留著狩獵的傳統。為了要成為一個好的獵人,布農的孩子從小就要跟著Dama〈父親〉在山林裡學習各種知識,除了要有在山中生存的基本能力之外,也要懂得動物的習性,能夠輕易地從動物的路徑、糞便等線索掌握動物的行蹤。
落入人間的梅花鹿|從絕跡到復育回歸的故事
三十年前,台灣梅花鹿因為經濟上的獵殺及棲地的被掠奪而在野外絕跡。之後在墾丁國家公園的社頂地區,成功復育了台灣特有的梅花鹿亞種,也使得梅花鹿恢復了野外的生存能力,這是台灣野生動物保育的一項重要成就。然而復育成功後,卻面臨了不能野放及棄養的問題。野生動物保育法自民國1989 年公告以來,不曾將梅花鹿列為保育類的野生動物來保護,一般的獵人或民眾可隨意去獵捕野放的梅花鹿,復育梅花鹿變成了繁殖家畜的諷刺。今天復育真正要面對的挑戰,在於人是否能根據過去的教訓,建立人跟自然能夠永續相處的保育觀念。
莎拉茂鱒 對不起|環山部落的鮭魚冤獄
1917年,日治時代的秋天,日本巡警在宜蘭發現了一名下山兜售新鮮鮭魚的泰雅族青年。因為鮭魚屬於寒帶的迴游性魚類,當時只有日本貴族能由日本進口與享用。環山部落的泰雅族青年堅稱是從大甲溪上游捕獲的。地處熱帶與亞熱帶交界的臺灣,怎麼會有鮭魚?因此以偷竊罪羅織入獄,由於事後找不到失主,改以違反出山規則,罰款了事。 這件鮭魚冤獄,成了臺灣愛國志土指責日本當局的重要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