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這堂課|藏在食物背後的隱憂

採訪/撰稿 林燕如
攝影 葉鎮中 陳慶鍾,剪輯 葉鎮中

這個世界,充滿著一些荒謬的事情,包括黑心食品這件事,食物明明是賴以生存的命脈,但是在利益薰心下,食物可以假冒,可以添加化學物品,令人匪夷所思。當三聚氫胺、銨粉等黑心食品事件爆發後,我們驚慌、撻伐一陣,之後呢?這些都還是人為的添加,但在台灣,有毒食物的出現,已經不是頭一遭,之前的鎘米、綠牡犡都是土壤和水出了問題,環境問題如果不正視,所謂的食品安全,也很難獲得真正的保障。

漢堡、薯條、洋芋片,這些食物看起來很誘人,都是你愛吃的食物,但這些美食的背後,卻躲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小朋友吃著漢堡、薯條,模樣可愛逗趣,但營養師建議,不到三歲的幼兒,熱量攝取應該維持在大約1200卡左右,而一份大包薯條有600卡、一份漢堡也將近有600卡,一不小心就會攝取到過多的熱量,造成肥胖。台灣十大死因中,像高血壓、糖尿病等,都與肥胖脫離不了關係,而在研究報告中也發現,慢性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

全球化的異國料理進入台灣,帶給我們多元的選擇,看似熱鬧豐富,但細究起來,都是相同的食物,只是料理手法越來越細緻,但經過多重加工的食物,未必營養都很足夠,反倒是食物在精緻加工後,油、鹽、糖的成分節節高升,衛生署在2001到2002年間做的調查,發現學童中,不到四人就有一人體重過重或肥胖,這個現象在都市化地區更為明顯。

飲食和生活文化總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般觀念裡,我們習慣把食物當成犒賞,宴客場合,總是要大魚大肉的料理才能代表誠意,但在一番隆情盛意之後,除了替腸胃帶來負擔,也留下了一堆廚餘。環保署統計2007年全台灣回收的廚餘量,大約就有66萬公噸,形成無謂的浪費。

受到西方飲食習慣影響,台灣人喜歡吃肉,從農委會的統計年報裡,可以一窺究竟,2007年家禽的屠宰數量有三億多隻,平均每人一年吃掉了16.4隻家禽,殺的豬有九百四千多萬頭,大約是九十多萬公噸,平均下來每人每年就吃掉了40公斤的豬肉,還不包括進口的肉類。

全球人口過多的肉類攝取,也讓低度開發國家開墾的雨林面積越來越大,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計算,每公頃的土地利用,如果種植馬鈴薯可以養活22人,種植稻米可以養活19人,如果飼養牛羊則只剩下1-2人,越在食物鏈的上端,餵飽肚子的貢獻度越低,營養成分也值得斟酌。

民以食為天,食物是土地跟人類對話的媒介,當食物安全亮起紅燈,也代表我們的環境有了隱憂,從鎘米事件到戴奧辛鴨蛋事件爆發,都是土地透過食物向我們發出警訊。

1993年,一群媽媽們為了替台灣的食物跟環境把關,推動共同購買運動,期許用一籃菜來改變這個世界,希望透過集結的力量來要求生產者,用不傷害環境的方式,生產安全無虞的食物給消費者,創造一個不論是生產或消費方,都能安心過生活的環境。

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推出班配的方式,三人以上就可以成一班,每週配送的生鮮蔬菜,社員不能自由選擇食材,不但避免挑食又能認識新食物,在這群媽媽心目中,食物不再只是單純填飽一家人的材料,而是搭起消費者跟生產者之間的橋樑。媽媽們的一籃菜,不但維繫起彼此的情感,也透過預訂的作法,減少衝動消費。

每天早上進入合作社的蔬果,都要通過極微量的農藥殘留量檢測,才能安全上架,而一般人容易忽略的硝酸鹽,也要求生產者減少氮肥的使用,食物是大地最忠實的反映者,你怎麼對待土地,它就會用相同的方式回報你,如果硬是要逆天而行,往往會付出更多代價。

桃園蔬菜產銷班的呂水利班長,滿臉笑容的看著老顧客,因為瞭解是哪些人在吃自己種的菜,對待食物的態度自然跟以往不同,當消費者知道產品是如何被製造出來的,除了對產品更有信心外,也多了份珍惜。

新一代的飲食觀念,消費者選擇吃當季當令的蔬菜和食物里程數短的在地食材,不吃過多的肉類,不但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對地球也有好處,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追求環保健康的生活,除了吃多種類的食材,少吃過多加工或添加物的食品,加上用簡單烹調的方式,才能夠吃出食物原味。

當我們大聲呼喊需要營養安全的食物來保障自己的肚子時,更要用心關懷我們的環境,只要改變你的飲食習慣,食物也能是一股綠色力量。

側記

和很多人聊過,包括做有機栽種的或是吃有機食品的,幾乎都親身經驗或週遭親友有了病痛,才開始反省自己的生活出了什麼問題?我們不愛惜這塊土地的時候,其實也同樣是不愛惜自己,不要認為自己的力量微小,無法讓這世界更美好,就從自己身邊做起,在生活裡有另一種選擇,從日常生活就開始一場綠色革命。

集數
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