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58%的森林覆蓋率,在禁伐天然林前提下,目前還有數十萬公頃的人工林。然而,台灣木材自給率卻不到1%。每年進口六百萬立方公尺的木材中,有三成來自非法盜伐,為了避免助長盜伐,如何妥善利用現有人工林,一方面提高木材自給率,一方面提振日漸蕭條的台灣林業,為人工林找出永續經營的新方向?
台灣的森林,歷經了將近百年的大規模伐木,在那些曾經屬於天然林的土地,種下了四十萬公頃的人工林,當中有許多是以柳杉為主的造林地,這些人工林有部分被劃為自然保留區或保護區,其餘還有二十多萬公頃的國有人工林,和八萬多公頃的私人租地造林。
從事造林數十年的梁兆清,就是那八萬公頃租地造林的承租人之一。那時政府財務困窘,將造林業務開放給民間,租期二十年,砍伐後的利潤,政府回收20%。梁兆清租的地,海拔高度有一千多公尺,他習慣每公頃種下三千棵,柳杉、福杉、台灣杉都有,再視生長情形進行疏伐。
台灣的山林,因為近百年大砍檜木而元氣大傷,山崩、土石流頻傳,1991年,政府頒布禁伐天然林的行政命令,中止了砍樹拼經濟的時代,林業成了黃昏產業,而這些人工林支撐著少數林農。
艱困中,怎麼走下一步?國際上,強調永續精神的FSC森林監督管理委員會,是獨立的非營利、非官方組織,透過嚴謹的第三方認證制度,依循十大經營原則,兼顧環境、社會與經濟三方平衡,產品來自合法經營的人工林。
在林務局與學者輔導下,梁老闆的兒子決定申請,成為國內第一家拿到FSC森林認證的林農。通過認證,代表一份對環境負責的態度,為林業經營加分,在國際上,是提升企業形象的賣點,在台灣,對許多人來說還是陌生。
位在屏東的永在林業,是第二家拿到FSC認證的林農,包含國有林地與國產署的農牧用地,面積918公頃,位在低海拔的恆春半島,造林樹種是相思樹。溪流旁,留3-5米的保護帶不砍伐,坡度超過三十度以上的也不砍伐,放眼望去,山頭看起來很綠,其實,這一帶面臨很嚴重的外來種銀合歡入侵問題,業者透過人工林的栽植與經營,同時移除銀合歡。
相思樹不像針葉樹那樣通直,過去是燒製木炭的原料,現在倒是有個很夯的用途,以合法的相思樹作成太空包,取代來路不明的材料。
木材是可以再生的資源,適度運用可以源源不絕。不過台灣環境山高水急,森林是坡地安全的重要保護,雖然人工林的水保能力低於天然林,現有的人工林,是不是都適合用來發展國產材,必須先釐清。
另一個問題,是林業產業鏈面臨的斷層。現在有能力拉起專業鋼索、毫髮無傷的集材、進行整理的團隊成員,頭髮大都已經花白。
第三個問題是市場。林務局希望將木材自給率從1%拉高到3%,取代部分進口木材,但台灣適合經營人工林的地方其實不多,數量少,不一定能穩定供應。
從林中取材,是人們生活所需,關鍵在於如何取?從何處取?需要遠見,需要智慧。林務局長林華慶表示,在合適的地方,進行永續的木材生產,這是未來應該要面對的。
台灣該發展什麼樣的林業?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表示:「台灣的林業必然是小規模、 替代局部的進口、提高附加價值、發展成永續性、 可以和社區保育 各方面結合的友善林業。」
記住那段百年大伐木的血淚,保護僅存的天然林,合理利用現有的人工林。取得FSC認證的林農,為台灣的永續林業開啟了第一哩路,接下來的每一步,更要謹慎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