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豬「萊」襲|萊克多巴胺食否安心?

採訪/撰稿 黃怡菁
攝影/剪輯 陳慶鍾

開放「美國萊豬」進口,引起消費者擔憂,食品通路、餐飲店,多半都想和「萊克多巴胺」劃清界線。為什麼呢?

2021年1月起,含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的豬肉將開放進口。我國仿效日本採行雙軌制,國內養豬業維持瘦肉精「禁用」政策,但進口豬肉將比照國際標準,制定殘留容許值。

萊克多巴胺是一種乙型受體素,屬於類交感神經刺激劑,原本用於治療人類氣喘,效果不佳,可是被意外發現,添加在動物飼料中,可增加瘦肉比例、減少飼料用量,在宰殺前28天開始餵食,能替農民節省5%到10%的飼養成本。

1995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萊克多巴胺上市,商品名稱是「培林」。然而,豬隻吃了萊克多巴胺,會出現心跳加快、肌肉顫抖等副作用。

2006年農委會防檢局就已正式公告,禁止使用萊克多巴胺等四種瘦肉精,當時養豬戶一旦被查獲使用,可處四個月有期徒刑。

雲林縣養豬協會理事、豬農蔡德福指出,大概在十五年前,台灣有部分豬農會偷偷使用,「吃得少又長得多」,萊克多巴胺的特性漸漸在業界傳開,但他也形容,萊克多巴胺就像是「瘋藥」,豬吃了會很衝動、躁進、卵巢會萎縮,所以部分豬農深諳,如果要留作育種的小母豬,不可以餵食瘦肉精。

目前僅包含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26個國家,可合法添加萊克多巴胺於豬飼料;歐盟、中國、俄羅斯等160多國,則是明令禁止。

不過在國際貿易、全球化的壓力之下,台灣這十幾年來,從未真正揮別瘦肉精爭議。

1997年台灣爆發口蹄疫,2005年國內正式開放美國豬肉進口。在國際貿易、全球化的壓力之下,台灣2007年就已經捲入瘦肉精紛爭,前總統陳水扁執政時期,行政院一度打算放寬瘦肉精殘留標準,但引發豬農激烈抗議未果。

2012年,瘦肉精議題捲土重來。前總統馬英九任內開放三十月齡以下、含瘦肉精的美牛進口,但採取「牛豬分離」政策,不過這個政策僅維持八年。2020年8月28日,現任總統蔡英文以行政命令宣布,明年起開放美國萊豬進口。

萊克多巴胺最顯著的健康風險疑慮,在於心血管的負面影響。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腎臟科主任錢建文指出,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老人、孕婦、胎兒,都是敏感族群。

儘管衛福部2018年曾委託成大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進行瘦肉精健康風險評估,但該份報告主要引述聯合國、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制定萊劑安全攝取量之依據,錢建文和消基會都質疑,該報告欠缺台灣本土的人體監測數據。

台灣人一年豬肉的總消費量約九十萬公噸,平均一人一年可吃下三十七公斤的豬肉,約是牛肉的七倍。消基會董事長黃怡騰批評,開放萊豬「事態嚴重」,因為台灣人比歐美國家更愛吃豬肉。

李俊璋受訪表示,考量國人有坐月子習慣,產婦若每天吃一副含瘦肉精的豬肝和豬腰,就會成為高暴露風險族群,因此建議衛福部,訂定豬內臟的萊劑殘留容許值,在腎臟方面必須更嚴格。CODEX(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針對腎臟要求的是0.09ppm,衛福部公告,我國只允許0.04ppm。

然而制定嚴格的萊劑殘留容許量,未能消解社會疑慮,消基會從10月份開始發起拒吃連署;蔡英文11月親上火線回應,美牛美豬的開放,「是讓市場多一個選擇,並不是要求國人一定要食用。」

衛福部要求2021年1月1日起,從大賣場、傳統市場到餐廳、小吃攤,不管是生鮮、熟食、包裝、散裝食品…都應標示豬肉的「原產地」,如果沒有標示,可裁罰三萬到三百萬元;標示不實可裁罰四萬到四百萬。

但像自助餐、便當店、夜市攤販,菜色多樣,各品項可能都有不同的供應商,該如何落實新規定?例如夜市燒烤攤,架上肉串、貢丸、香腸等豬肉製品,大概有九至十項,該怎麼逐一標示?商家坦言頭痛。

也有市場的小吃業者表示,業者拿到產地的標示貼紙,再自行填空、寫上產地來源,如果沒有附上屠宰場溯源證明,其實「沒辦法證明什麼。」雖然農委會推出必須經過認證的「台灣豬標章」,但金邊綠底的設計與衛福部放在網路上,供人任意下載的台灣豬標示,相當雷同。

食品通路走到哪,幾乎都能看到台灣豬的產地貼紙,但台中市議員黃馨慧質疑,未經食材檢驗就發放的標示貼紙,對消費者來說,已經失去辨識功能,當走到哪都標榜台灣豬,標示反倒像是餐飲業者的「平安符」。

標示是否誠實?仰賴後端稽查,但市售通路的稽查人力吃緊,2020年中央加地方的衛生稽查人員,僅767人,平均每個人力,得服務近三萬名國人。衛福部回應,行政院已核定 3.2億元,補助地方的稽查及輔導經費,並且強化邊境的查驗經費、人力。

美國萊豬叩關後,對消費者是多了選擇,還是多了負擔?難以分辨吃下肚的肉品,究竟含不含「萊」?新的一場食安隱憂,是否隨著瘦肉精擴大開放,緩緩逼近?

 

地點
集數
1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