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立霧溪燕子口堰塞湖|2025.10.17

整理/林燕如
照片來源/公路局東區養護工程分局、林保署花蓮分署

花蓮立霧溪堰塞湖 照片來源/林保署花蓮分署

林保署花蓮分署17日上午接獲通報,花蓮台8線靳珩隧道西口175.5K處,邊坡有大量土石崩落,土石淤塞立霧溪峽谷形成堰塞湖,透過無人機空拍估算蓄水量約270萬噸,蓄水面積約10公頃。 

林保署花蓮分署17日上午接獲通報,花蓮台8線靳珩隧道西口175.5K處,邊坡有大量土石崩落,土石淤塞立霧溪峽谷形成堰塞湖,花蓮分署根據「堰塞湖緊急應變處理程序」啟動應變機制。


立霧溪堰塞湖狀況

林保署花蓮分署初步估算立霧溪堰塞湖蓄水量約270萬噸。 照片來源/林保署花蓮分署

花蓮分署初步推估,堰塞湖崩塌壩體高度約40-50公尺,水面上土石高度約25公尺,上午八點多時水面距離台8線道路(中橫公路)約9公尺。透過無人機空拍估算蓄水量約270萬噸,蓄水面積約10公頃,迴水長度約1700公尺,由於溢流口比公路高,發生溢流時會溢過公路,沿著隧道往下流,至低點再回流到立霧溪河道。

陽明交通大學防災中心人員前往現地評估降挖或導流工程可行性,研判土方量體龐大且地勢險峻,加上水位上升迅速,降挖時程緊迫、風險高。依陽明交大團隊估算,若是在一小時內潰決,預估約50分鐘抵達下游錦文橋,河床水位上升約5公尺,通過錦文橋後,因河道擴寬,水位上升約2公尺。

​公路局觀測溪水上漲速率,大約每小時70公分速度上漲,下午兩點多距離靳珩隧道西口路面高差約10公尺。因土石堵塞的河道狹窄,現場雖有挖土機,但降挖速度不及水位上升速度,情勢相當緊急,恐怕會影響台8線(中橫公路)以及下游安全。花蓮分署疏散勸離燕子口以下的遊客,台8線175.5公里靳珩隧道西口(燕子口步道西口)以東路段可能受影響,也請公路局先行淨空,以策安全。

立霧溪水位高度已經距離路面高度不遠。

疏散及撤離

現場備有挖土機進行降挖。 照片來源/林保署花蓮分署

公路局在下午兩點多發布公告,呼籲民眾不要進入167.7k~184.5k天祥至太魯閣之間的道路。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提醒天祥地區店家、居民及遊客注意安全,盡速撤離。林保署花蓮分署強調燕子口至靳珩隧道路段及周邊區域,目前是高風險地帶,花蓮縣政府晚間十點起封閉錦文橋,禁止人車通行,請民眾切勿擅入封閉範圍或靠近,以免發生危險。

花蓮縣秀林鄉公所對下游低窪地區居民進行強制疏散撤離。

花蓮縣政府在臉書通知民眾,原本預估晚間18點到10點,立霧溪河水將溢淹到台8線175.5K處,影響範圍台8線太管處轄管燕子口遊憩區下游,提醒已在山上以及下游民眾盡速離開。同時為安全起見,秀林鄉公所對可能受到影響的下游低窪地區,包括:富世村民樂社區(第9鄰)120戶384人以及秀林村民有社區(1至3鄰)計179戶564人,列為優先警戒疏散區;另外針對大天祥地區(關原、洛韶、西寶、天祥)鄉民,已通報留在山區原地避難,暫勿下山。下午15點30分對富世村、秀林村進行強制撤離,安置收容在亞泥早期宿舍和秀林國小。

這次的堰塞湖事件,相關單位協調分工,林保署花蓮分署負責堰塞湖的治理;太管處則負責搶通步道供大型機械降挖水面土方;公路局則是警戒水面高度,必要時封閉道路。持續關注何時溢淹。

立霧溪堰塞湖的地質狀況

立霧溪遭土石堵塞的河道狹窄。 照片來源/公路局東區養護工程分局

台大地質學者王昱說明,以台灣東部而言,立霧溪是一條很容易出現堰塞湖的溪流,原因包括它所流經的太魯閣峽谷兩側山壁坡度非常高聳陡峭、加上這一帶的地體抬升速率很快且地震頻繁等因素,都會增加兩側岩石塊體的不穩定性。此外,太魯閣峽谷的寬度非常狹窄(以10/17出現堰塞湖的地點為例,寬度僅約30公尺),因此不需要太大的崩塌量體,就可能堵塞立霧溪河道形成堰塞湖。

​至於在立霧溪形成的堰塞湖,是會快速沖刷消失,或存在很長時間?王昱表示這取決於天然壩體的穩定度、山崩量體與材料等各種不同因素,以及我們看的是什麼樣的時間尺度,難以一概而論。若只看過去十到二十年的時間,2014-2015年時,立霧溪天祥上游河道也曾出現小型的堰塞湖,但很快就被暴雨帶來的流量沖刷消失,不過若將時間拉長到幾千年以上,從過去的地質調查發現,立霧溪沿線主流與支流都有許多巨厚礫石層構成的階地,這些階地的形成,很可能就是因為過去曾有存在長達一、兩百年以上,甚至存在千年的大型堰塞湖,在潰決之後於河道兩側留下這樣的地質現象。​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