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行動|把落葉還給樹木,打造永續生活綠空間

採訪報導

落葉,經常被視為環境整潔的頭痛角色,每天要花上大量人力清運燒毀與掩埋,有一群人發起「枝葉園圃」行動,想將落葉留在現地、還給樹木,不只可以幫助改善土壤環境,還能營造生物與人類共存的永續綠空間。

里山里海工作室2024年啟動「foRest台南都市熱帶森林復育計畫」,選定台南十處的社區據點,打造「枝葉園圃」,推廣落葉打包再利用的好處,這項行動除了達到落葉減量再利用的目的,更希望打破民眾對落葉的反感與迷思。

落葉孳生蚊蟲、散發惡臭

為了維護社區及街道整潔,台南每年有大量的樹枝落葉必須打包清運,送去焚化廠或掩埋場。

台南市有多處公園樹下,每天清晨都有人員清掃落葉,怕的就是落葉太多影響到行車安全,台南市環保局一般廢棄物管理科股長王瀞儀就表示,經常接到民眾投訴電話認為「落葉很髒、很亂,會孳生蚊蟲,沒人打掃很像廢墟。」

崇善里里長陳建銘提及,社區兩座公園每兩週都要打掃一次,一次清運30多包落葉,甚至到了秋冬季節,落葉量更是大的誇張,多達50、60包垃圾,是一筆可觀支出,也讓他思考該怎麼解決落葉的問題。

台南崇善里里長陳建銘表示,秋冬時落葉非常多,有時會覺得好像廢墟一樣。


但把落葉全部清走,就是最好的方法嗎?
 
里山里海工作室的黃建雄老師發現,長期將落葉全數掃除的做法,導致土壤缺乏生物及保水性,容易形成土壤乾化,棲地的生物多樣性也會匱乏,形成惡性循環。

落葉留原地的好處與方法

里山里海工作室黃建雄老師,發現將砍下的樹枝、倒木圍在樹下,可以改善土壤與樹木的健康。

為了留下落葉,提高民眾接受度,多年來,黃建雄在台灣歷史博物館園區實驗,發現將砍下的樹枝、倒木圍在樹下,再搭配落葉打包覆蓋,可以降低厭氧反應的惡臭,於是他開始使用鐵絲圈、紙箱打造「生物飯店」、「落葉膠囊」。

「生物飯店」是將連枝帶葉的樹枝捲成綑狀,形成縱向間隙,讓雨水滲入土壤保水;「落葉膠囊」則是將落葉塞入紙箱捲中,形成保水又能分解的柱狀膠囊,成果美觀,更能被民眾接受,還能增加樹下的腐植質,吸引土壤生物進駐。

黃建雄教學員用鐵絲把樹枝打包放在樹下,變成生物可以利用棲息的「生物飯店」。
將落葉塞入紙箱捲中製成「落葉膠囊」,就地留下落葉,增加樹下的腐植質,吸引土壤生物進駐。

落葉膠囊下方,有許多蚯蚓、馬陸、渦蟲及真菌進行分解,不只有助於台灣都市林健康生長,還能建立生態食物鏈,實驗過程中更發現獨居蜂、竹雞進駐築巢,減少蚊子等物種大發生。

落葉膠囊下方,有蚯蚓、馬陸、渦蟲等生物。

打造社區枝葉園圃小綠洲

除了在園圃內放置落葉膠囊,里山里海工作室陳純敏老師也教民眾自製蚊香棒。

要讓社區願意自動自發進行維護,除了「枝葉」之外,也需要「園圃」的結合,於是陳純敏除了教導民眾在園圃內放置落葉膠囊,更種植檸檬草、香茅、艾草、埔姜,可以用來自製蚊香棒、香茅茶。

園圃周圍也架設了獨居蜂和領角鴞的巢箱,方便都市民眾進行生態觀察。獨居蜂一般多不會叮人,牠們會在巢穴內產卵,並使用泥土或葉子將巢穴封口,等待蜂寶寶破洞而出,是重要的生物指標之一。

在園圃周圍架設獨居蜂的巢箱。

而領角鴞是都市重要的鳥類,會找尋天然樹洞或縫隙進行繁殖,包含都市和校園的森林,都有看到鳥媽媽育雛的機會,有了生物、植物的共存,枝葉園圃不再只是落葉放置站,更是永續的綠空間。

延伸閱讀》利利安誕生記|人工巢箱為貓頭鷹爭取生存機會

落葉再利用困境與因地制宜

然而,落葉問題在都市與公園的改造計畫,仍要面臨許多挑戰。王瀞儀指出,大量落葉清運,會壓縮焚化廠與掩埋場的量能,目前環保局鼓勵將落葉留在現地做使用,並提供三種補助方式。

第一種是傳統落葉堆肥,因為處理落葉量大,還需要澆水、翻堆加速腐熟,內部溫度容易悶燒,需要定期測溫,還得出動山貓才能翻動,所費人力高;第二種是奧地利堆肥箱,因為外型小巧美觀,經常被應用在社區公園。

傳統落葉堆肥能處理大量落葉,但內部溫度容易悶燒,需要定期出動山貓翻動。

但奧地利堆肥箱缺點是能處理的落葉量太少,因此王瀞儀認為,一般都市社區最適合以第三種「枝葉園圃」的方式進行落葉利用,如今枝葉園圃,除了在台南市環保局的二手家具藏金閣被使用外,也被應用在巴克禮生態公園,變成推廣教育的一環。

奧地利堆肥箱外型小巧美觀,被多數民眾接受,但能處理的落葉量有限。

過去民眾習慣把落葉當成垃圾清除,如今學習把落葉還給樹木,以枝葉園圃改善土壤與樹木的健康,有了社區居民的自主行動,再結合公園教育的推展,完成「落葉歸根」的循環,都市的綠空間才有機會生生不息。

延伸閱讀》廢樹枝的小旅行|廢木再利用成永續資材

地點
集數
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