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播出

孝談里山夢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三年前之所以返鄉務農,是因為阿孝老師從都市回到鄉下,發現印象中人工的耕作方式,大多已轉為機械化;加上農友習慣噴灑除草劑,導致生物間接受害。於是他採用自然農法,不灑農藥也不施化肥,以人工除草、用生廚餘當堆肥。比起作物產量,他更以田園中的生物多樣性為榮。田間隨手可得的羽毛和鳥巢蹤跡,在在顯示,包含紅尾伯勞、棕扇尾鶯和鷦鶯等,都是這裡的常客。


紅尾伯勞 (照片提供 賴榮孝)

這並不是他第一次興起棲地保育的念頭。2003年,新北市政府在二重疏洪道,進行綠美化工程,並興建國際划船道,讓五股濕地的生態面臨威脅。阿孝老師以荒野保護協會會員的身分,與一群愛鳥人士共組疏洪道保育聯盟,試圖阻止悲劇發生。

面對鳥種最多的蘆荻生態池被開挖,他們最後雖然無法力挽狂瀾,仍想出棲地補償的做法,還給生物另一個家。十多年過去,重返五股濕地,除了當年移植的蘆葦與苦林盤,周圍還有更多水生植物,是自己長出來的,鳥類、蟹類也隨之出現。

從五股濕地學習到的經驗,成為阿孝老師返鄉耕作,田園規劃上最好的範本。除了在果園種植不同的作物,還在入口處開挖一口生態池,既能儲存灌溉水,也供給生物另一種棲息環境。

對於野草治理,阿孝老師則有獨到見解。只要不影響農人行走,盡可能保留田埂上的綠意,維持踩踏時柔軟的質地;拔起的野草也不用移出,腐爛後自然能化為秧苗的養分。

福壽螺是另一種會被農友當作敵人的夥伴。當阿孝老師發現,田間低窪處的秧苗一再被福壽螺啃食,他索性不再補秧,並將這個地方挖得更深,形成一道生態溝,讓它積水供水生生物棲息。倖存的福壽螺,則在稻秧長大後,轉而吃起兩旁嫩草,成為除草好幫手。

來到四姐與四姐夫的友善田區,他們正一邊除草、一邊碎念野草的猖獗,親友們對抗的不只是野草,更是以往根深蒂固的觀念。他們曾經信奉慣行農法,農藥、化肥樣樣施灑,直到阿孝老師返鄉,才開始出現溝通和變化。

成功說服親戚朋友加入友善耕作行列,只是第一步。阿孝老師還與更多家鄉後輩,一起實現恢復農田生態系的夢。在一次回母校演講的機緣下,他讓溪口國中的師生,了解到諸羅樹蛙的珍貴稀有,他們開始一起做蛙調,每個月至少一次的行動,就這樣維持了三年。

1995年,諸羅樹蛙經台師大呂光洋教授鑑定為台灣特有的新物種,主要分布在雲林、嘉義與台南一帶,因為首度發現地點在嘉義,便以古地名「諸羅」為名。不過諸羅樹蛙如今卻因為喜愛棲息的竹林面積縮減,面臨棲地破碎化的危機。

阿孝老師與哥哥賴榮正發現,在嘉義縣溪口鄉的疊溪社區,溪流沿岸正是諸羅樹蛙的棲地,一片所剩無幾的竹林,更是牠們的聚集處。於是兄弟倆藉由社群平台向親朋好友募資,再透過保價收購,提升筍農繼續栽種的意願。

曾經他是一名台上的講師,傳授後輩新知;如今他重新當回一名學生,求學的對象,是自然、土地。對他來說,生態保育這門課,永遠沒有修完的時候。

學科
農業
縣市
  • 嘉義縣
  • 溪口鄉
  • 新北市
  • 五股區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張瑜珊
攝影/剪輯 陳慶鍾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海洋風電團隊全力推動台灣首座離岸風電場,第一階段兩座示範風機,2017年開始商轉;第二階段二十座的建設工程,也正如火如荼進行。整座風場的裝置容量達128MW,預計在今年2019年底正式商轉,每年可供給12.8萬戶家庭用電。

離岸風電打樁噪音 對水下動物的衝擊

Formosa I第二階段的風機基礎結構,從今年6月開始動工,但打樁工程所產生的噪音,引起周邊居民關注。保育團體得知廠商開始進行打樁作業,調查後發現,海洋竹南風電場在6月21日的打樁過程中,未按照環評承諾,配置足夠的鯨豚觀察船。

生活在台灣西海岸的中華白海豚,主要活動範圍是水深15公尺左右,離岸不超過6公里的海域和河口,北從新竹,南到台南七股,都曾發現牠們的蹤跡。
 


照片提供: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2013年,海洋風電在環評審查中,承諾將在打樁期間進行水下聲學監測,並於周遭配置十艘鯨豚觀察船,乘載訓練有素的鯨豚觀察員。其中,以打樁點為中心,半徑1公里所形成的圓形警戒區範圍內,需設置兩艘觀察船,共同以順或逆時鐘方式巡航;另外位在周圍的監測區,每4平方公里再設置一艘,一共八艘觀察船,則需以迂迴方式繞行。

廠商未落實環評承諾 環保署開罰150萬

不過實際打樁期間,開發商卻未落實環評承諾,保育團體因而向環保署遞交「公民告知函」,要求六十日內需依環評法嚴格懲處,甚至約束廠商停工。環保署在8月28日正式公告,針對違反環評承諾的施工廠商,祭出最高罰鍰150萬。面對環保署的決定,開發商表示虛心接受,並願意採取具體作法改善。

為了推動能源轉型,行政院規劃2025年再生能源的占比,要達到20%,其中離岸風電正是重點開發項目。能源局曾公布離岸風電三十六個潛力場址,主要集中於中部西海岸一帶,而農委會在2014年預告「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的範圍,同樣在苗栗、台中、彰化、雲林的近岸區域,這是否影響中華白海豚生存?引發關注。
 


照片提供: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

台灣白海豚生存現危機 離岸風電增加保育風險

2006年以來,台大鯨豚研究室團隊以Photo ID的研究方式,辨識不同個體,來統計族群數量,發現牠們的數量正逐漸下滑。2008年,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已經將台灣的白海豚,列入極度瀕危的最高保育等級。但牠們仍持續遭受棲地消失、漁業誤捕、海洋污染和水下噪音等威脅。

2015年,能源局向環保署提出離岸風電政策環評,並在2016年決議,未來開發場址必須留給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1公里以上的緩衝帶。然而,2013年就通過環評審查的海洋竹南風電開發計畫,未符合這樣的原則。

在政策環評的決議中還提及,離岸風場施工前須進行水下聲學監測,並實施海上目視調查,避免對白海豚的影響。不過目前鯨豚觀察員還沒有認證制度,對於海上監測的人員與船隻數量,也沒有明文規範,如何確保執行任務的專業性,保育團體與風電開發商都認為,政府應該負起法制化的責任。

關於水下噪音,目前規範施工期間,應優先採行已商業化之最佳噪音防制工法,而環保署參照德國作法,要求開發業者遵循,距離打樁位置750公尺範圍內,噪音不得超過160 dB SEL的水下噪音限制。然而這樣的標準,實際上來自歐洲數以萬計的港灣鼠海豚研究,能否直接移植到台灣瀕危的白海豚身上?引發討論。

2018年通過遴選作業的七家開發商,都曾在環評當中,立下打樁期間將派遣鯨豚觀察船,和進行水下聲學監測的承諾。從環保署監督Formosa I的情況來看,礙於人力物力不足,只能在施工後,透過廠商整理的紙本資料查核。學者擔憂,當違法情況發生,已經造成生態影響。

海洋基礎生態調查不足,相關法令也尚未到位,離岸風電在爭議聲中已快速發展。台灣西部外海的離岸奏鳴曲,才剛揭開序幕,2025年前,預計將立起七百座以上的離岸風機,究竟該如何讓制度跟上開發腳步,才不會讓海洋生態淪為能源轉型下的犧牲者?

學科
動物, 能源
縣市
  • 苗栗縣
  • 竹南鎮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張瑜珊
攝影/剪輯 陳慶鍾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小心翼翼的鑽進登山步道旁的樹叢,這裡是距離擎天崗草原不遠的登山步道。在林間仔細觀察,就能發現野生動物活動的獸徑。華梵大學景觀與環境設計學系副教授賴玉菁帶著他的研究團隊,準備收回放置在這一段時間的自動相機,想了解山區動物的分布情形。

帶著寶寶的山羌和野豬,還有水鹿、穿山甲,透過自動相機,可以一窺牠們的蹤跡。也有帶著小牛的母牛,從這裡通過。這群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的水牛,其實和過去山上的農業活動,息息相關。

日治時期的陽明山,農業活動興盛,例如竹子湖一帶,如今的海芋花田,過去其實都是水梯田,而且是培育出蓬萊米的重要基地。農耕需要大量的役用水牛,日本人因此在陽明山規劃了三大牧場。當時大台北地區的農民,會在農閒時,將家中的耕牛送到牧場寄養,農忙時期再牽回。擎天崗是其中規模最大的放牧區。

戰後,陽明山牧場改由台北市農會接手管理,隨著農業型態轉變,無犁可拖的水牛漸漸從受人豢養的家畜,在山區自立自強存活下來,變成了野生族群。相較無主野化的水牛,從2016年以前的影像紀錄可以發現,當時在擎天崗草原上活動的,其實是另一群有專人照養的和牛,數量約20頭。2016年,前總統李登輝買下這批和牛,送至花蓮進行肉牛育種試驗。擎天崗草原範圍以外的野生水牛,開始進到草原內活動。

然而對一般人來說,很難把農村裡任勞任怨耕作的水牛,和野生動物聯想在一起,認為牠們是溫馴、容易親近的動物。到擎天崗草原觀賞牛群、和牛隻近距離接觸,對遊客來說更是根深蒂固的印象。在不清楚草原上牛群演替的狀況下,貿然接近野生水牛,成了具有高度風險的行為。

隨著擎天崗的人牛衝突一再上演,甚至有遊客不幸受到牛隻衝撞而傷亡,2018年8月,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決定封閉擎天崗草原區,禁止遊客進入,重新規畫步道。

除了擎天崗草原外,還有哪些地方有野生水牛?2016年開始,賴玉菁的研究團隊開始調查陽明山的野化水牛族群。只靠自動相機,很難完整掌握牛群分布,他們於是發展出一套藉由空拍機追牛、數牛的方法。

經過一年調查,他們發現,整個陽明山的水牛總共分為三大群,擎天崗草原區約有29隻,另外兩群分別在石梯嶺和磺嘴山活動,數量約為19隻和16隻。山區氣候多變,不僅增加空拍調查的難度,對牛群來說,也是生存的考驗。只要有上山,他們就會把握機會,紀錄牛群的最新動態。水牛在草原上活動、吃草,對自然環境是否會產生變化?也是未來需要建立的資料。

水牛傷人事件過後,曾經有人討論過,是不是應該將陽明山的水牛群移除。不過水牛體積龐大,加上山區偏遠,移除工作必須耗費龐大人力物力,而且如果沒有這群水牛,擎天崗草原的景觀,也將隨之消失。

2019年9月,擎天崗草原的第一階段步道工程完工,重新開放。有別於過去僅用繩索分隔人牛,方便牛隻穿越,新步道採用水泥樁來分隔。同時考量牛隻的行走動線,裝設活動閘門,必要時,管理站的工作人員會開啟閘門,牛群就能穿越步道。

不過圍籬攔的住人,卻攔不住遊客帶來的寵物。狗對牛群來說,不但會造成驚擾,也可能造成傳染病流通。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一再加強宣導,攜帶寵物犬入山,務必繫上狗鏈。未來如何持續監測牛群的健康狀況,也是必要工作。

陽明山上,人牛之間的關係,從馴養到疏離,這群水牛有新生,也有些抵擋不住自然考驗而逝去,透過研究與調查工作,牠們面貌漸漸清晰。在欣賞牛群同時,如何保持距離,不但是保護自己,也是保護這群水牛朋友的最佳方式。

學科
動物
縣市
  • 台北市
  • 士林區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寧
攝影/剪輯 顏子惟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住在南投埔里的周明綱夫妻,今年(2019年)初才又養了240箱蜜蜂,現在只剩下40箱。從8月2號開始,他們的蜜蜂就連續、集體死亡。尤其是雨後翌日,情況特別嚴重。蜜蜂像垂死的蟑螂一樣,在地上躁動,四處爬行,更多的是,在蜂箱裡裡外外,成千上萬隻的死蜂。

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謝再添研究員表示,這種情況,通常是中了破壞神經傳導的農藥,「像我們人有聯絡神經系統,聯絡神經系統如果被切斷,所有的聯絡就會被斷掉,除了不正常行為,劑量一多,就可能癱瘓、死亡。」

「牠們都是生命啊,看了心裡非常不捨 !」李秀惠憤怒地說。蜂群大量死亡,已經第三年了。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梁清凱的養蜂場。連續兩年發生蜂群死亡後,他原定8月初就要把蜜蜂搬到霧社山上,沒想到一陣颱風耽誤了搬家,蜜蜂難逃浩劫。

梁家和周家的蜜蜂經過苗栗農改場檢驗,體內都有多種農藥,其中芬普尼劑量特別高。梁家兩個養蜂場,蜜蜂芬普尼的劑量是標準半致死劑量的2.7倍、3.2倍。周家蜜蜂是標準半致死劑量的15.5倍。(註)

但奇怪的是,農藥芬普尼水懸劑2017年9月就已經禁用,埔里蜜蜂體內的芬普尼,是從哪來的呢?

連續三年,埔里蜜蜂都在8月開始連續死亡,這個季節正是檳榔開花的時期,蟲多,檳榔農噴藥也多。尤其下雨過後,噴藥頻繁。究竟檳榔農噴的都是哪些農藥?有沒有芬普尼?

更奇怪的是,檳榔沒有農委會頒布的建議用藥,也就是說,什麼藥都不能用。但是配備長竿噴槍的噴藥車,經常進進出出,也沒有人管。

蜜蜂死了,兇手是誰?是誰噴灑了違禁品的芬普尼?又是誰應該負起責任去追查兇手,卻至今沒有破案?蜜蜂死了,下一個受害者是誰?是授粉不全的百香果、苦瓜、絲瓜,還是在埔里盆地中,和蜜蜂一起呼吸的人類呢?

(註)半致死劑量: 能殺死一半試驗總體之有害物質、有毒物質或游離輻射的劑量。

學科
動物
縣市
  • 南投縣
  • 埔里鎮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呂培苓
攝影/剪輯 顏子惟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蘭嶼的芋頭品種跟台灣完全不同。早在1945年,日本人類學者鹿野忠雄到蘭嶼調查,發現蘭嶼有五種水芋、五種旱芋。近年來,林試所植物園組組長董景生等人到蘭嶼調查發現,現在的品系比以前更多,光是水芋就有十二種、旱芋也有九種,這些品種早年跟著南島民族漂洋過海,從菲律賓等地帶來蘭嶼,被保留至今。

蘭嶼的婦女會依照每塊田的水質與土壤特性去布署、種植適合的芋頭。因為種類不同,生長期也有差異,有的一年多,有的需要二到三年才能收成。蘭嶼平均每位婦女會保有五、六種芋頭,因為品種多樣,芋頭可以適應小島各種環境考驗,而且從葉子到根都可以食用。

芋田的管理蘊藏著代代相傳的智慧,達悟人不使用農藥和除草劑,靠著婦女們勤勞的雙手,維持整齊與美麗。她們將雜草區分為好草、壞草,拔除壞草留下好草,也利用植物相剋的原理,讓好草壓抑壞草。

因為不使用農藥,蘭嶼的芋田也是各種生物的家,田裡有蜆、田螺,田邊的縫隙常躲著鰻魚與螃蟹。每年四月的螃蟹節,婦女們會製作芋頭糕,以蒸熟的螃蟹加上美味的芋糕,慰勞男性的辛苦。

達悟人一生的每場儀式中,芋頭都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傳統的達悟文化中,芋頭不但是食物,也象徵著一個人的能力,甚至是一個家庭的身分地位。

早期蘭嶼芋田面積廣大,因為生態平衡並沒有嚴重的病蟲害問題。但是近來或許因為氣候變遷,病蟲害卻面臨失控的狀況。蘭嶼人稱芋頭的蟲害為Icik,這些害蟲包括條斑飛蝨、斜紋夜蛾、根螨、葉螨、蚜蟲等等,蟲吃掉芋頭的嫩葉,再加上外來種金寶螺(福壽螺)入侵,啃食芋頭的莖,導致底下的芋頭也跟著腐爛。

達悟人擔憂蟲害不但侵蝕芋田,也侵蝕了伴隨芋頭而構築的生活文化。有些人開始使用化學農藥,但這些系統性的農藥,恐怕對生態產生衝擊。是不是有辦法能在友善耕作,維護生態多樣性的前提下,解決蟲害的問題呢?

農委會藥物毒物試驗所生物藥劑組組長謝奉家建議,目前有許多生物防治的技術,可以給蘭嶼族人參考。像是以費洛蒙捕捉害蟲,或是利用一些生物農藥,包括蘇力菌等,不會有藥物殘留也沒有抗藥性的問題,可以讓特定的害蟲減少,但不會傷害田間其他生物。目前農委會推廣有機耕作,對這些生物防治資材也有補助。

除了病蟲害的威脅,近年來因為外來文化影響,蘭嶼的主食也漸漸被米飯替代,現在在蘭嶼吃芋頭的機會越來越少。在地業者開始推動芋田體驗行程,希望觀光客來到蘭嶼,除了親海,也能認識這裡的芋世界,讓更多人知道芋田蘊涵的文化傳承與生態多樣性的價值。

學科
植物, 文化
縣市
  • 台東縣
  • 蘭嶼鄉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 賴冠丞 柯金源 張岱屏,撰稿 張岱屏
攝影 賴冠丞 柯金源 巫宗憲 張光宗,剪輯 賴冠丞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化製場是畜牧產業不可或缺的角色,動物屍體在這裡轉換為可以再利用的資源,處理過程衍生的公害與異味,卻困擾著周邊的居民。這樣的僵局,該如何化解?

從住家樓頂往遠方眺望,就可以看到煙囪冒著煙。這裡是全台灣化製場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區,九家之中有三家坐落在屏東長治的繁華地區周圍。二十多年來,村民一直有苦難言,曾經掛白布條表達心聲,也曾在半夜聚集到工廠大門抗議。他們不斷向地方環保局、環保署檢舉,寫了無數陳情信,惡臭問題卻仍沒改善。

村子周圍的馬路,化製車經常通過的路線,有時會見到不小心遺留在路面的血水、死雞。鄰近化製場的溝渠,也可以看到工廠內流出來的油漬,對附近耕種的農民來說,這些油污一旦隨著灌溉水流入田區,將是一大困擾。

近年來,公部門和化製業者都投入經費改善廠內設施,但從歷年來的違規紀錄可以發現,業者雖然裝了空污處理設備,卻不見得時時依照操作程序開啟。再加上,從民眾檢舉有臭味,到環保單位進行採樣、進一步安排嗅覺判定員做檢測,中間往往要耗費漫長的行政流程。公部門和業者的作為,很難讓民眾有感。

化製場除了從畜牧場收集斃死禽畜屍體,也會從屠宰場、肉品分切廠和食品加工廠,收集動物性廢渣,再製成肥料,或加工成肉骨粉,添加在動物飼料中,補充蛋白質來源。根據農委會統計,斃死禽畜大約占化製場處理量的15%,卻是最容易造成臭味的來源。

農委會與地方政府長年宣導,請農民妥善存放動物屍體,以覆蓋或存放在有蓋容器等方式,減緩腐敗發臭的速度。但我們實地走訪幾處養禽場,仍發現有農民習慣把屍體直接放在牧場門外,露天放置,等待化製車收取。

不只屏東繁華地區的民眾,飽受化製場公害困擾,雲林褒忠、東勢一帶也有一群村民,持續和臭味對抗。他們不只檢舉臭味,也揭發金海龍化製場偷埋暗管排放污水、廠房涉及違建等問題,希望為村民爭取呼吸新鮮空氣的權利。2019年7月,金海龍廠方到社區舉行公聽會,決議先減少處理量,作為改善臭味的第一步。金海龍宣布8月起停收彰化以北斃死禽畜的消息一出,對仰賴其協助清運的畜牧業者來說,有如投下一顆震撼彈。

彰化以北縣市的養雞、養豬協會和地方政府農業局,一個月以來,不斷協調其他化製業者代收,就怕死雞死豬無處去,引發環保危機。但長期面臨民眾抗議,業者受理斃死禽畜的意願也越來越低,處理費用也連年調漲。畜牧業者期望,政府能盡快出資增設新的化製場,當民營業者拒收時,還有公辦化製場能介入處理。

事實上,2019年2月,屏東三家化製場也因遭到連續開罰,以歲修為由,聯合停收三天,牧場的斃死禽畜無處可去,引發一場畜牧業內的風暴。農委會則表示,目前台灣每年產生的斃死禽畜約為四萬五千噸,現有化製場的總處理量,則為十三萬噸,並非量能不足,而是分布區位不均,建議畜牧業者應該積極規劃自場處理的方案。

彰化埔鹽的這家養雞場,一年多前裝設了自場化製設施,希望加強牧場的生物安全,減少動物傳染病侵襲的風險。

手裡拿著飼料,慢慢蹲下身,園子裡的母雞馬上湊過來,搶著享用大餐。二十年前,蔡桂輝返鄉接手父親的蛋雞飼養事業,一邊維持傳統籠飼,一邊打造放牧飼養區,著手轉型經營休閒農場。

台灣地狹人稠,畜牧場分布密集,因為工作需要,頻繁往來各牧場間的人、車,都可能成為病原的傳播者,專門運送病死畜的化製車,風險更是高。為了避免化製車把外面的病原帶到自家農場,造成交叉感染,蔡桂輝決定裝設小型化製機。飼養規模兩萬隻雞的牧場,平均每天會有三到五隻死雞。化製機中的益生菌,只要十二小時就能完全分解,成為可以再利用的資源。

然而,自行設置化製機的費用,比起委託化製場代處理高昂許多,像蔡桂輝這樣的畜牧業者,在產業中仍是少數。

數十年來,畜牧產業的快速發展,豐富了人們的餐桌,廢棄物的處理卻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與化製場為鄰的人們,何時才能盼來呼吸新鮮空氣的日子?

學科
動物, 公害
縣市
  • 屏東縣
  • 長治鄉
  • 雲林縣
  • 褒忠鄉
  • 彰化縣
  • 埔鹽鄉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寧
攝影 顏子惟 葉鎮中,剪輯 顏子惟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一隻接一隻,乳牛們排著隊,緩緩走進擠乳區,台南佳里的這座牧場,牧場員工帶領著一群暑期實習生,開始一天的工作。熟練的為乳牛清潔乳頭,套上擠乳器,擠完之後還要再上藥,保護牛的乳頭,不受細菌感染。這是養牛人家每天的例行工作,源源不絕白色的乳汁,一點一滴累積出台灣酪農業,每年高達百億的產值。

精準管理牛隻健康 打造適宜牛居環境

來自溫帶的荷蘭牛,移居高溫潮溼的熱帶島嶼,要怎麼讓牠們吃得好、睡得好,持續產乳,牧場女主人沈月春每天都耗費心力,觀察每頭牛的狀況。他們在水槽旁裝設了自動灑水裝置,牛一靠近就會啟動,一邊喝水,一邊沖涼降溫,再搭配大型風扇、造霧機。幾年前,還在牛舍屋頂裝設太陽能板,加強隔熱,努力為牛營造舒適環境。牧場一角的刷背機,是乳牛最喜歡的玩具。

2017年,這家牧場迎來經營40多年來最大的改變,他們決定耗資上千萬,裝設擠乳機器人,只要牛一靠近,閘門就會打開,牛走到定位後,從消毒、套乳杯到擠奶,全都自動完成。現在只有小部分的牛需要以人工擠乳,大幅縮短作業時間。過去,乳牛是被動由人工擠奶,現在牠們可以主動決定擠奶時間,機器人也會記錄每頭牛的體重、乳量等生理資料,協助酪農更精準的管理每頭牛的健康狀況。

經過長年的人為育種改良,荷蘭牛從過去每天不到10公斤的奶量,提高到平均每日30公斤,是世界上產奶效率最好的牛種。母牛約在兩歲時產下第一胎,開始泌乳,一年當中有300天都在產乳。一旦營養不足、飼養環境不佳,很容易導致身體虛弱、疾病纏身,無法再次受孕,進入下一個產乳週期,最終遭到淘汰。其中最讓酪農頭痛的疾病,就是乳房炎。

根據中興大學獸醫系教授莊士德的統計,台灣每年因為牛隻罹患乳房炎,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4.9億元。罹患乳房炎的牛,產乳量減少,品質和價格也都會下降。如果發炎太嚴重,施打抗生素治療期間,產出的牛奶因為有藥物殘留風險,必須全部報廢。病情嚴重時,牛甚至可能死亡或被淘汰。

乳牛的飼養管理,相較其他經濟動物複雜,酪農在長時間的勞動外,必須經常接受新知,和獸醫、畜牧專家密切合作,才能給牛群最精準的照顧。有些農戶選擇投資自動化設備,減輕勞力負擔,也有農戶維持較傳統的飼養方式,隨著從業人口高齡化、勞動力短缺,對牛群的照顧力不從心,乳牛的生活品質也跟著下降。

動保團體訪查全台牧場 呼籲農委會促進動物福祉改善

2019年4月,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召開記者會,公布訪查全台數十家牧場所拍攝到的影像,呼籲農委會應該採取更積極的作為,促進乳牛的動物福祉,減輕乳牛的痛苦。部分設備老舊的牧場,地面仍以水泥鋪面為主,也沒有設置牛床,牛隻只能躺臥在糞尿上,地面沒有設置地墊,加上動線設計不良,牛隻行走時容易滑倒,也會危害腳蹄的健康。

此外動保團體也發現,仍有牧場使用極不人道的繫繩方式飼養乳牛,牛隻僅能起立、躺下,無法自由走動。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的代表則在現場反駁動保團體的指控,認為影片突顯的只是少部分極端案例。

高品質的牛乳,是不是足以代表來自符合動物福祉的牧場?雙方的討論沒有交集,台灣現有的553戶酪農戶、總共飼養約11萬頭乳牛,該採用什麼標準來檢視?目前仍缺乏能夠評估動物福祉的機制。

從對生產效率的追求,走向對動物福祉的重視,經過民間團體多年遊說,農委會於2014和2016年,分別公布蛋雞和毛豬的友善生產指南,預計2020年,將推出乳牛的友善生產指南,目前已在制定中。

長年輔導酪農戶,也為農民編寫過許多教材,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徐濟泰認為,友善生產指南不只能協助消費者認識牛乳生產過程,也可以讓酪農用來自我檢視,對牛隻的照顧是否有所疏漏。

除了乳房炎,蹄病也是困擾酪農的另一大乳牛常見疾病。屏東鹽埔這家牧場,是全台灣第一戶通過產銷履歷認證的酪農。為了保護牛蹄,牧場主人陳東杰在牛隻會通過的動線上,都鋪設了地墊;也在修蹄作業上,下了一番功夫。在牧場員工引導下,牛走進這台專門修蹄用的支架。不需要耗費太多力氣,就能讓牛安穩的站在上面進行修蹄。

乳牛的體重高達600公斤,每隻腳蹄,小小面積,平均要支撐150公斤的重量。當牛蹄長的太厚時,定期在牛蹄底輕輕削出弧度,就像是人的足弓,可以減輕腳蹄的壓力。接著再用夾子檢查蹄的健康,如果發現有受傷徵兆,就可以及早治療,以免病情加重。

台灣也有一群專門為乳牛修蹄的師傅,但從業人數有限,乳牛的腳一旦出狀況,農民不見得能及時請到修蹄師到場治療。農業科技研究院自2015年起,定期邀請澳洲修蹄專家,來台教導酪農新式修蹄作業。平時員工就可以為牛固定保養,不用等到蹄病嚴重時,才向修蹄師求救,以預防代替治療。

多數牧場生乳由乳品公司收購 飼養水準難以區分

不過經營自有品牌的牧場,仍是少數。大部分的牧場,是由大型乳品公司收購生乳,再進到乳品公司加工。不管牧場的飼養水準高低,全都混在一起處理,消費者在通路上所能看見的,只有品牌名稱,而沒有酪農的面貌。

目前乳品公司向農民收購生乳的模式,是以體細胞數、乳脂肪含量等條件,以乳品質作為分級、計價依據。動保團體期望,未來各乳品廠牌能將動物福祉列為計價標準之一,突顯願意善待乳牛的酪農戶,也讓他們可以有較高的收益,有更充裕的資金,改善畜舍環境與設備。

當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危機日益加劇,台灣在熱帶地區發展酪農業的經驗,也漸漸受到溫帶國家矚目。如何在數十年累積的基礎上,維持高產量的同時,也為乳牛謀取更好的福利,需要更多人,仔細傾聽牠們發出的信號。

學科
動物
縣市
  • 台南市
  • 佳里區
  • 屏東縣
  • 鹽埔鄉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寧
攝影 顏子惟 葉鎮中,剪輯 顏子惟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台中市和平區的武陵農場,遊客除了為盛開的櫻花著迷,獼猴們的一舉一動,更讓大家驚喜。花朵、嫩葉、果實,都是台灣獼猴喜歡的食物,牠們正吃得津津有味,享受著大自然提供的美食。不過聰明的獼猴也已經學習到,一旦人們來了,代表食物也出現了,於是只要有得吃,獼猴就往那裡去。

獼猴搶食 導致人猴衝突事件頻傳

台東縣東河鄉的登仙橋遊憩區,目前成為近距離觀察台灣獼猴的熱門景點,遊客因為好奇,想親近獼猴,常常會拿出食物吸引牠們靠近。但獼猴畢竟是野生動物,一旦我們越過應保持的界線,就容易產生人猴衝突,獼猴原有的生態行為,也開始有所不同。

鄰近大台北都會區的陽明山國家公園,部分猴群的覓食模式,正逐漸改變。野生動物看到人類,一般會盡速逃離,但這群出現在路邊的獼猴,不但不怕人,還會不斷朝車輛靠近。

陽明山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山林間樹葉、果實充足,對獼猴而言是優良的棲息環境。早在1985年國家公園成立後不久,就在普查下確認,紗帽山一帶有獼猴分布。

陽管處加強巡查和驅離 降低台灣獼猴向與遊客的衝突

不過從2018年開始,陽管處察覺,在國家公園範圍內的觀光熱點區域,有遊客不當餵食獼猴的現象,既影響野生獼猴的飲食健康和習慣,也造成用路安全的疑慮,甚至讓獼猴的生育率上升,族群數量增加,超出自然環境承載量。

面對這個棘手的問題,陽管處開始加強巡查、開立罰單,仍無法全面遏止餵食亂象,最後只好從獼猴下手。在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研究團隊的建議下,採取驅離策略,雖以漆彈槍嚇阻,不造成傷害仍是最高原則。經過巡查員與志工半年多的努力,獼猴聚集在路邊覓食的密度,總算有降低的趨勢。

不過驅趕只是一種手段,更重要的是,正確觀念能深植每位遊客的心。「不餵食、不干擾、不接觸」,是人類在野外遇到獼猴時,應保持的三不原則,人們一時的好奇,往往對牠們造成永恆的傷害,唯有用雙眼觀察,才是和牠們相處最好的方式。

學科
動物
縣市
  • 台中市
  • 和平區
  • 台東縣
  • 東河鄉
  • 台北市
關鍵字
武陵農場, 台灣獼猴, 陽明山國家公園, 陽管處, 猴子, 餵食野生動物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張瑜珊
陳添寶
陳慶鍾
柯金源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霧峰區農會香米產銷班第九班,在班長胡坤熹的帶領下,從2015年開始施行友善農法,不過這群堅持不用農藥與化肥的農友,一度面臨嚴重的鼠害侵擾。每當老鼠到田間拜訪,不只會在田埂上鑽出一個個鼠洞,讓田區面臨漏水危機,農友辛苦種出的稻作,更是被牠們從根部啃食,無法成長茁壯。

負責輔導該區的水保局台中分局,以及霧峰區農會,眼看資深農友們全都束手無策,特地邀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鳥類生態研究室團隊,與生態觀察家李璟泓,一起走訪田區、商討對策。評估當地地形條件與鳥況後,他們決定引進「猛禽棲架」來幫農友解憂。棲架作法源自歐美國家與澳洲,農友常在果園中豎起竹竿,吸引掠食性鳥類停棲,幫忙嚇阻田間的小型野鳥。

2012年起,屏科大研究團隊陸續發現,死亡黑鳶體內有劇毒農藥加保扶殘留,此外還有農委會免費發放給農友的老鼠藥可滅鼠,足以證明台灣猛禽正面臨二次毒害的威脅。積極展開救援行動之餘,研究團隊也推廣棲架、巢箱等生物防治作法,希望台灣農友能以更友善的方式解決鼠害與鳥害,還給生活在平原的猛禽,居住正義。

於是,一場名為「邀黑翅鳶來捕鼠」的棲架推廣活動,在霧峰五福社區的福德祠前展開,以往屏科大野保所團隊只在鳳梨田中實驗,這是他們第一次改到稻田中架設。幸好,棲架豎立後一個月,黑翅鳶來報到,透過自動相機的監測,能夠看出有一對定期前來的黑翅鳶,締造一個月捕食67隻老鼠的紀錄,這不只減緩當地鼠害,更讓黑翅鳶一舉成為當地農友的新寵兒。

親眼見證棲架為農田帶來的助益,原班人馬一年半後,決定再次舉行教學活動,並廣邀各地的朋友,一起認識這種生物防治的作法。擁有先前的實作經驗,再歷經一年多的觀察,當地農友一個個從半信半疑的初學者,搖身一變成為棲架推廣的專業助教,甚至主動提供鑽洞機等農機具,讓搭設過程更順利。


畫面提供 水保局台中分局

除了學到作法,學員更了解到,若想在田間豎立棲架,該田區必須符合不用藥的大前提,才能避免被吸引來的猛禽,無辜遭受二次毒害;選定的地點,也得和電線桿與樹林保持一定距離,否則將難以成為黑翅鳶停棲的首選。只要選對架設地點,就有機會頻繁地看到黑翅鳶前來覓食。

棲架的搭設,不只讓五福社區的香米田,上演一場又一場的捕鼠秀,更提供黑翅鳶安心交配的場域,進而在周遭築起生兒育女的新家。除了黑翅鳶,棲架也常吸引到大卷尾、紅尾伯勞等食蟲性鳥種來使用,顯示農田生態系中的生物多樣性,也間接達到蟲害防治的效果。


畫面提供 水保局台中分局

聽聞西部平原的成功經驗,同樣落實友善農法的台東達魯瑪克雜糧產銷班,決定也邀請屏科大來教學,面臨嚴重鳥害的他們,希望透過棲架搭設,吸引猛禽前來驅鳥。這是研究團隊第一次在東部舉行推廣活動,由於周遭地形不同,能吸引到的鳥種也可能不一樣,但他們始終秉持樂觀其成的態度。

歷經一個午後的教學,達魯瑪克農友搭起屬於部落的第一支棲架,他們由衷期盼周邊的猛禽,能前來賞光。仰望著高聳的棲架,回憶起兒時,每逢小米田燒墾之際,耆老總會交代,至少要留下一棵大樹別砍,為的是讓老鷹有停棲的地方,顯示前人或許更早擁有生物防治的智慧。

透過猛禽棲架的作法,能替農友省去購藥成本,並讓生態鏈中各階層的消費者,發揮互相制衡的本能。然而棲架的豎立,永遠不只為了捕鼠或除鳥,更是為了營造友善的農耕環境,讓生存在台灣平原的猛禽,早日脫離二次毒害的夢魘,重建農田本該擁有的完整生態系。

學科
動物, 農業
縣市
  • 台中市
  • 霧峰區
  • 台東縣
  • 卑南鄉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張瑜珊
攝影/剪輯 陳慶鍾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不希望台灣牛的記憶,消失在年輕世代的生活中,七年級生高一鑫花了好幾年時間,四處向老農學習牛耕技巧,希望盡可能傳承這些即將失傳的知識。

2015年,高一鑫來到彰化溪州,想拜訪一位當地仍在用牛耕田的老農。雖然打了幾次電話,都連絡不上對方,卻牽起了他和溪州這片土地的緣分,他帶著水牛拉拉,在這裡落腳,和溪州當地行銷友善農產的團隊合作,開始一步一步實現他推廣牛耕文化的夢想。

高一鑫也帶著水牛到校園裡,讓幾乎沒機會見到水牛的農村小孩,認識屬於他們阿公阿媽的文化,2019年,他也決定租下一塊地,用牛耕作,並且募集消費者認購。

從一開始決定養牛,在訓練水牛拉拉的過程中,遭遇不少挫折,同時也感覺到生活有種被牛綁住的不自由,經過幾年摸索,高一鑫總算開始感覺到,能夠堅持在這條路上、追逐夢想的自己,是幸福的,也希望更多人能夠品嘗到粒粒皆辛苦的牛耕米之味。

學科
動物, 農業
縣市
  • 彰化縣
  • 溪州鄉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寧
攝影 顏子惟 葉鎮中,剪輯 顏子惟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頁面

Subscribe to RSS - 本週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