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拾荒者|資源循環零廢棄政策中的角色與困境

採訪報導

每個星期有兩天,拾荒阿姨會把推車推過來,停在人行道,進去收資源回收物。拿出來的資源回收物先放置地上,接著現場做分類。他彎著腰、低著頭,一遍遍重複類似動作,慢慢慢慢,原本在地上的物品,通通堆上推車。

想收到最新推播,加入我們的島line社群

確認資收物綁緊不會脫落,調轉推車方向,準備回去堆置點,再進行下一階段的整理。行進間,旁邊一台台機車、汽車經過,他要注意路面有沒有坑洞,小心不要撞到旁邊的車輛或行人,也要快速通過紅綠燈。

回到堆置點,接下來要做的是,將不屬於紙類的回收物先拿下來,集中好的紙類整理好後,要送到附近的回收場。

回收量與清潔隊不相上下 卻收入少、受傷意外多

有關心拾荒者議題的民間團體,實地訪問超過三百位拾荒者,揭示他們對台灣環境與社會的貢獻與挑戰。

一月初,關心拾荒者議題的民間團體,發表「2024年全台拾荒者公正轉型研究調查報告」。透過走訪北中南九個縣市,實地訪問超過三百位拾荒者。調查顯示,2023年台灣全體回收量684萬公噸,清潔隊回收量69多萬公噸,約占10%,將近一萬名列冊拾荒者回收量達64多萬公噸,占了9%,與清潔隊不相上下。

報告也顯示,拾荒者群體中有七成是女性,其中又以65歲到75歲這個年齡層為大宗。而他們的每月收入,低於6000元的占了76.8%,低於3000元的達到48.3%,將近一半,顯示收入相當少。而將近半數拾荒者,曾經在回收過程中受傷,有的被紙、鐵鋁罐割傷、碎玻璃刺傷,也有的發生交通意外。

根據民間團體調查,拾荒者群體中有七成是女性,其中又以65歲到75歲這個年齡層為大宗。

雖然他們每天撿拾整理花費將近十小時,回收收入卻相當有限,主要原因在於回收物價格太低。以紙類來說,一公斤回收價1.8元,寶特瓶則是一公斤2元。這幾年更面臨回收場協助回收的項目變少,小型回收場一間間消失。

延伸閱讀》【島在現場】城市的拾荒者困境

企業、民間、政府推支持計畫 幫助有限

有企業與民間團體合作,推出三倍回收計畫,以高於市場的回收價格,向拾荒者收購一號寶特瓶。

看到拾荒者困境,有企業與民間團體合作,推出三倍回收計畫,以高於市場的回收價格,向拾荒者收購特定的寶特瓶(1號),經由這樣的機制,讓民間團體有機會更深入了解拾荒者,不過預算有限,能加入的拾荒者不多。

希望協助拾荒者,政府也有「資收關懷計畫」,除了以高於市價的價格收購回收物,也提供微型保險與物資。不過民間團體觀察,計畫無法有效解決拾荒者面對的放置空間不足、鄰里衝突等問題,而且多數縣市政府申辦資格有限制。

民間團體建議 制定合理的終端回收價格與補貼制度

拾荒者常因資收物堆放或環境問題,與鄰里發生衝突。

在拾荒者調查分享會上,對於如何改善拾荒者的處境,民間團體提出,可以效法國外做法,在公有土地設立回收處理空間,提供一個安心工作的空間,不必在街上分類,也不用擔心鄰里的抗議檢舉。

民間團體提出,台灣的回收系統,高度依賴回收基金制度補貼,制定合理的終端回收價格,可以增加拾荒者處理回收物的意願及量能。也建議重新分配基金補貼流向,讓地方回收業者與基層的拾荒者,得到更合理的補貼。在追求發展的台灣社會,重新定位拾荒體系,在資源循環零廢棄的政策裡,讓拾荒者的身影被社會看見。

地點
集數
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