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濃的芝麻心願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陳志昌

台灣許多老油行,百來年製作美味油品,然而目前芝麻等榨油作物,卻高度依賴進口,多數地區甚至中斷種植。一群青年農民在故鄉土地,撒下種子,開啟美濃的芝麻心願…

台灣各地原本有許多老油行,提供地區油品,在油品工業化後,陸續關店,剩下的油行,只能依賴進口作物來榨油。高度依賴國外進口,不只品質難以管控,價格也會不斷波動,吳政賢家族在美濃經營油行,深知這個問題,於是開始找農民種回台灣芝麻。

美濃田地上,農民劉文峰利用長棍與空罐,自製播種器,不用一直彎腰,就可以將一粒粒芝麻種下,讓播種更輕鬆也更有效率。劉文峰與吳政賢利用契作方式,一起恢復美濃芝麻。這批種子就是去年的育種收成,他們利用每年挑選的優良品種,進行留種種植,培育出適合美濃的芝麻種子。

芝麻等豆科植物,最怕雨水,生長期土地太濕,會爛根,成熟期太濕,豆莢又易感染疫病,加上氣候變遷,造成的雨季變化,讓種芝麻處處有風險。劉文峰種芝麻,不噴農藥、不灑化肥,最頭痛的就是一直生長的雜草,必須人工清理,雨季還要擔心疫病的問題。

到了收成季節,一群青年也來幫忙收芝麻。台灣農村陣線帶著青年,來到農村體驗農事,希望他們瞭解農村的困境,成為城市與農村的溝通橋梁。

收好的芝麻,等待載運。劉文峰和吳政賢在貨車上放置紗網,防止芝麻散落,因為每顆芝麻都是一季的辛苦收成。收好的作物,必須經過多日曝曬乾燥,才能取芝麻,劉文峰拿著芝麻說明,這批芝麻產量不高,品質卻很好,芝麻粒很飽實。

收成的芝麻,接著送到吳政賢家中的老油行,製作芝麻油。美濃過去曾有八家地方油行,現在只剩吳政賢家族還持續經營。

榨油的第一步,必須將芝麻倒入滾桶炒熱,老油行保持柴燒傳統,火候的控制,成為決定品質與香味的關鍵。炒熱的芝麻,經過散熱程序,過程中要不斷檢查芝麻的品質,也是傳統油行製作好油的關鍵,要依照每批芝麻的特性,進行調整。

散熱後的芝麻,裝入蒸桶中,再放上大鍋,隔水加熱,利用熱氣蒸出水分。到了一定熟度,讓油水分離,就可以取下製作榨油油包。油包放上小型橫式榨油機,緩緩施壓榨油。最後裝桶沉澱,取出裝瓶,成為一瓶瓶芝麻油。

吳政賢家族的老油行,產量不高,但是在美濃很有名。他開始推動芝麻復種,也是希望發揮引導作用,讓青年農民種植新作物,讓美濃農業能向上提升。一家老油行與一群青年農民,在美濃展開農業復興的微型計畫,想讓這個芝麻心願,開展農業的希望。

集數
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