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寧
蓬萊米記憶|在台灣改良的日本米
潔白海芋花隨風搖曳,是陽明山竹子湖最吸引人的景觀。趁著天氣放晴,遊客們上山賞花,美麗花海背後,其實藏著許多故事。日治時期水稻專家辛勤育種的足跡,逐漸被遺忘。現在卻有一群人,正努力保存這段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歷史。
消失中的青草文化|傳承老祖宗的智慧
路邊看似不起眼的野花野草,在懂得辨識植物的採藥人眼中,有著不同的妙用,這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當過度採集,噴灑除草劑,讓被認為有保健功能的民俗植物,在野外幾乎消失。隨著時代演進,年輕世代對這些植物越來越陌生…
台化 再見?|台化彰化廠空污爭議
火車沿著台化廠區,緩緩駛入彰化市區。聞到台化的味道,就知道彰化到了,這是彰化人無奈的共同記憶。如今,台化廠內三座鍋爐,因為燃煤許可證到期,停止運轉。市民想呼吸一口乾淨空氣的願望,真的能實現嗎?
學生到社區|大學生的菜計畫
清晨五點,天才微微亮,台南將軍的蘆筍農,已經來到溫室中,鑽進茂密的蘆筍叢中,開始今天的採收工作。將軍是台灣最先成功以溫室栽種蘆筍的地區,過去農民採取露天栽培,一年大約只能採收四個月,改用溫室栽種後,採收期可以拉長到九個月。
七股濕地風雲|台南七股、將軍漁民反對劃設濕地保護區
蚵田,水鳥,廣大的鹽田,是許多人對七股的第一印象。二十年前,七股這片全台最大的潟湖,一度要被填海造陸,開發成濱南工業區。當地居民走上街頭長期抗爭,才留下這片自然美景。當初曾捍衛鄉土的漁民,現在卻再度走上街頭,反對劃設國家重要濕地,他們為何如此憤怒?
豬的最後一哩路|推動屠體評級制度
豬肉是台灣人最主要的肉類來源,每個人一年平均要吃下三十五公斤豬肉。每年產值高達七百億,是上萬個家庭的重要經濟來源。你有沒有想過,對人們有著諸多貢獻的台灣豬,在生命中的最後這段歷程,是怎樣度過的?
稻農的選擇 |稻作直接給付、公糧保價收購並行
台灣,是世界上唯一仍在實施稻米保價收購的國家,四十年來,公糧制度讓農民得以溫飽,糧倉年年囤滿稻米,卻也造成政府財政負擔。台灣人米吃得越來越少,政府希望透過政策,調節稻米供過於求的現象,農民將面臨什麼樣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