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吸引力集團自2010年起,陸續在台東縣東河鄉收購都蘭五線地區的土地,並在2016年提出「台東縣南都蘭段休閒渡假村」規劃,於2024年改名為「都蘭休閒渡假村」開發計畫。本案位於都蘭部落傳統領域Kakahalay(地名:五線),開發規模將近7公頃,計劃興建1棟生態休閒旅館、6棟養生立體別墅與18棟VILLA小型別墅區,總客房數約186間。
此開發案引起當地都蘭部落族人反彈,都蘭部落族人、地球公民基金會與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等團體於本月4日在環境部前召開記者會,抗議開發單位沒有具體回應環評委員意見、也沒有誠實面對開發基地不斷崩塌導致海岸公路災害的狀況、沒有到部落進行溝通,更在環評書件中否定傳統領域自然主權,踐踏部落主體性。(延伸閱讀:邊坡上的度假村|東海岸第一排開發爭議)
部落族人批開發未經溝通,侵犯傳統領域自主權
「部落可以接受開發,但不能接受不當使用行為、硬體構築造成的污染。」都蘭部落族人蘇錦雄(Paylang Caya)點出,開發單位自近十年前啟動計畫以來,未曾在都蘭部落內辦理說明會,忽視部落對傳統領域的管理與參與權利。
族人黃劭文(Sontok Diway)也表示,開發計畫未經部落知情同意,卻將部落自辦的音樂節列入觀光資源,他認為,部落發展應以文化理解與環境尊重為基礎,由部落民眾集體決定土地使用方式,而非由外部開發單位主導。
都蘭部落擔心用水問題 質疑供水計畫模糊不清
另有部落居民關切渡假村的水資源將與部落衝突。族人姜憲宏(Papah Tupang)揭示,開發單位雖稱水源來自台東地區,但未說明自來水管線會不會影響其他沿線部落用水,也未提及與各部落溝通狀況,質疑「供水計畫模糊不清」。
環團質疑台東旅宿業已供過於求

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專員梁聖岳則點出台東縣當前旅宿業需求已經供過於求的事實,特別是台東縣近五年一般旅館的住用率平均僅有33.8%,超過三分之二的時間客房處於空房狀態,因此如何提升淡季低落的住房率,才是目前台東旅宿產業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不是在環境敏感區域大興土木,破壞當地珍貴自然環境資源及製造社會衝突。
開發單位缺乏完善地質調查、珊瑚生態影響資料
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環境議題部主任陳姿蓉指出,當地是地殼垂直上升變動最快的地方,開發單位僅在基地內進行地質鑽探,不但無法得知當地地殼變量對於開發計畫的影響,更忽略開發基地邊緣存在數個明顯崩移剪切面,威脅著海岸公路的安全。
另外針對周遭海域與珊瑚礁生態,開發單位僅有進行鹽度模擬,也發現基地大量排水時,短時間內導致加母子灣近岸的鹽度低於台東縣所有監測數據的最低值,讓近岸珊瑚棲地環境發生劇烈變化,但缺乏相關資料使得衝擊和影響難以評估。
居民意見分歧,部分支持開發帶動返鄉就業

除了上述反對聲音,亦有部分東河鄉居民與村里長表達支持。興昌村村長林憲身表明,東河鄉長期缺乏大型建設,年輕人無法在地工作,「有開發,才有機會讓他們回來照顧父母。」
泰源村村長吳式琦與其他鄉民也同意,東河鄉人口持續流失,小學面臨廢校危機,期待開發案創造更多工作與觀光效益。都蘭村村民張小姐則認為,若開發能建立在有效監督、公開透明下,對地方經濟將是助力。
開發單位強調台東仍有旅館擴增需求
對上述意見,開發單位在環評會中強調,報告是依據台東縣國土計畫預測,至民國125年(2036)台東縣總旅遊人次將達1946.2萬人,現行旅宿量體無法滿足需求,因此有擴增旅館的空間。目前已完成地質探勘、生態調查及污水回收規劃,強調「施工與營運皆不會造成污染」,如污水將用於綠地澆灌、申請從台東市拉自來水管線,不使用地下水,也不會與當地居民搶水。
第三次專案小組審查結論 仍須補正再審

專案小組會議最後決議,要求開發單位補充十項資料,開發單位須於今年9月30日前完成補件送審。包括旅宿供需合理性分析、海階地形退縮與災害歷史資料、地質安全監測系統、檢核用水平衡圖正確性及評估對鄰近水域及加母子灣水質及生態影響、強化基地及周邊敏感生態調查據以提出施工及營運期間生態影響減輕措施、補充說明自來水供水規劃內容、尖峰交通管理規劃、強化開發範圍樹木移補植計畫內容、補充說明符合綠建築九大指標規劃內容、評估依原民法辦法部落諮商事宜。
另開發單位也在會中回應環評委員建議,將到都蘭部落當地舉辦說明會或公聽會,回應族人到當地溝通的訴求。
核稿編輯/林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