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我們的島Podcast
歡迎收聽我們的島PODCAST,這是一個專門討論,環境、生態與你我日常生活的頻道。很多事情,很多記憶,很多聲音,正在消失,也正在改變;透過深度訪談、現場聲景及時事分析,帶大家聽聽島上的各種故事。
淡蘭古道完全攻略:聽了這集就想出發!|ft.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我們的島Pocast
你知道嗎?只要搭火車、公車甚至捷運,就可以走進兩百多年歷史的淡蘭古道。淡蘭古道是清朝時期,從淡水廳進入噶瑪蘭廳的重要道路。兩百多年來,官方、民間與茶商,分別開闢出綿密路網,也就是後來發展為北路(官路)、中路(民路)與南路(茶路)等三條主要路線。
野生動物生病了:「病」非我願 人類如何與野生動物共生共存?|ft.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陳貞志教授|公視我們的島Podcast
屏東恆春及車城等處,近期發生數起患有狂犬病的鼬獾等野生動物進入社區的事件,造成民眾恐慌。事實上,幾乎所有哺乳類都可能感染狂犬病,發病後死亡率達百分百。
【水域神靈】每12年一次的金門海醮:人與海的環境災難與民間信仰|ft.中山醫大通識中心副教授 林培雅|我們的島Podcast
從水出發,了解台灣民俗。我們的島Podcast推出《水域神靈》系列:從金門無形文化遺產之一的「金門海醮」開始;接續推出盼藉神力以避水患的「拜溪墘」和渡亡靈的「水」。人與水的相依與糾纏,歡迎收聽(看)。
重回現場!台大挖掘原住民馬遠部落遺骨 64年前發生什麼事?|ft.花蓮萬榮鄉馬遠村村長 馬鍾啟|聰到現場
1960年,台灣大學醫學院團隊,到花蓮縣萬榮鄉馬遠部落(布農族),從公墓裡挖走了64具遺骨(經台大清點後為60具,但許多遺骨已經拆解散落,台大僅能整理拼湊出43具遺骨),至今這些遺骨依然置放在台大醫學院。
【水域神靈】河川氾濫與聚落變遷:宜蘭和嘉南平原的拜溪墘祭儀|ft.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候選人 楊家祈|我們的島Podcast
從水出發,了解台灣民俗。我們的島Podcast推出《水域神靈》系列:從金門無形文化遺產之一的「金門海醮」開始;接續推出盼藉神力以避水患的「拜溪墘」和渡亡靈的「水」。人與水的相依與糾纏,歡迎收聽(看)。
【聽專家怎麼說】0403花蓮強震|25年來僅次於921地震的強震,分析成因以及是否又會誘發其他反應呢?|專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科系系主任 陳卉瑄|公視我們的島
4月3日上午7時58分,花蓮外海發生規模7.2地震,全台灣劇烈搖晃,截至累計9人死亡700多人受傷。花蓮多棟房屋傾斜,各地陸續傳出災情。
為什麼當年的學術研究會用到馬遠遺骨?返還與研究倫理的省思|ft.台大人類學系兼任副教授 童元昭|公視我們的島Podcast
2023年11月15日,是台灣大學創校95年的校慶日,但同時,校門口也聚集了許多來自花蓮縣萬榮鄉馬遠部落的布農族人,以及前來聲援的學生,要求校方歸還部落的「祖先骨骸」。
【水域神靈】口湖牽水車藏「牽」什麼?延續超過百年的超渡儀式|ft.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員 洪瑩發|我們的島Podcast
從水出發,了解台灣民俗。我們的島Podcast推出《水域神靈》系列:從金門無形文化遺產之一的「金門海醮」開始;接續推出盼藉神力以避水患的「拜溪墘」和渡亡靈的「水」。人與水的相依與糾纏,歡迎收聽(看)。
【顧環境的人】從反水泥東移到蘇花高到微水力發電|陶藝老師怎走上環保抗爭之路|ft.初英山文化產業交流協會常務理事 鍾寶珠|公視我們的島Podcast
鍾寶珠,知名的環保工作者。90年代,政府決定水泥產業東移,居民強力反對高污染傷害國土的水泥業進駐花蓮。原本是陶藝老師的鍾寶珠,當時的夢想是到學校當老師,1993年7月的那一天,鍾寶珠為是否要申領代課教師甄試報名表,還是要加入正在縣府前嘶吼抗議的鄉親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