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一份新竹科學園區空氣污染物的採樣報告指出,二期高翠路上的氫氟酸(HF)周界濃度超過空氣污染物12ppm的排放標準值,人體若長期暴露在此含氟的環境下,將對腎臟及肝臟造成危害。
該區居民洪勝夫表示,他們所居住的社區面對至少20幾座IC廠,密度比美國矽谷還要高,卻只有20-25米的隔離帶。冬天時雙溪的居民是工廠廢氣的受害者,到了夏天風就開始吹向他們的社區。
美國矽谷每一家IC廠商都會上網公告所排放的有毒廢棄物的種類及排放量,也規定1,000英呎(相當於304.8米)內不得有學校、醫院和住宅區的設置。而新竹園區科管局的回應卻是目前針對隔離帶沒有明確的規定,面對空污問題以及科管局的消極應付,居民也只能對著工廠築起高牆。
除了環保問題,不夠在地化,也普遍是新竹人對園區的責難。依據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李丁讚的觀察,園區很少真正想要跨出大門跟社區互動,他們認為新竹是窮鄉僻壤,是工作的地方,要消費就到台北,甚至赴美度假。
「好的經濟發展,應該在一個文化基礎上來進行,會比較長久。」李丁讚表示。企業應該去經營園區外部的環境,員工才會有很好的休閒居住、消費環境,才會更心無旁鶩地處理公司的業務。
園區帶給新竹市經濟的繁榮,但也帶來環保、交通等問題。園區與園區外的居民是為共同體,對現存的問題是否繼續漠視或積極面對,是經濟發展以外的另一層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