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相關報導
【桃園氣爆】與煉油廠為鄰|居民像抱著不定時炸彈生活
熊熊焰火,染紅桃園市的天空。2018年1月29日清晨6點42分,中油桃園煉油廠內的一聲巨響,驚醒許多還在睡夢中的桃園市民。寒流來襲,陰雨綿綿,廠區周邊的居民卻滿腹怒火,頂著風雨聚集在廠區大門前,訴說他們心中的恐懼。
【六二水災】暴雨下的治水工程|重新檢討人類工程興建與管理
一場暴雨,在台灣各地造成不同災情,氣候專家指出,氣候變遷帶來的超大雨量,成為致災原因。但是許多災情背後,是否只因為雨量致災,必須進一步調查與分析,從暴雨發生思考人類工程的問題…
與水共存之路|強降雨下的海綿城市
6月2日上午,中央氣象局發布大雷雨警報,呼籲北部嚴防土石流及淹水,短短一小時,台北市東湖國小就測到當日最大降雨量,每小時154毫米。目前台灣大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統,只能應付每小時40-50毫米的降雨量,台北市的雨水下水道設計標準是每小時78.8毫米,已是全台最高,面對暴雨來襲,還是無法負荷。
雨撼北海岸|強降雨下的土地管理與排水系統
變色的海水、泥黃的台二線、崩塌的山壁,一場暴雨,改變了北海岸的顏色。6月2日,梅雨鋒面為北海岸帶來暴雨,基隆市基金一路,短短幾小時,變成黃濁大河…
核食能安?|核污染重創福島農林水產出口
「這裡是綠色區,就是安全區。工作人員沒戴口罩就可以走來走去。目前電廠內大概九成都是綠色區。」東京電力公司原子能選址總部長岡村祐一,在搖晃的公務車上對我們說明,為了把曾經超過1500微西弗的超高輻射環境,降到可以只戴口罩就行走,六年來,東電去除了福島第一核電廠內的表土,再鋪上柏油或水泥。經過這些除污工程,目前輻射的環境背景值,已經和台北、東京,相差無幾。
核食能安?II|開放核災區食品引發食安爭議
福島核災發生時,日本政府發布命令,要求以福島電廠為核心,向外擴散三十公里的居民,全數離開避難。目前,葛尾村、川俁町與南相馬市部分區域,被列為避難指示解除準備區域,富岡町、飯館村與部分南相馬市,則是居住限制區。至於浪江町和福島電廠所在的雙葉町、大熊町,依然是歸還困難區。
核食能安?III|藏在食物裡的不安
草莓,是栃木縣最重要的產物,也是栃木縣向來想出口台灣的產品。那須高原農園觀光部長椎貝達朗指出,那須高原町的草莓園多半採溫室種植,也有定期檢驗,當地人並不覺得有輻射污染問題。核災後,只因道路中斷受到短暫衝擊。經過那須町大力宣傳,近兩年,來採果的台灣遊客甚至絡繹不絕。
【莫蘭蒂颱風】何以安居|面對大規模崩塌的風險
強烈颱風莫蘭蒂結構紮實,中心平均風速每秒60公尺,最大陣風達到最強的17級,暴風圈在13日晚間十點多碰觸到台灣陸地,台東縣首當其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