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關鍵字

焚化之爭

2002-11-25

10月18日,雲林焚化爐動工,千名警力進駐焚化爐預定地,反對群眾與警察爆發激烈衝突,過程中許多人受傷...。沒有人願意看到流血衝突,也沒有人喜歡家旁邊建一座焚化爐,但是垃圾問題終究是要解決,而政府選擇用焚化爐。

焚化之島

2002-11-18

台灣需要32座焚化爐嗎?對於環保署現在的焚化爐政策,環保團體提出強烈的批評,115個環保團體召開「拒絕讓錯誤的焚化爐政策繼續毒害下一代」的記者會,連署要求刪除環保署92年度37億元的焚化爐預算。 質疑焚化爐興建的聲音,從地方延燒到國會殿堂,環保署一縣市一焚化爐的政策也受到質疑。現在營運中的19座焚化爐,容量21,000噸,扣掉歲修等因素,平均每天可以處理17,850噸的垃圾,焚化爐處理率達90...

三聲無奈

2002-10-07

數十年來,漁民抽取海水,從事養殖漁業,海水指的便是七股潟湖,潟湖像是心臟,溪流與水道就像是血管,漁民就從這些水路引水養殖,隨著潮起潮落,更換水源,靠著潟湖與四通八達的水路,成就七股3000多公頃養殖漁業的規模,也是沿海居民賴以維生的依靠。 但你能想像一條溪流上全是死魚的情形嗎?七股溪有史以來發生最大的魚群暴斃事件,引起各界關切。漁民表示,這是七股溪有始以來,最大宗的魚群暴斃事件,...

禁入家園(下)|引進外來魚種缺乏管制恐釀生態浩劫

2002-07-29

吳郭魚成功入侵台灣溪流, 改名「台灣鯛」, 已經成為不可挽回的事實; 琵琶鼠稱霸高屏溪與冬山河也早己眾所皆知; 食人魚、巴西龜、鱷魚等水族弟兄在水庫河流中出沒, 也偶爾成為茶餘飯後的新聞。人們為了休閒為了娛樂, 開啟了食用魚與經濟魚的市場; 為了嘗鮮為了好奇, 帶動了業者的試探與炒作。這個外來魚種交易買賣的自由市場, 早就超乎想像地龐大, 大到市面上90%的觀賞魚都是禁止輸入的魚種、大到一條魚的身價高達數十萬元、大到業者趨之若騖、大到政府單位束手無策。你說, 溪流裡怎麼可能不會有愈來愈多的外來魚種?

禁入家園(上)|外來魚種適應力超強侵占本土魚種領域

2002-07-22

夏季悶熱無風的晚上, 蘭陽溪的支流靜靜地躺在三星鄉的田野蔓草中, 一切似乎一如往常。但是在溪水的暗潮疾流間, 卻有一股外來的勢力預謀侵佔本土魚種的棲息領域, 牠們以驚人的繁殖能力快速拓展族群數量; 以原生產地適應惡劣環境的超強基因, 不費吹灰之力地融入大小溪流中; 在食物鏈中的掠食者和成為食物的生產者還來不及認識牠們的時候, 牠們已經成功擴張成為當地最優勢的物種, 成為一方之霸。

漂泊之國

2002-05-27

在台灣的國土開發上,最常被冠上「人定勝天」四個字的,恐怕就屬西海岸的海埔新生地了。早期這些海埔新生地多半被用來開闢魚塭,打造所謂的養殖王國,最典型的例子就在雲林;近十年來的海埔新生地則多半被用來開闢工業區,打造私有企業的重工業王國,最典型的例子一樣也在雲林。

沉沒的地平線

1998-11-12

民國八十五年八月,嘉義東石,我們看到這樣的一幕景象,在島民根深蒂固的觀念裡,「出山」這種大事,幾乎不可能跟水聯想在一起,因為活著,要腳踏實地;死了,也要入土為安,曾幾何時,島民對土地的信任和依賴,在地層下陷和海水倒灌的生活經驗中漸行漸遠。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