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水與綠-水的驚嘆號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陳添寶

文明與野性,人工與自然,哪一面才是新加坡?做為一個水資源匱乏的國家,新加坡如何改造水環境,讓人們親水愛水,在城市裡創造水的驚嘆號?

周末下午,新加坡河畔到處是跑步騎單車的民眾,突然間,大人小孩都停下腳步,原來河邊出現一大家子水獺家族,大水獺帶著小水獺,正愜意享用大餐。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金融中心,競爭激烈、生活匆忙,在這樣的環境中,卻還是能聽得到野性,看得見自然。這裡目前有好幾個水獺家族,水獺爸媽在河中捉魚餵養小水獺。陳清華長期紀錄水獺生態,是水獺保育團體Otter Watch的成員,他告訴我們。水獺能在這繁衍最主要的原因,是河川水質逐漸變好。

其實早期新加坡許多河川、溝渠也是又黑又臭。近年來新加坡的河川漸漸變乾淨,背後原因和生存有關。新加坡是個缺乏水資源的國家,40%的用水都是從馬來西亞進口,其他則是仰賴雨水、再生水與海水淡化。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間進口水的合約,將在2060年到期,雨水和再生水是新加坡未來最主要的水源。

新加坡共有17個大大小小的水庫,有一半都位在河口附近,2008年完工的濱海水庫是其中之一。濱海水庫位於新加坡河出海口,350公尺長的堤壩,阻擋海水侵入,提供新加坡10%的用水需求。濱海集水區涵蓋了1/6個新加坡大小,是新加坡最大、最都市化的集水區,水庫蓋在河川下游,水質成了一大挑戰。

為了讓人們更愛護水資源,新加坡政府展開一項名為ABC Waters Programme的計畫:A是Active、B是Beautiful、C是Clean,也就是水環境的活化、美化、淨化。位於加冷河畔碧山公園的改造,是這個計畫最經典的案例。

加冷河從上游的自然保護區流到碧山,十年前,它只是條三面光的水泥渠道,人們根本無法靠近。2009年碧山公園改造計畫啟動,將碧山公園和流經其中的加冷運河段改造,將本該屬於加冷河的洪氾平原還給它。

利用生態工法,將河道與洪泛平原營造成廣闊的親水空間,平常民眾可以在河邊,甚至河裡玩水,到了暴雨期間,公園大部分區域就成了排洪水道。河邊有安全指示告示牌,河岸每隔一段距離設有信號燈和警報器,當河水上漲,水流變快,警報器會響起,並且傳訊息到手機,提醒人們盡快離開。

除了親水,ABC Waters Programme另一個目的是淨化,利用生態化設計,像是雨水花園、生態草溝、人工溼地等淨化雨水逕流的水質。

景觀建築師Leonard強調,碧山公園是種動態的設計,設計師營造多樣化的環境,有淺灘、有深潭,讓適合的動植物在這生存演化,達到生態平衡。當河流有魚,水鳥、水獺也來報到,假日附近居民也都會來公園賞鳥、釣魚。七年過去,碧山公園儼然成為保護區的延伸。

新加坡還有許多河道因腹地不夠,依舊是水泥河岸,但許多小溝渠已經改頭換面。不只是水岸、公園,新加坡的街道、建築,也開始朝向更生態化的設計。

 

集數
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