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播出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嘉義縣野鳥學會理事長陳建樺,在經歷一場大病後,依舊開著將副駕駛座改裝成拍鳥腳架的汽車,在妻子的陪伴下,巡視長期守候的嘉義鰲鼓濕地。

鰲鼓濕地是國家級重要濕地,每年冬天都會飛來大批過境候鳥,今年又有台灣第一筆鸕鶿繁殖育雛記錄,生態樣貌多元豐富。不過濕地水位,一直影響著生態,過去蓄水不足,水位太低,面積減少,現今又因為排水不易,水位過高,不利鳥類棲息,要靠抽水機抽掉過多水源。

一直小心翼翼受到保護的鰲鼓濕地,未來又有新的問題,因為雲林縣政府計畫在外海的外傘頂洲,建立風力發電機組,開發離岸風機,解決陸域風機的抗爭問題。目前,雲林縣政府依照經濟部風力發電第三期的場域規劃,等待有意願的業者申請,再確定細部的開發規模與設計。

外傘頂洲長約十公里,退潮後露出面積約一千多公頃,沙洲北端距離鰲鼓濕地,最短距離不到兩公里,成為鳥類遷徙與覓食的重要區域。風機對於鳥類的傷害,曾有過相關討論。

台灣蝙蝠學會理事周政翰長期研究蝙蝠生態,發現風力發電機的不當設置,對於居住周遭的蝙蝠,可能造成傷害。對一些遷徙性的蝙蝠,如果風機設立在遷徙路徑上,也會造成危害。鰲鼓濕地中的四股社區,每年會飛來高頭蝠棲息,周邊也有東亞家蝠棲息活動,一旦外傘頂洲設立風機,可能會對周邊蝙蝠造成的影響。周政翰建議在規劃前一併考量蝙蝠生態,進行相關研究了解評估相關風險。

更重要是歷經多年調查,外傘頂洲已經證實是瀕危白海豚的活動熱區,在保育功能上相當重要。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憂心,外傘頂洲設立風機,不只是建造過程的震動噪音,還有風機基樁影響海流,造成海洋生態改變。

雲林縣政府強調,在外傘頂洲設置風機,不只提供綠能,還有固砂的目的。外傘頂洲長期存在沙洲面積不斷縮小的現象,問題不只沙土流失,還有沙源被阻斷,以及地層下陷的問題,不是單靠固砂能解決。

外傘頂洲行政劃分上,屬於雲林縣口湖鄉,但是沙洲位置幾乎都在嘉義縣東石鄉的海岸外,東石重要的養蚵產業,都集中在沙洲與海岸的潟湖區域內,一旦建立風機,蚵農擔心造成危害。

二十多年前,外傘頂洲就已經開發旅遊行程,遊客由東石漁港出發,前往沙洲遊玩、賞景,未來建立風機,觀光業者憂慮影響航線和景觀。

雲林建風機,引發嘉義反彈,突顯長期存在的土地爭議,外傘頂洲應該歸誰管轄。面對種種爭議,雲林縣政府表達開放態度,希望各界共同參與討論。

候鳥棲息,遊船出港,蚵仔生產,一個傳統寧靜的濱海地區,因為外傘頂洲建風力發電場,引發生態與產業的爭議,以及行政權歸屬問題,未來如何發展,成為地方的難題。

學科
濕地
縣市
  • 嘉義縣
  • 東石鄉
  • 雲林縣
  • 四湖鄉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張光宗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在高雄美濃一處鄉間,有一棟外觀宛如霍爾的移動城堡般七拼八湊、卻別有韻味的小屋,除了主要結構跟屋頂,大約有80%都是由廢材或次級品組成,地面以高壓水泥磚二級品鋪設,外牆則是四處收集來的門窗。

這棟小屋是藝術家謝二羊的工作室,他笑稱,自己這種對舊物或廢材的痴迷,可能是遺傳來的:「我從小牛仔褲就要穿舊的、不穿新的,長大一點之後,腳踏車也都買二手的。」他感嘆,人類在發展過程中製造了太多東西,而有太多東西被丟棄時,其實都是可以再利用的狀態,如果能盡量多使用這些材料,就能減輕地球環境的負擔。

謝二羊除了不定期開設工作坊,教導學員以各種回收素材進行藝術創作,也將再利用的行動,與社區營造工作結合。今年(2021)他就協助高雄市杉林區的新和社區,以廢棄木棧板來改善社區食堂的設施。

收集回來的木棧板要再利用,得先進行拆解,如果沒有適當的工具,木板很容易在拆解過程中斷裂而無法使用。謝二羊用從資源回收廠買回來的廢棄鋼筋與鐵片,自行焊接組裝成一支「拆棧板神器」,可以有效率地將棧板拆解成一片片完好的木板。

拆解後的棧板經過打磨、上漆、重新組裝,陸續變身成桌腳、展示架等物品,社區中八、九十歲的長輩,熱心地參與拔釘子、油漆的工作。新和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陳舉琇說,藉由這樣的參與過程,往後長輩們來食堂用餐,就會想起自己曾經來幫忙過,不僅能留下回憶,也會帶來成就感。

謝二羊則認為,盡可能留下舊材料,就能留下更多故事。像是食堂階梯的造型欄杆,其中有兩片鐵片,過去曾是一對老夫妻種樹薯時用的鋤頭,在磨損不堪使用後,仍能以裝置藝術的形態,延續它的生命、持續訴說居民的生活軌跡。

謝二羊自承,這種再利用的嘗試,畢竟不是社會主流,因為手工再造很花時間,而現代人覺得時間就是金錢,「其實我移居鄉村之後,就覺得『時間就是金錢』這種說法不再適用,但現在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都會,所以這種看法會成為主流。」

不過,即便這樣的行動算是小眾,謝二羊仍深信這是有意義的事:「這樣做產生的影響到底有多少?說實在我們沒辦法去測量,不過我覺得我們在做對的事情,或許有一些人會因為這樣的刺激,而因此去執行(類似的行動)也不一定。」
 

學科
生活
縣市
  • 台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 林書帆 葉鎮中
撰稿 林書帆
攝影 剪輯 葉鎮中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新竹竹北農地上的東海隘口,是個傳統農業聚落,隱藏著一個百年的水礱間,現今重見天日。水力推動巨大的水渦輪,成為碾米動力。

清華大學李天健老師第一次看見水礱間,心中充滿感動。他邀請關心的朋友,一起參與重修。修復後的水礱間,成為地方文化館,舉辦導覽活動,讓人了解過去的農業智慧。同時舉辦走讀活動,介紹竹北農地的歷史。李天健希望水礱間,成為進入地區的大門,認識這塊土地的歷史,同時思考它的未來。

竹北農夫謝忠治來到甘蔗田,將甘蔗皮、渣作為堆肥,推動有機種植。他原本在竹科工作,後來因為健康問題,搬到東海聚落休養,看見農友務農,心想如何參與,於是種下甘蔗、芋頭等農作,銷售甘蔗汁,並經營結合在地農產的餐館,開創人生新事業。

優質農作加美味食物,讓餐館很受到歡迎。這天,謝忠治正為地方活動,在廚房忙碌,利用在地農作,製作三色米便當。在農鄉務農、開店,他體會農地的珍貴,希望永遠守護這片土地。

藝術家周暐恆,示範傳統絹印工藝。他原本也是竹科工程師,因為家族從事印刷,自己又喜歡竹北農地環境,於是利用舊空間,開設工作坊。

人生跨業轉換,他相當適應,也做出興趣,希望人們重新認識絹印。面對電腦化、自動化印刷,手工絹印反而有種手感的溫度。念舊是周瑋恆回鄉的動力,他記得農鄉原初的美好,希望保存下去。

李天健舉辦地方創新工作坊,邀請謝忠治、周瑋恆等人,分享農鄉創業經驗,同時了解竹北農地的開發問題。東海社區近幾年吸引了許多新朋友前來,用不同方式,成為地方新力量。

讓城鄉共好,找尋共生共榮的發展模式,一直是李天健想推動的觀念。在務農之外,加入多元產業,在不開發破壞下,提升農村價值,開創新契機,走出農村發展新模式。


 

學科
農業, 開發
縣市
  • 新竹縣
  • 竹北市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張光宗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每年10月,屏東滿州飛來南遷的過境猛禽,其中數以萬計的灰面鷲,被稱為國慶鳥,成為台灣生態盛事。滿州里德橋是最佳觀鷹地點,每年琅𤩝鷹季,吸引許多遊客。灰面鷲過境期間,多數夜棲在里德社區周遭,居民組成巡守隊,夜間巡邏,防範盜獵,保護生態。

里德橋附近農地,過去一直是賞鷹活動會場,今年開始興建光電場,生態人士楊美雲擔心光電場改變地貌,可能驚擾灰面鷲,改變夜棲地點,以及破壞動物的覓食場域。而里德的田野地景,吸引許多遊客前來觀光,一旦綠色地景消失,換上光電板,會不會對滿州旅遊造成影響?

墾丁國家公園長期推動灰面鷲等猛禽的生態保育,副處長許書國說明國家公園對於興建光電場的管制原則,指出該地不屬於國家公園管轄範圍。光電場是否影響灰面鷲夜棲生態,必須進一步觀察。

彰化八卦山山坡上計畫興建光電場,彰化環保聯盟施月英到現場勘查,憂心破壞生態。規劃設置區域屬於石虎活動熱區,並且有過境猛禽夜棲。另外,八卦山山坡屬於易崩落地質,涉及山坡保育與生態保護問題,彰化縣政府建議業者另選場址,最終結果等待進一步審議。

苗栗縣銅鑼鄉竹森社區一處山坡上,約有8.3公頃的農牧用地,計畫興建光電場,因為地點位於石虎移動的樞紐位置,引發生態團體的憂慮。然而當地居民對生態團體的抗議,相當不滿,表示當地沒有石虎紀錄,為何不能開發?

苗栗縣政府進行光電場審議會議,開發業者說明綠能的重要,並播放其他已開發的光電場,出現石虎等動物的影片。生態團體認為該處原本就是石虎出沒熱區,開發後應該調查族群是否受到影響,並指出砍樹種電,違反自然減碳的綠能思維。

光電開發需要土地,但是錯誤選址,可能造成生態危害,彰化縣政府推動污染農地興建光電,前提是必須整治完成,媒合光電業者與農地地主,一方面恢復地力,一方面讓農民有收入。

綠能開發成為潔淨能源的選項,但是一旦造成生態破壞,就違背友善環境的本意。開發綠色能源,必須適當選址和完整規劃,才能保護生態、永續環境。

學科
開發, 能源
縣市
  • 苗栗縣
  • 銅鑼鄉
  • 彰化縣
  • 彰化市
  • 屏東縣
  • 滿州鄉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張光宗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大大的吻部、眼睛旁邊兩道明顯的條紋,這是大吻鰕虎。

鈍鈍的頭部、身上明顯的斑馬紋,這是日本禿頭鯊。

這兩者都是常見的河海洄游性魚類,但是在台東第一大溪卑南溪上游:新武呂溪魚類保護區,卻是少到幾乎不見蹤影。

台東縣政府在2021年2月完成了「新武呂溪國家級重要級濕地主題性調查監測及部落旅遊生態輔導計畫」,生態研究者李政璋負責溪流裡水族類的調查,「一般正常的溪流,最典型的洄游溪性魚類就是日本禿頭鯊。這個在台東還有西部各大溪流,都算常見物種,在新武呂溪卻是稀有物種。整年調查好像只有兩、三隻;另外一種叫大吻鰕虎,早年報告也都有發現,我們一整年調查下來也是只有兩隻。洄游性的蝦類,也是完全沒調查到。」

為什麼呢?

台東縣海端鄉民代表會前副主席馬賢德,二十年前也曾經參與新武呂溪的魚類資源調查。他小時候,新武呂溪裡的魚類很多,「印象最深刻就是長臂蝦,鰻魚也很多。」馬代表認為,原因有兩個,一個是2009年的八八風災。「以前有很多潭、大石塊,水會在那邊洄流,魚會在那邊棲息,肉眼都看得很清楚。八八之後,河床改變很多,變得平平的,沒能讓魚在這邊遊玩。」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現在水田開發面積越來越大,所以要引水,幾乎把新武呂溪的水全部引到關山大圳。溪流的結構沒辦法讓魚方便洄游,生態就沒有了。」

新武呂溪的溪水,在台20線跨越河床的初來橋附近,被長長的土堤攔住進入關山圳。之後,一部分的水往南繼續灌溉關山稻田;一部分的水被釋出,再度被土堤導引,進入池上圳的取水口,灌溉池上北邊。所以不下雨的時候,卑南溪河床就會灰撲撲的,很容易有斷流現象。


卑南溪口為了防止風吹砂的水覆蓋工程

「這個一定會,不用講。因為中間斷水,魚沒有水,就不用講了。」農委會農水署台東管理處長莊進忠說。但是莊處長認為,卑南溪口為了防止風吹砂的水覆蓋工程,才是造成魚不能洄游的主因。

池上南邊缺水

卑南溪的洄游魚蝦,先是在河口遇到水覆蓋阻撓,好不容易力爭上游,又會遇到斷流沒水路可走的困境。有沒有可能,關山圳不要取那麼多水?這個問題有點麻煩,因為關山圳取水口沒有閘門控制,為了確保農水供應充足,農水工程都是最大化的提供。池上、關山的花東米,賣得出全台灣最好的米價,禁不起損失,這幾年種稻面積也擴張到土地極限。

「我認為,如果糧食調配夠的話,不應該再擴張,應該要想辦法去種一些比較高經濟的作物。」莊進忠認為,水果經濟效益高,耗水量較低,是可以考慮的選項。做為台東農業用水的負責人,他有一些負擔,因為池上圳引進新武呂溪的水,只提供池上鄉北邊的稻田,而池上鄉的南邊,萬安、富興一帶,吃不到大溪從中央山脈來的水,靠的是海岸山脈下來的河水,然而海岸山脈集水區小,河流短促,還需要打井抽地下水,農水署在這裡有三口公井,還不夠用。

2021年上半年水情嚴峻,5月分莊進忠協調混凝土車運費折價,載水來幫稻田灌溉。池上鄉南邊的萬安,水情不若北邊大坡池一帶充裕,但這裡的米品質很好。在萬安種稻的馬進賢說,不只2021年,「水越來越少大概有五六年了,但還不是那麼嚴重,尤其是這三、四期,水越來越少。一年兩期,就是有兩三年了。」

2021年池上鄉多了很多私井,8月即使颱風和西南氣流帶來雨量,海岸山脈山腳下的水情,也不很寬裕,馬進賢擔心,難道要打更多井?划得來嗎?「假設我有五分地,打一口四、五十萬元,成本效益上,好像划不來。」

夜間,我們跟著萬安的陳菊大姊去田裡攔水。萬安缺水,採排班輪灌。陳大姐站在水池邊,盯著手機,等待數字跳到19:15,早一秒別人生氣,晚一秒自己吃虧。「一分地就灌二十幾分鐘而已。我這個放七十幾分(鐘)而已,淹不滿,還會被曬掉。跟天賭博也是有啦,希望老天爺會那個啦,跟中樂透一樣。」

為了解決池上鄉南邊的缺水問題,農水署計畫以廢棄的養蠶農場,興建蓄水池。「撥用的土地3.7公頃,12萬噸蓄水量,大概可以灌溉88公頃土地。」農水署台東管理處長莊進忠說。

關於蓄水,負責維護林務局名下富興濕地的池上富興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林國欽說,除了雨水,濕地水源靠卑南溪的伏流水補充,湧泉的供給維持了濕地生態,農民不用花大錢打井,只要把田地向下整地兩三公尺深度,很快就會出現一個蓄水池,簡單用抽水機抽水就可以灌溉。林國欽主張,不要把所有的土地拿去植栽利用,保留濕地、水塘,乾旱時就有救命之水。


富興濕地

由於花東米價好,富興濕地一代的土地,也漸漸開發。生態工作者林耿弘以Google Earth擷取多年土地樣貌變化,明顯發現,十年間,雜木林大多開發為稻田。「這幾年池上觀光發展也帶動產業發展, 池上米越賣越好,這幾年很多青年返鄉務農,」林耿弘說。

水資源有限,稻田需要水可以怎麼辦呢?

另外,新武呂溪的洄游魚類生態,受到很多阻撓,可以怎麼改變?似乎是個很難的工程;不過,台東市南邊的利嘉溪,比較短,也面臨取水造成的斷流現象,但它正在改變。

利嘉溪的改變

它也是土堤引水,「這個人工土堤,主要就是自來水公司跟農田水利署處台東管理處,所建的一個引水工。從這邊引到的水,經過底下的沉沙池,再往台東市,主要提供民生用水。還有就是整個利嘉溪流域的農田灌溉區域。」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長吳昌祐說明。

為了保育河流生態,台東林區管理處從2018年開始,逐步調降11座攔砂壩的高度。以比利良橋附近的五號壩為例,原本砂石會在壩體後面大量堆積,擾亂水流。現在,將壩體打出一個缺口,河道調整成微笑曲線後,河水流量集中。此外,壩體下方會形成深潭,有利生態發展。吳昌祐說,毛蟹、鱸鰻以及鰕虎,「這些數量都漸漸在減少當中,我們警覺到這件事,就是河川到底發生什麼狀況,我們應該要主動去檢視。」


台東林區管理處逐步調降利嘉溪的11座攔砂壩高度


利嘉溪五號壩壩體打出一個缺口,河道調整成微笑曲線

利嘉溪還有一個改變就是,農水署將在夜間放水,吳昌祐說,「灌溉用水在夜間比較不是使用高峰,甚至使用量很低。那他們願意在這個時間點透過夜間放流的方式,讓原本取水的量,回到河流。」

夜間放水會影響到白天農水回到灌溉系統的時間。農水單位正在試驗調節的方式和效益。新武呂溪也會有這個機會嗎?

關山圳考慮設水閘門

農水署台東管理處正在考慮,把關山大圳的取水口,往上游移動一點點,並且設置水閘門,「現在完全沒有水門,將來有水門的話,我們會在攔污柵前做一道深槽,然後可以排砂。如果要讓河道有水,就透過排砂道把水門關下來,流一些生態流量出來。」處長莊進忠說。

水利法第十八條規定,用水標的順序是:家用及公共給水、農業用水、水力用水、工業用水、水運、其他用途。台灣的水利法裡面,並沒有生態水權這樣的概念,更不用說「生態基礎流量」這個名詞了。一條河,到底要給多少水以利生態呢?算得出來嗎?

協助林管處進行利嘉溪調查的水域生態研究員宋承恩表示,「生態基流量這個東西,其實在國外有很多量化評估方法,我們也希望可以在計畫範圍裡盡量做出來。」

「我們覺得背景值累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這條河川有沒有長期的、穩定的調查頻率,累積基礎的水文資料。這樣對後續要取水、資源利用,才可以做比較精準的資源規劃。」

我們到底有多少水可以用,答案要看老天降多少雨,也看人類願不願意與萬物共好?想辦法讓大家都有水喝。重新計算農業需水量也是個方法。比方說,水田放水,難道不能放個偵測器,水不夠了再來放水嗎?

台東農改場試驗省水的乾濕交替法

在台東農改場,作物改良課正在進行一種省錢又省水的乾濕交替實驗法。只要一段十公分深度的水管,周邊打洞讓水流通進出,花不到五塊錢。作物改良課課長丁文彥說,「大概可以減省三成灌溉用水,用這個當指標的話,灌溉次數也可以節省一半。」操作方法就是在插秧前,將水管埋入,然後按照一般程序淹田。等到水管裡面的水都乾了、見底了,再放水就好。

那麼,這種方法能夠保證產能嗎?農改場試驗了四個常種品種,「高雄139跟台東30號,試驗後發現對產量影響不大;台梗2號大概少個一成左右;台東35號會少比較多,大概二到三成左右。米質來講,四個品種測過碾糙率、碾白率跟食味值,不管是用正常灌水,或乾濕交替灌水,對稻米品質沒有顯著差異。」丁文彥課長說。

富興社區復育菊池氏細鯽

每天傍晚,林國欽一定要做的工作,是來社區的「便當魚故事館」養魚,以前池上便當裡面裹粉炸的小魚,叫做菊池氏細鯽。

在池上這個閩客阿美族多元族群的地區,小魚有不同的名字,曾經訪問到一位便當店的老老闆娘,她應該是閩南族群,她很清楚的,雖然大家都說叫做白魚,她第一眼就說是瘦鯽仔,是以前便當裡面的魚。」林國欽說。

林國欽養魚最大的目的,是希望放回濕地與溪流,讓「白魚」或叫做「瘦鯽仔」,再度成為池上風景。不過,農藥與外來種泰國鯉等,常常讓他的野放失敗。還有就是,溪流的整治工程,也讓小魚失去生存環境。 

稻浪與萬物的共好 

或許有一天,菊池氏細鯽不再只是圖片中的記憶。或許有一天,海端馬老先生記憶中的鱸鰻、長臂蝦,會回到新武呂溪。

「鱸鰻跟長臂蝦、過山蝦這類的,攀爬能力是很強沒錯,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陡峭的水泥護岸、河堤,仍然會有鱸鰻、蝦子在爬。但先決條件是,攀爬上去、越過這個障礙之後,另一端就是水。但是牠從卑南溪牠要爬很久很久,爬好幾公里才會遇到初來橋的水。這段距離就算人類開車都很遠了,對生物來說,這幾乎是一座沙漠。」生態研究者李政璋說。


何氏棘䰾  照片提供/李政璋

台東縣政府正在考慮發展新武呂溪生態旅行的可行性。高身鯝魚、何氏棘䰾,這兩種魚都是陸封性的、新武呂溪的原生種族群。有了這些明星魚種,已經足夠發起水域生態旅行,誰還管洄游性的魚蝦,有沒有回來呢?

或許不必。

但是,被喝掉的水、斷流的河床、回不了家的魚蝦,訴說著我們用水的方法,在現今旱澇不均的極端氣候之下,在完整生態鏈的維護前提之下,可以被重新思考。

 

學科
水文
縣市
  • 台東縣
  • 池上鄉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呂培苓
攝影/剪輯 賴冠丞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連假的時候超恐怖的,我從小到大沒看過這麼多人。」海空步道帶來的人潮,讓彰化縣芳苑鄉居民林先生大開眼界。這條通往紅樹林的步道,將把芳苑帶向怎樣的未來?

「海空步道在走的時候,浪進來會覺得很刺激,彈塗魚一直跑很漂亮,還有蟹類、蛤類 。」在芳苑鄉信仰中心普天宮擔任義工的林文德,很開心海空步道啟用。「現在人山人海,週六、日都四、五千人,車子都擠不進來。」他說。

假日盛況,讓當地業者又驚又喜。海空步道結合海牛文化體驗,灰色的灘地,繽紛了起來。芳苑濕地曾經是全台灣養蚵面積最大的地方,彰濱工業區與麥寮工業區的突堤效應,造成有些區域淤積。部分荒廢的蚵田,因而成為遊客體驗的基地,業者帶領遊客在潮間帶挖文蛤、烤鮮蚵、搭牛車,成為芳苑濕地的特色遊程。 


現場烤蚵


挖文蛤

熱鬧之中,芳苑濕地有段不能忘記的過去,反國光石化的環境運動,就是為了保護芳苑與大城海濱,這片珍貴的潮間帶。眾志成城保下的芳苑濕地,如今成為中台灣的觀光新星。當地居民洪嵩坤期待,結合海空步道的熱潮,能讓更多人認識芳苑濕地,理解環境永續的重要性。

其實海空步道通往的紅樹林,原本不該存在。芳苑這片紅樹林,是在1980年代種下的。當年認為紅樹林能保護海岸,種植了3公頃,如今已經擴張成30公頃。前彰化環盟理事長蔡嘉陽表示,寬達6公里的泥灘地,就是最好的消波塊,彰化海岸其實不需要紅樹林來護岸。另外,紅樹林也會排擠原本泥灘地上的生物,也會造成陸化。

同樣在泥質灘地上誤植紅樹林的香山濕地,新竹市政府與荒野保護協會合作,將紅樹林剷除,為台灣招潮蟹復原棲地。彰化縣政府則是選擇以這片紅樹林發展觀光。蔡嘉陽認為,步道上的解說牌應該註明這段緣由,並呼籲對紅樹林進行圍堵,讓種苗不要擴散。

堤防外,一條路通往潮間帶,一條路通往紅樹林,候鳥、灘地生物、夕陽,讓人趨之若鶩,人多,問題也跟著來。居民洪嵩坤表示,遊客與採蚵人家的三輪車沒有分道,非常危險。另外停車場與廁所,都是借用當地普天宮的設施,希望彰化縣政府能加以改善。

如何避免曇花一現,讓海空步道與芳苑濕地的榮景能延續,除了善加規劃動線與維護硬體設施,更重要是讓芳苑濕地擁有更完整的保護。畢竟,能持續吸引遊客回流的,是大自然的千變萬化。

當年拒絕國光石化的勇氣,為芳苑濕地帶來觀光契機;一公里長的海空步道帶來人潮,帶來問題,也帶來機會。如何引導更多人理解這片台灣最大的潮間帶,讓這波熱潮成為芳苑濕地的守護力量?

學科
濕地
縣市
  • 彰化縣
  • 芳苑鄉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剪輯 陳添寶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屏東縣新埤鄉打鐵天后宮,重建已有80多年歷史,廟宇屋脊上的剪黏,華麗細緻,但是因為年久失修,日漸毀壞,還有安全問題。廟方籌資計畫整修廟宇,文化界人士擔心破壞歷史文物,發起搶救。最後仍在縣府審查後,採取部分剪黏移地保存,屋脊剪黏重新製作。

高雄市哈瑪星代天宮,相當保護廟宇文物,如同許多國寶級匠師的作品博物館。潘麗水的彩繪、葉鬃的剪黏,許多名家作品,歷經時光折損,開始老舊毀壞,廟方自行籌資修復,堅持自聘匠師,依照原貌復舊修補。

廟後的修復工作室,擺滿從屋脊上卸下來的剪黏作品,剪黏大師葉明吉說明手上的作品,如何透過身上的服飾,創造立體樣貌。剪黏是台灣廟宇重要的裝飾技藝,以歷史人物或故事為本,透過素坏製作,再將碗盤、玻璃等材質,剪黏上去。哈瑪星代天宮的剪黏,就是出自葉明吉家族的創作,他以家族傳承的技藝,修復重要的歷史文物。

但台灣歷史文物的修復,在現行的發包制度,常常會有找不到適當匠師的問題,於是許多文物不是無法修,就是修壞了。

彰化縣鹿港鎮公會堂,正在舉辦鹿港黃家金銀廳的金銀格扇修復特展,吸引許多人來參觀。金銀格扇是鹿港黃慶源商號的主人,邀請木雕大師李松林所製作,以精美木雕格扇,搭配名家書畫彩繪,做為母親的七十壽禮。

後來黃家舊宅變賣,文化人士發起搶救金銀廳運動,在屋內發現的金銀格扇,黃家捐給政府修復。政府邀請李松林家族後代,木雕大師李秉圭主持修復,但是文物部分毀損,部分遺失,保存狀況非常不好。

■回顧專題 保鹿救金銀 

在修復過程中,李秉圭的女兒李昱,同時進行歷史文物的考證工作,瞭解當時有哪些名家大師,參與金銀格扇的製作;而透過科學儀器的運用,一些消失的書畫彩繪,可以看見原始墨跡。李秉圭從事木雕創作,進行木雕文物修復,對於金銀格扇遺失的部分,目前以相片輸出,但他還是希望能重新復刻,有機會讓格扇完整呈現。

台灣歷史文物修復,有家族傳承守護的傳統,但有著像女性無法上廟頂這類的限制,成為性別障礙。出生剪黏世家的葉昭旻,就因為性別限制,沒有從事剪黏,轉向學習以科學技術來修復各類文物。

修復過程中,修補彩繪的缺失部分,稱為全色,必須尊重作者的原創精神。針對歷史文物保存,葉昭旻認為社會應該更重視,因為欠缺保存,只會讓文物越來越少,失去文化多元的價值。

在台灣,許多歷史文物面臨消失危機,傳統工藝也有傳承難題,但是透過新的專業修復學程,傳承修復技藝,以及運用科學技術,精進修復品質,讓歷史文物的歲月風華,能夠永恆再現世間。

學科
文化
縣市
  • 屏東縣
  • 新埤鄉
  • 彰化縣
  • 高雄市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 張光宗 陳慶鍾
剪輯 張光宗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2021年8月,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SPCA)接到民眾通報,桃園春天休閒農場有小馬疑似受到虐待,並拍下照片。「8月8號當天拍到這隻,網路上瘋傳的這匹小馬,其實現場看起來 以為馬已經死了,其實牠就是一息尚存。」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研究倡議部門主任陳庭毓說。


照片提供: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

春天農場的那匹小馬

8月11號,SPCA工作人員到了春天農場,看到桃園市動保處要把小馬帶到別處安置。「現場看到真的非常痛心,因為這匹馬其實已經很難站穩,他們卻用非常粗暴的方式,硬是把牠從馬廄拉出來,之外呢,大家可以看到畫面左邊,是小馬的媽媽。」陳庭毓說,「國際上有些標準做法,如果要運送幼馬,應該是跟母馬一起運送,因為牠們的關係是很緊密的,不應該拆散,反而會造成牠更大的緊迫。」運送車上沒有軟墊等設施,陳庭毓認為,運送過程的碰撞,對小馬也會造成傷害。

這匹小馬在運走後三天死亡。

民眾在8月8號還拍下了一匹棕色幼馬,也很瘦,動作遲緩,這匹小馬在10號死亡。另外還有棕黑色的馬,瘦到肋骨和髖骨,清晰可見,「這匹後來經過救援,帶到新的場所去,甚至需要用腹帶把牠綁住,牠才能站立。」陳庭毓說。


照片提供: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

農委會畜牧處動保科科長鄭祝菁表示,「動保法第5條明文規定,飼主要提供飲食、適當的空間、光照、溫度各類的,並且提供牠醫療,這在動保法母法裡,就有要求。所以當有不當案件出來的時候,動保法第5條罰則,都是適用的。」

桃園春天農場被桃園市政府裁定,罰款十萬元。不過這不是根據動保法第5條,飼主的責任規範,而是根據動保法第26條,未經許可展演動物。對於這個裁罰,春天農場已經向桃園市政府提出訴願,認為馬匹只是寄養在農場,馬主才應該負責。至於兩匹小馬死亡的部分,桃園地檢署將於10月25日開庭,了解小馬的死亡原因。

淨園休閒農場的鸚鵡、紅雀、羊駝…還有長臂猿

八月分同樣依據動保法第26條,未經許可展演動物而開罰的,還有高雄淨園休閒農場 。

吃吃喝喝,然後玩玩,看看動物,這是台灣許多休閒農場行之多年的經營模式,也很受民眾歡迎。2016年2月「動物展演管理辦法」公布,各縣市政府因為有許多既存展演場所,大多輔導改善,最終希望能依照管理辦法登記營業。

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SPCA)因此參加了一年半的高雄淨園輔導工作,SPCA創辦人也是執行長姜怡如表示,「所以我們才會說,我們給淨園非常非常多時間,而且是合情合理的去要求。但是這段時間,我們其實訪查了六次,每次複查都有很多項目沒有完成。查核之前我們都會私下去看,因為查核都是事先通知業者,看到的可能不是真實的一面。」

姜怡如指出「淨園飼養鸚鵡的方式,就是24小時把鳥鏈在鐵桿上面,也沒有放風機會,晚上休園的時候,是直接把鐵桿移到後場。」此外,紅鶴也患了禽掌炎,「像這個水池底下沒有鋪一些,例如海砂,或是比較軟性質的材質,長期動物就會一直摩擦不適合的地面,造成嚴重的禽掌炎。」

姜怡如說明幻燈片中,淨園也有一隻骨瘦如柴的羊駝,「其實已經死亡了,我們拍攝的時候,就是發現這隻動物奄奄一息。所以馬上通報動保處,也是因為動保處介入,業者才去找獸醫來診斷。」還有兩隻長臂猿被關在小籠子裡,牠們原本因為屏東飼主的不當飼養被轉來淨園。可是,「大家可以想像嗎?兩隻保育類動物被關在這個小鐵籠裡長達一年半,完全沒有任何豐富化的設施。」

Xpark水族館的斑海豹 是否出現刻板行為?

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SPCA)也對合法登記營業的桃園Xpark水族館,裡面的斑海豹生活環境提出質疑,認為海豹可能已經出現循環式游法的刻板行為。他們把海豹的活動拍成影片,與海豹水池的結構一起傳給國外專家。

美國善待動物基金會(PETA)圈養動物執法部門獸醫督導Dr. Heather Rally表示,「長期暴露在壓力和單調的環境,導致海豹發展出不正常的重複行為,我們稱為刻板行為。在圈養海豹身上,最常見的刻板行為,是循環式游法。動物展現無意識地,重複地在可預測的路線游泳。此外,Xpark的海豹,還必須承受人類不斷出現和製造噪音的威脅,這種情況使動物容易受到長期心理影響。」

不過,農委會動保科科長鄭祝菁提醒,對刻板行為的研判必須謹慎,要由專家來判斷,「圈養的野生動物,牠的狀況還是回到圈養野生動物的個體,牠表現出來各方面的行為樣態,這是很專業的,不是一般人說,我去看牠,看這個動物,然後就可以判斷,所以我們沒辦法直接回答,牠是不是刻板行為,因為它必須被專業判斷。」

專業的判斷與照顧,正是動物展演管理辦法的重要性。這個辦法要求展演場所登記合法營業,並且有獸醫師以及專業技師的監看。然而動物這麼多種,如何照顧到每種動物的需求?在國外,歐洲動物園與水族館組織(EAZA)、全球動物保護聯合會(GFAS)等動物組織,對於陸域和水族動物所需要的營養、空間大小、空氣與水質標準等等,都有量化建議標準。台灣是不是也要建立一套飼養建議,讓展演場所與執法單位有所依據?

「一定會逐步針對多元物種去建立飼養管理的指引」,農委會動保科長鄭祝菁表示,「必須透過先蒐集國際資訊,再回到台灣,去設計出一套符合台灣運作的管理指南,未來不管是地方政府的執法者,還是現場飼養的管理者,都會做一個依循。」
 
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以動物的五大自由,或許可以作為評估動物福利的標準: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所有動物都不應該被圈養,包括動物園。所以,人類對展演動物的需求到底是什麼?想清楚這個癥結點,對於圈養非經濟動物的爭議,才能達到共識。而對既存的圈養展演動物,存著對生命的尊重,來了解動物的需求。畢竟,動物不會說話,牠的痛,身體與心理,人類很難懂得。

學科
動物
縣市
  • 台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呂培苓
攝影/剪輯 賴冠丞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跑了幾個合作點,載滿剩食,黃先生前往台中市政府環保局的指定地點掩埋,現場有四台車正在傾倒,他得先在一旁排隊。大太陽下,剩食只能以人力傾倒,大的一桶兩百公斤,小桶的六十公斤,直接運來的剩食,沒經過處理與分類,生熟混雜,水分含量相當高,甚至還有塑膠袋。從9月1日剩食禁入豬場才過十多天,掩埋場兩座三米深的儲坑,已經倒滿一半以上。

龐大的廚餘量 成為環保單位沉重負擔 

載運剩食十多年的陳先生,就近前往另一個指定地點,這有一套破碎脫水設備,能減少體積,以十五桶為例,處理後能減少六桶的體積。進入系統的剩食,第一關先濾掉水分,第二關由人力將塑膠袋、金屬餐具等雜物去除,第三關進行破碎,十五桶剩食需要半小時左右的處理時間。可惜不是所有掩埋場都有這樣的脫水設備,全台目前只有五十一套。

掩埋場的儲坑底部,鋪有一層防水布,剩食汁液會順著管線進入污水處理系統。業者完成傾倒後,環保局會以二氧化氯,消毒車輛與人員的鞋底,避免病毒被帶回養豬場。

大部分的剩食清運業者,本身就是豬農,在都會區與養豬場間,建立了獨立的收運系統,禁餵剩食的這個月,如果業者沒有維持清運,龐大的剩食清運量,環保單位其實無力承擔。

台中市環保局副局長陳政良表示,農委會這次的禁令讓環保單位手忙腳亂,最亂的部分是收運,還好80%的業者願意照舊收運,由農委會補助油資,環保單位才有喘息的機會。

透過生質能發電、高效能廚餘處理增加廚餘去化管道 

台中市每天大約有300噸剩食,這個月情況緊急,大部分以掩埋處理,其中有10公噸,送往位在外埔區的生質能發電廠。這座發電廠原本每天處理100噸生廚餘,9月起添加10%,也就是10公噸的熟廚餘。台中外埔生質能廠副廠長吳志煌說,一開始用小量的方式,因為需要漸進式添加熟廚餘,讓厭氧系統慢慢習慣。未來,台中市環保局以將熟廚餘提升至50%為目標,第二期的建廠規劃將以熟廚餘為主。


台中生質能廠

焚化爐處理量能充足的縣市,例如台北市與新北市,這個月的剩食,是直接焚燒。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科長劉俊迪說明,進到焚化廠不是馬上投入焚化,而是用焚化廠的儲坑,把水分瀝乾,100公噸的廚餘自然靜置三到七天,投入焚化時不到10公噸的量。

同樣是都會區的新竹市,一部分剩食也是進焚化爐焚燒,另一部分則是調高高效堆肥廠的處理量。傳統堆肥場在開放空間堆置剩食,需要兩、三個月才能做成堆肥,新竹市的快速高效堆肥廠,只要二十四小時就能完成,而且出料能直接進入農田。


新竹市的高效廚餘處理廠

這次緊急情況,清運的部分,大多由養豬業者與清運業者承擔,環保單位則是提供174個指定地點來接收,60%走生質能或堆肥,40%走掩埋跟焚化。

如果時間拉長,還能找出多少地點掩埋?產生的堆肥是否能消化?發電後的沼渣、沼液,去化量能是否足夠?現有設施,哪些能加以善用?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建議,要趕快把高雄、台中、八里等污水處理場的閒置消化槽活化,來處理廚餘。他也質疑,非洲豬瘟是透過肉品傳播,廚餘不是全部都是肉,也有很多蔬菜和蛋,拿去養豬有問題嗎?

原本剩食餵豬的模式,為什麼必須暫停?”

非洲豬瘟病毒入侵全球六十八個國家,亞洲有十四國成為疫區,除了日本與台灣。防檢局副局長徐榮彬說明,非洲豬瘟死亡率高,最高可以到達100%,沒有預防針可以打,沒有疫苗,只要進到豬場,唯一方式就是撲殺。

其實,只要食材煮熟,非洲豬瘟病毒就不具傳染力。2018年底,農委會要求業者必須添購蒸煮設備,以中心溫度攝氏九十度,蒸煮一小時為標準。做到的業者,才能取得環保署的再利用檢核資格,總共列管676家養豬場、43萬頭豬。然而蒸煮設備需要上百萬經費,具有一定規模的豬場才有能力設置,2019年至今,因為這項規定,已經有三分之一的豬農離牧。


廚餘餵豬前須高溫蒸煮九十度以上,煮一小時

取得再利用檢核的676家業者,兩年多來沒有違規,卻在這次緊急事件中,突然被禁用剩食。不但成本增加,還被視為防疫破口,讓業者感到相當委屈。台灣本土黑豬自救會總幹事曾仁德認為,廚餘養豬戶做了那麼多廚餘去化工作,沒有被瞭解和認同,這個時間點還要背負那麼多壓力指責,是不公平的。

廚餘剩食養豬的風險何在 禁用廚餘餵豬的衝擊

不過,非洲豬瘟病毒在冷凍生肉上,能存活一千天,農委會擔憂的是,設備不符規定的小規模豬場,萬一沒有落實蒸煮,可能讓豬隻吃到帶病毒的生肉。禦敵從嚴,因而規定所有豬場都不能使用剩食。

全台有六千多個養豬場,在676家合法以剩食養豬的業者外,9月1日之後,農政單位查獲27個小規模豬場違規。雖然大部分豬農都願意配合政策,只是代價不小。

清運的部分,農委會補助一台車一個月25000元油錢。飼料方面,一個月一頭豬補助500元,如果以後完全改吃飼料,一頭豬補助2500元。國內餵剩食的大多是黑毛豬,飼養期要一年兩個月。

屏東縣內埔鄉農會毛豬產銷班第三班長徐居正說,前年1公斤玉米大概7到8元,現在已經漲到11到12元,成本增加30%。彰化養豬業者羅志雄表示,本來熟廚餘占飼料來源八成,現在料不夠,本來一天餵兩餐,變成餵一餐。

台灣黑豬的飼養模式,種豬與寶寶大都在屏東,四個月大的寶寶再送到中部與北部的肉豬場,接續飼養八個月左右,育成時間長,加上腸道特殊,一直以來都以剩食餵食為主。

屏東縣內埔鄉農會毛豬產銷班第三班前班長邱予辰說,下游客戶在中北部,如果禁止廚餘養豬,成本增加導致客戶不養,母豬生出來的小豬就沒市場,對六堆黑豬保種影響很大。台灣大學朱有田教授發現屏東六堆地區的黑豬,經過客家族群長期的淘汰選拔,演化成獨立品種,能吃剩食、適應在地氣候、抗病性高,並且肉質特殊,十多年來,一群豬農努力為六堆黑豬保種。

屏東縣內埔鄉農會毛豬產銷班第三班第一任班長謝旭忠說,台灣本土黑豬因為吃剩食,延長飼養時間造就自然熟成,不飽和脂肪酸高達70.5%,台灣唯有本土的六堆黑豬特色化,才能面對規模化的競爭。

家豬從野豬馴化而來,剩食餵豬也從人與家豬建立關係的最初延續至今,無論從文化脈絡、經濟成本或環保面向,剩食餵豬都有好處。

朱有田教授說,豬很像撲滿,把剩食分給豬食用轉換成蛋白質,比起生質能源轉換成肥料,效能是最好的、碳排放也是最低的,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讓餵食模式更符合現代生物安全需求,養豬設備和人才培育、生產供應鏈、末端產銷通路的冷鏈屠宰精進化,這些全盤考量才有辦法提升產業。

台灣每年兩千億的豬肉市場中,黑豬市占率10%,如何在疫情危機中,安全使用剩食、保住黑豬?財團法人環境與發展基金會陳文卿博士建議,集中蒸煮、集中配送,將剩食做成液態或乾燥化的飼料。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表示,如果能有效集中蒸煮,樂見其成。

邁向中央蒸煮,有許多關卡要突破,首先需要法源。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科長劉俊迪說,現在剩食是走廢棄物清理法再利用的角度,廚餘飼料化到農政單位的防疫考量,建議納入飼料管理法,把中央蒸煮入法,剩食變成飼料是有價的東西,可以賣錢,這樣就會有人投入,才能做得好。

9月15日,農委會召開記者會,宣布10月以後,有條件恢復剩食養豬。並提供優惠獎勵金,鼓勵飼養199頭以下的小型豬場退場,這項政策將促使新一波離牧潮。

決戰境外 防堵非洲豬瘟病毒入侵

這場剩食風波因防疫而起,回歸根本,歐盟提出的非洲豬瘟傳播途徑有37種,剩食只是其中一種,如何把已經入境的病毒擋在豬場外,加強清潔消毒、豬隻與人員的移動管理,是當前不能忽略的。

將病毒阻絕境外,則是最關鍵的第一道防線。防堵病毒入境,需要農委會、關務署、海巡署、移民署、警政署等多個單位協同作戰,更重要是民眾的配合。檢疫局副局長徐榮彬表示,海運、空運快遞的風險相當高,呼籲民眾不要從境外購買肉製品。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執行長吳碧霜認為,第一道防線是邊境管理 、第二道是高溫蒸煮 ,同時需要透過惜食減量來減少廚餘,尊重我們跟食物的關係。

疫情危機,讓邊境防守、境內防疫與廚餘減量三個議題,成為邁向下個階段的思考重點。面對來勢洶洶的非洲豬瘟病毒,正是檢視不足之處,加強脆弱點的關鍵時刻。
 

學科
農業
縣市
  • 台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 陳添寶 顏子惟
剪輯 陳添寶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澎湖出名是風浪大,冬天若來就風飛沙,鹹水煙若吹上岸,園內的作物都種不活,石頭咾咕圍田園,圍得高高擋風沙,菜籽拿到圍仔內撒,冬天種菜才有得吃…」

在褒歌紀錄者、創作者呂坤翰的吟唱中,先民早年在澎湖群島的生活,歷歷如繪。呂坤翰1944年生於澎湖西嶼坪,是一座位於望安與七美之間的小島,它與鄰近的東嶼坪、東吉嶼、西吉嶼,合稱南方四島。出生在東嶼坪的朱美華,懷念地談起兒時幫忙家裡做生意的情景:「我們店裡有賣海膽醬、丁香魚乾,爸爸自己有船,我會跟妹妹搭船到其他三個島去賣枝仔冰。」

朱美華的回憶,讓我們一窺南方四島在海運、漁業興盛時代,曾經歷的繁榮時光。但隨著時代變遷、居民因就業、就學需求而外移,目前常住人口最多的東吉嶼和東嶼坪,都只剩十幾位居民。

2014年,南方四島及周遭海域被劃為台灣第二座海洋型國家公園,豐富的珊瑚礁生態是它的最大特色,但島上的閩式傳統建築、梯田式菜宅遺跡等人文地景,也值得一看。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希望以自然工法改善島上步道路跡不明、部分路段土石流失的問題,於是委託千里步道協會進行調查與規劃,從東嶼坪開始,以召募志工參加工作假期的方式,進行手作步道整修。

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表示,步道整修的短期目標,是解決遊客踩踏導致的土壤沖蝕問題;長期目標則希望藉此發展出不同的旅遊模式:「現在比較常見的是跳島式短暫停留,可是來做手作步道的話,三天時間是最基本的,這樣就有可能把遊客留得比較久,來這裡做一些特別的事情。」如果未來能藉由手作步道發展出高附加價值的旅遊模式,或許旅遊業者也會更願意配合總量管制,避免對當地脆弱的珊瑚礁生態造成衝擊。

千里步道協會成立以來,鋪設過的手作步道已經有一百四十多條,這是他們第一次在離島做步道。手作步道的精神是就地取材,曾在台灣本島參與多次工作假期的志工分享:「這裡的玄武岩真的比台灣的石頭重很多,搬的時候要很小心,不然真的很容易閃到腰。」而為了在開闊草原上幫助遊客識別方向,志工們模仿澎湖常見辟邪鎮煞的塔形厭勝物,堆砌出許多不同風格的石塔,也將當地人文意象融入手作步道中。

在志工的努力下,損壞的駁坎復原了,路徑變得清晰了,一次工作假期,能修復的步道很短,和這座島嶼結下的緣分,卻很長,居民與志工對東嶼坪的記憶,將藉由這條手作步道,不斷延續下去。
 

學科
文化
縣市
  • 澎湖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林書帆
攝影/剪輯 葉鎮中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頁面

Subscribe to RSS - 本週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