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蒲的遷村夢|真能結束空污下的生活?

採訪報導

煙囪圍繞,空污瀰漫,高雄大林蒲深受污染之害,最終以遷村解決問題。但是遷村問題重重,牽涉貧富差距,在走與留之間,大林蒲的遷村夢,福禍難定。

高雄市小港區沿岸,有著大林蒲、崩坑、鳳鼻頭,三個古老的漁村聚落,早期居民平地種稻,海上捕魚。1970年代,十大建設的臨海工業區開發,政府徵收田地,建設工業區,聚落從此改變。

石化產業包圍的傳統聚落 政府規劃大林蒲遷村

臨海工業區有中鋼、中油、台電,以及許多相關下游產業,廠商數百家,煙囪林立,三面包圍著大林蒲等聚落。居民深受污染之苦,許多人罹病,幾十年來抗爭不斷,後來政府不斷針對污染開罰,但是無力解決問題,最後決定協助居民遷村。

2016年,當時的行政院長林全到大林蒲,針對居民長期受污染影響,表達歉意,並對遷村進行調查與溝通。遷村構想原則上以補償方式,讓居民交換土地,搬到別的地方。由高雄市政府負責規劃細節,經濟部協助籌措預算。

紅毛港的遷村經驗  大林蒲居民擔心重蹈覆轍

二十多年前,大林蒲旁邊的紅毛港聚落,因為建設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啟動遷村計畫,但是問題重重,讓大林蒲等地居民擔心重蹈覆轍。紅毛港遷村地點規劃在前鎮區崗山仔地區,廣大土地上分布高聳的廟宇,都是從紅毛港遷建而來。廟宇內部還掛著昔日聚落分布地圖,但是居民搬遷過來後,分散居住,無法凝結過去的社區情感。

紅毛港遷村,政府提供低價購地和低利貸款建屋,但是經濟弱勢的居民,有的有錢購地,沒錢蓋屋;也有購地蓋屋,卻老年負債,最後不得不賣掉房子,離開遷村地。現今市鎮土地上,許多大型建築都是賣給新住戶。

大林蒲遷村持續推動,一些關心大林蒲歷史的藝術家,舉辦展覽,希望透過作品,為大林蒲留下記錄。策展人張已廉認為大林蒲議題並非單一面向,而是隨著時間不斷繁複。

大林蒲遷村計畫出爐  重建家園有門檻

遷村計畫草案正式出爐後,政府再度召開說明會,說明遷村方式以及前景。遷村地預定利用紅毛港遷村的剩餘土地,以及附近台糖持有的住商用地。採一坪換一坪模式,新建房舍最小面積需要21坪,經過換地,面積不足者,可以以成本價購地補足。如果無法購得最小面積21坪,可以聯合他人申請合併配地,或配售安置住宅,或規劃土地進行協力造屋。

政府實現一坪換一坪承諾,但是居民覺得有門檻,有違過去不用負擔的承諾。像居民莊淑珍以往靠著七坪畸零地做生意,養活一家人。大林蒲市場內,早期商店面積也都小於15坪,大家都擔心土地難以分配;另外,因為聚落發展已經三百多年,家族分家,土地面積越分越小,或是土地持分縮小。根據調查,家戶面積不足25坪約有七成,不足7坪約有兩成。

2021年,政府正式公告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申請設置計畫,規劃大林蒲遷村後的土地,做為產業園區,同時將遷村安置放入計畫中,藉以籌措、編列經費。由於適用產業創新條例42條規定取得私人土地,可以動用徵收。

整個大林蒲遷村案中,最讓居民、學者批評的是加害者責任的消失,黃義英、洪秀菊夫婦居住鳳鼻頭,長期參與環境運動,希望改善污染,留在故鄉。學者紀雲曜指出,大林蒲遷村的問題,在於沒有經費、法令,政府應該將空污視為災害,提出大林蒲空污遷村特別條例。

遷不遷?如何遷?成為大林蒲、崩坑、鳳鼻頭等聚落的永續難題,但是空污不能全面解決,各地都受害。

集數
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