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軍營變公園|曾經的軍事禁地變身城市生態跳島

採訪報導

桃園有座公園,過去是森嚴軍營,現在變生態樂園,打造多元生物棲地。公園的改變,不只減少水泥建設,更是心態轉變,讓公園有不一樣的風貌。

想收到最新推播,加入我們的島line社群

原計畫蓋社會住宅 保留後轉型公園

桃園市八德區的大湳森林公園,過去曾是軍事基地,後來轉移退出,土地交給市府。16公頃的土地,原本計畫興建社會住宅,但是土地綠意盎然,加上有珍貴保育物種黃鸝,民間團體展開搶救行動。

桃園市八德區的大湳森林公園,過去曾是軍事基地。

搶救下來的軍營轉型為公園,減少建設,盡量利用原有設施。過去的軍事館舍,現在成為活動中心,提供各種交流與環境教育活動;原來堅固的彈藥庫,現今成為生態教育基地。

過去的軍事館舍,現在成為活動中心,提供各種交流與環境教育活動。

設有網路直播 紀錄鳥類生態

大湳生態公園開闢土堤,營造出翠鳥喜歡的棲地環境。

公園裡,思考為生物創造生存空間,新開闢的土坡前,架設自動相機,看看翠鳥的使用程度。創造棲地,成為城市中的生態跳島。怪手挖出一片濕地空間,復育瀕危的濕地植物。大湳森林公園在人類與萬物兼顧的思考下,展開公園價值的新突破。(延伸閱讀:打造生態公園|留給樹、鳥 安居之地)

怪手不斷開挖,挖出一片濕地空間,復育瀕危濕地植物。
進行復育的異蕊草。
進行復育的長葉茅膏菜。

大湳生態公園記錄到80多種鳥類,公園一角,五色鳥築巢繁殖,當初也是經過溝通才保留枯木為巢樹。公園設有網路直播,讓人看見鳥類生態。

公園的一個角落,有五色鳥築巢繁殖。照片提供/桃園市野鳥學會
大湳生態公園有珍貴的保育物種─黃鸝。照片提供/桃園市野鳥學會

不踩草皮的高架步道,沒有水泥的自然小溪,甚至晚上生態核心區域,禁止進入,留給生物安靜空間,都是公園的生態設計。舉辦繪畫活動,透過現場觀察、照片參考,讓孩童認識自然。參加的孩童,畫出公園曾出現的白化五色鳥,紙上的圖畫,留住記憶。

參加繪畫活動的孩童,用水彩畫出一隻曾在公園出現的白化五色鳥,身上缺少藍色羽毛。

公園有多種樣貌,大湳生態公園選擇一條不一樣的路,它是人類休閒的空間,也是生物安棲的環境,相互調和,一切公平。

 

核稿/廖婕妤,編輯/林彤恩、林燕如

集數
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