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 上山、愛上 山|從能高越嶺古道檢視國家步道系統

採訪/撰稿  鍾孟燕
攝影/剪輯  葉鎮中

四百年前,這個島嶼的美麗樣貌讓葡萄牙人驚呼「Ilha Formosa(美麗之島)」,如果我們不想成為「富而沒啥」的島民,一條規劃完善的國家高山和歷史步道系統,或許可以提供讓我們輕輕走過土地母親背脊的情感經驗,並將這層聯繫和感動轉化為對土地倫理的思考。

十五歲就開始爬山的郭育任,三十年來,不斷在上山下山的過程裡尋找自我,最近這五年,他投入國家步道系統的規劃工作。

所謂的「國家步道系統」,並不是要大興土木來開發新的步道,而是從各地現有的步道裡,遴選出具有自然景觀和歷史人文等國家級資源的代表性路線,作為系統的規劃核心,再延伸發展各種軟硬體工程的整合建置,例如:步道本體的排水設施、指標系統、資源調查、資料庫、網站、刊物出版、旅遊諮詢、環境教育、經營管理、轉運設施、社區營造等。

至於國家步道的遴選標準,除了步道本身所具備的自然文史資源條件外,也必須同時考量可能造成的生態衝擊和環境的潛在危險性,所以,重要的自然保留區和野生動物棲地,以及災害敏感地帶等,都是「國家步道」避免經過的路線範圍。目前遴選出的國家高山和歷史步道系統,總共有十四條。

以位在南投和花蓮之間的能高越嶺古道來說,除了擁有豐富的植物林相以外,早期也是賽德克族人東西往來的遷徙路線。1917年後,日本政府為了加強對原住民的管控,闢建為警備道路,八、九十年下來,這條古道是現存的警備道路中,景觀和路況維持得最完整的一條。國民政府播遷來台以後,台電公司在1950年為了達成東西向輸電線路的目標,沿途架設了一百二十七座巨型電塔,並且每隔十公里設置保線所。這裡默默林立的電線杆群,見證了台灣經濟發展的軌跡。

郭育任在檢視能高越嶺沿線的整建進度途中,談起他對步道的想法,他認為,如果說公路是台灣的動脈,那麼,步道就像靜脈一樣,運送養分給這塊土地的人民,有機會的話,計算一個人一年裡有多少天待在山林裡,應該是社會幸福的指標。

為了提升這個社會幸福的指數,維護步道路況和人身安全的硬體工程,便成了必要之惡,自然環境裡的人為施作,最困難的地方在如何不對生態形成侵入式的傷害,以及視覺上的衝擊。當地負責執行的原住民工班,忍耐著高山上辛苦艱困的勞動條件,如:單人揹負動輒上百公斤的機具和材料徒步上山、以就地監控清理崩塌路段來取代興建擋土牆…等,目的都是為了達到步道景觀工程「做過了無痕」的境界。

從事國家步道規劃工作的郭育任,30年前就是個愛爬山的少年,但爬得快或爬得多,並不能讓他充分享受登山的樂趣,「輕裝、徐行、輕食、靜謐」反而是他個人的登山哲學,然而,興趣有沒有可能成為職業,也一直是他人生方向很重要的探索。15年前,郭育任在山林工作的過程裡,遭遇一場五死三傷的大車禍,即使經歷了生死交關的一刻,他到現在仍不放棄步道的規劃任務,和當時同車遇難的美籍顧問,有著象徵性的聯結和延續意義。

在山林裡,郭育任和死神擦身而過;在山林裡,郭育任也體驗了豐富而滿足的人生。因為愛上山,郭育任感受到自我生命歷程的可能性,也深深地愛上了山。



側記|

夾在一波波多雨和低溫的鋒面之間,難得晴朗的空檔,正好是採訪小組走上能高越嶺古道的日子,天賜的好運,讓長期在灰色城市裡遊走的採訪小組,奢侈地飽覽清空和霞靄,不但忘我,而且忘言。能擁有如此豐實的感動,除了要感謝郭育任和黃瓊慧慨然允諾讓採訪小組同行以外,也很慶幸一路上得到原住民朋友們的幫忙:EuMeen(伍玉龍)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山路裡,總是給人一種溫暖而安心的力量;「五七」(陳志恆)儘管全程協助揹運攝影器材,仍不忘以精湛廚藝滿足所有又飢又累的身軀。

集數
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