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巨輪下的芝山願景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葉鎮中

10層、20層、30層…一棟棟高樓從市中心向外擴張,芝山岩,這個台北盆地最古老的遺跡,將被包圍?

好幾千年前,有一群古台北人,沿著雙溪河來到陽明山山腳下的一個小土丘,捕魚狩獵維生,這個古台北人眼中最理想的居所,就在芝山岩。



在學者眼中,芝山岩是台北盆地的一顆綠寶石。這裡有兩千萬年前海底的生痕化石,森林裡保存著,只有熱帶海岸才有的樹種-搭肉刺,小小山丘有著200多種植物。日據時期,日本人把這裡指定為天然紀念物,也是第一個劃設的保安林。她更是一座讓考古學者驚訝不已的小山,地層裡保有最完整的古老台北人生活遺跡。

不只是史前遺跡,這個小山丘也是漢人移民到台北墾拓時,心靈的憑藉,260年歷史的芝山岩惠濟宮,由漳州人所建,廟門朝向大稻埕,與萬華的祖師廟遙遙相望,是士林北投重要的信仰中心。不遠處還有個地方叫「同歸所」,原來早年漳泉械鬥時,許多死亡無人認領的屍骨,就全部埋葬在這裡。每到農曆七月,惠濟宮都會召集信眾,在同歸所舉辦開龕門與關龕門的儀式。



不只是老台北人,芝山岩也是現代台北人理想的居所。附近大多還是兩層樓的老社區,居民習慣在路旁、庭院,種植各式各樣的果樹,不但自己享用,附近的鳥類、白鼻心也會來一飽口福。社區裡最年長的居民,是一位日本老太太,四十年前和先生來到這裡定居,從此離不開芝山岩。

然而,開發的腳步,瓦解了芝山岩腳下,這個靜靜的老社區。十多年來在建商的逐步遊說下,原本28戶的社區,現在只剩下4戶。84歲的日本老阿媽是建商眼中最牛釘子戶,她曾經客氣的跟建商說「你們如果要蓋高樓,可不可以等我到天堂去再說。」

芝山岩附近的社區還有一個特色,社區圍牆都是用當地出產,著名的唭哩岸石堆砌而成,但是建商在施工同時,卻不顧居民的感受與安全性,將鄰近的圍牆拆除。在建商的前後包夾下,老住戶低矮的房子成了夾心餅乾,像是住在大工地裡,原本社區的面貌,變得支離破碎。



這幾年,建商絡繹不絕的來社區談都更蓋高樓,但對住在當地的居民來說,這些開發卻只造成生活品質的下降。更重要的是,大樓距離芝山岩不過100公尺,芝山岩是一個55公尺高的山丘,在這麼近的地方,蓋十幾層、甚至二十層的高樓,一定會遮蔽芝山岩的景觀。

考古學者劉益昌認為,芝山岩是記錄台北歷史發展的一顆活化石,保護芝山岩,不單單是保護這個小山丘,必須讓一般民眾能夠看見她,才能理解她的歷史與珍貴。

早在民國89年,台北市政府委託都市設計學者陳亮全等人,所做的「芝山岩史蹟公園資源維護展示計畫」中,就曾經向台北市政府提出明確建議,應該對芝山岩周遭的開發,訂出適當的管制。

陳亮全等人,曾經從芝山岩內外做視覺模擬,分區訂出芝山岩鄰近地區建築高度的上限,由近而遠分別是18公尺、24公尺、30公尺,這些建議曾經被採納過,多年前居民也成功擋下14層樓的建案。但是學者的建議,後來並沒有成為正式條例,目前唯一的把關機制,只有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

劉益昌指出,早年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對於古蹟的「鄰接地區」有明文規範,幾年前修法時,卻被取消。根據社區居民的調查,芝山岩周遭正在進行的高樓開發案、都更案,就有十幾處,原本的好山好水面臨極大的開發壓力。芝山岩附近的福志里,是目前高樓建案與都更案最多的區域,在芝山岩前方最主要的通道雨農路上,早期傳統市場的空地,也因為都市更新將冒出一棟24層的高樓。



蓋高樓影響的不只是景觀,傳統的菜攤、賣菜的阿嬤、居民的生活品質、交通等等,都會受到衝擊。如果都市更新只是興建高樓,把土地利益當作唯一考量,忽略周邊居民的生活品質與環境,這樣的更新,會是居民想要的嗎?對於社區的樣貌,居民能不能有發言權,甚至參與決策的機會?

在都市專業規劃者的引導下,芝山岩附近四個里的里民,共同參與社區工作坊,他們在地圖上用小旗子標示自己最喜愛,以及最討厭的地方。兩天的工作坊,居民透過討論、拼貼,重新勾勒出心目中美好社區的樣貌。

 

芝山岩面臨的問題,在台灣各地不斷出現。在開發巨輪下,公眾景觀往往是沉默的犧牲品。景觀學者郭瓊瑩指出,景觀是公共財,不應淪為建商買賣的資產,應該要有法令約制。但台北市政府的景觀管理自治條例草案,三年多前送交議會,至今還沒通過。

在法令工具仍不完備的情況下,芝山岩的居民,決定用自己的方式發聲。當蓋高樓、炒房價,成為難以抵擋的趨勢,站在台北最古老的遺跡上,芝山岩居民提出不一樣的價值觀與發展遠景。他們衷心盼望著,芝山岩這顆台北盆地的綠寶石,能在開發夾縫中,繼續閃耀!

集數
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