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相關報導
在福島與輻島之間|核災後漫長的重建之路
2016年3月11日,國道114難得繁忙。來來往往的車輛,必須穿過一個個管制哨口,才能回家。日本政府宣布,東日本311大震重建建設,將在年底告一段落,但災民實際面對的,仍是百廢待舉的景象…
處陷不驚|液化潛勢區該如何規範?
收攏驚懼的心情,206強震逐漸恢復平靜,過了一個多月,「土壤液化」這堂課還是很熱烈。液化不致命,卻會傷荷包。隨著土壤液化潛勢圖公布,正確應用圖資,以經驗換來成長,才是這堂液化課該學會的事…
核燃料的未知旅程|核一核二用過燃料棒何去何從?
2011年,福島核一廠因為地震海嘯,三座反應爐發生爐心熔毀。五年過去,搶救仍在進行,東電不斷向熔毀的反應爐灌入冷卻水,受污染的地下水、除污後的輻射污泥,一排又一排,占滿原本的樹林與空地…福島核災後,國內反核聲浪也達到高峰。2014年政府宣布核四封存,核四爭議暫時平息。然而另一個更大的風暴,卻在既有的核電廠內,隱然成形。
凍時代|低溫襲擊的生活衝擊
台灣低海拔下雪,對亞熱帶居民來說,是難得一見的驚喜;然而對農漁民來說,陡降的氣溫,意味著一年心血全都泡湯。每場極端氣候的來臨,都是考驗,而我們準備好因應之道了嗎?
【美濃地震】206的震撼|台南維冠大樓倒塌震出的問題
2016年2月6日凌晨三點五十七分,規模6.4的地震,撼動南台灣,造成台南市上百棟建物受損,其中台南市永康區的維冠金龍九棟大樓全部倒塌,災情最為慘重…
巴黎的2度C約定|各國元首協議不讓地球持續升溫
一條紅線,串起全球對氣候正義的呼喊,2015年12月12日,來自一百多國的公民社會代表,集結在凱旋門前,高聲訴求,全球應該致力將世紀末地球增溫,控制在攝氏1.5度以下,因為這是人類終極的警戒線…
氣候懸崖上的台灣|極端降雨考驗現有防洪設計
2015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首次衝破400ppm,是工業革命前的1.4倍,也極可能是地球八十萬年來最高紀錄。人類成為一股強大新興勢力,用數百億公噸的溫室氣體,為地球加熱。地球發燒了,有些地方緩慢、有些地方劇烈,最明顯的證據,是極地的冰… 過去二十年,格陵蘭的冰每年以2,750億噸的速率消退,海洋變暖所吸收的熱量,占地球氣候系統熱能儲量的90%以上。冰融化了,海溫暖了,暖水帶來不同的魚,...
【蘇迪勒颱風】洪暴之後|溫泉觀光與國土保安之間
洪水退去,管理問題浮上檯面,新北市烏來地區遭受重創,彷彿當年南投廬山溫泉區的翻版,挺過風災打擊,廬山現況如何?它的命運能否作為烏來的借鏡?災後烏來,能否站上整頓秩序的新起點?
【蘇迪勒颱風】濁水啟示|揭開上游集水區的開發夢魘
每個颱風,都讓人出乎意料,中颱蘇迪勒,為大台北帶來震撼。水濁、路斷、屋毀,距離市區不到一小時車程的烏來,首次成為孤島。這次,大自然想說些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