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地生機|看似荒涼其實有著豐富生態的月世界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賴冠丞

台南與高雄交界,一片由泥岩形成的月世界。一年多前,台南社大環境小組研究員晁瑞光,為了解這裡的動物生態,開始架設攝影機進行長期觀測。惡土地形一向被認為草木不生、生態貧瘠,但晁瑞光發現,龍崎地區生態超乎想像。

架設攝影機的位置,就在龍崎事業廢棄物綜合處理中心預定地周圍一公里內。攝影鏡頭下的龍崎,是動物的樂土,野兔寶寶黏著媽媽喝奶、白鼻心在這裡談情說愛、穿山甲悠然過溪、竹雞帶著小雞覓食,甚至有淺山難得一見的水鹿與梅花鹿。台南社大在龍崎紀錄到許多保育類動物,但是2003年審查通過的龍崎事業廢棄物綜合處理中心環境影響說明書中,哺乳類動物卻只記載三種鼠類,與調查有極大落差。

畫面提供 台南社大
畫面提供 台南社大


牛埔溪附近的山坡,俯拾可見千萬年前海底沉積的貝類化石。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黃煥彰指出,龍崎這片惡地有如台灣自然演化的縮影,泥岩不斷擠壓抬升,在雨水沖蝕下逐漸崩落,淤積出平緩的台地,接著草叢與雜木林蔓生,成為淺山動物的庇護所。

1976年,退輔會在台南市龍崎區牛埔里設置彈藥工廠,然而廠區內除了幾間廠房,大部分區域屬於未開發狀態。2001年,政府為了處理事業廢棄物,規劃北中南設置事業廢棄物處理中心,北在觀音、中部在彰濱工業區,南部則選定大發工業區設置事業廢棄物焚化爐,龍崎工廠做為事業廢棄物固化與掩埋場所。

工業局認為泥岩地形不易透水 居民學者提出地層滑動證據

龍崎事業廢棄物綜合處理中心面積41公頃,屬於甲級事業廢棄物掩埋場,總掩埋量達187萬立方公尺,相當於一整棟101大樓的體積。工業局表示,當初之所以選龍崎做為掩埋場址,一方面是地處偏遠,另一方面是認為泥岩地形不易透水,較不會污染地下。但龍崎泥岩地形真的不透水嗎?環保團體在現場實驗,發現不是這麼回事。

水在泥岩深處流動,植物根系盤根錯節從裂隙中竄出,見證土地上頑強的生命力。然而這裡也是極為脆弱的地方,龍崎區主要道路182縣道與周邊道路邊坡擋土牆崩壞嚴重,路面龜裂。鄰近掩埋場預定地旁的邊坡,兩年前才剛做好水土保持工程,現在已經崩落,路面也持續下滑。牛埔里老人家都相當清楚這裡的地質環境,因為地層滑動,不論是地面或房屋牆壁都有縫隙,三不五時就要填填補補。

根據內政部圖資,龍崎事業廢棄物綜合處理中心的場址內,有61%是屬於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東側還有龍船斷層通過。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陳文山引用中央地質調查所的資料指出,龍崎場址是地表變動速度相當大的區域,在這個區域內設立掩埋場,五至十年掩埋場的不透水層和地基,一定會裂開,導致污染外滲。

台南市府宣布暫定自然地景 環團建議另覓替代方案

多年來,牛埔里里長陳永和帶領里民到台南市政府、工業局,不斷表達反掩埋場的心聲。2018年他決定參選台南市長,以十一萬七千票高票落選,卻也讓許多原本不認識龍崎的市民,注意到掩埋場的問題。然而2018年底新舊市長交接前夕,台南市政府火速核發龍崎掩埋場的水保施工許可。

環保團體認為,水保工程施工的這片泥岩地形,永遠無法回復,呼籲農委會與台南市政府依文化資產保護法,指定龍崎掩埋場範圍內的泥岩地形為自然地景。2019年1月25日,台南市長黃偉哲宣布龍崎掩埋場預定地為暫定自然地景,將展開龍崎自然地景的審查。

龍崎掩埋場若無法開發,台灣的事業廢棄物未來該何去何從?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認為,在設置掩埋場之外,其實還有其他替代方案,政府可以盤點既有的工業區土地、受污染場址、廢棄廠房中高污染潛勢場址,設置廢棄物室內暫存場,不但便於管理,也可以在未來循環利用。

龍崎事業廢棄物綜合處理中心歷經十年無法動工,工業局永續發展組副組長陳良棟表示,已啟動評估其他替代方案,不過還要綜合評估土地、法令、成本等問題。從長遠來看,尋找新的掩埋場址不易,事業廢棄物最終還是要盡可能地走向循環利用,否則我們還有多少土地與自然資源,可以被廢棄、被犧牲?

集數
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