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丈司從協助角色到實際設立農場
大木戶營農型光電場的創辦人馬上丈司,原本在千葉大學研究能源政策,2012年在學校的支持下成立千葉生態能源公司。在日本申請營農型光電要申請農地臨時轉用,並且要通過地方農業委員會審查,對一般不熟悉程序的農民是一個關卡。馬上丈司扮演中介的顧問角色,幫忙日本各地想要做營農型光電的農民設計案場向政府申請許可,協助了300多個案場之後,2017年決定在千葉市設立自己的農場。
基於成本考量,馬上丈司並沒有採用長島彬設計的細長型光電板,而是採用普遍規格的電板。他根據光影的模擬設計光電板的鋪排方式,每塊光電板的東西向之間留有足夠的間隔,不管是冬天或夏季,光線從早到晚都可以從縫隙間進入,不會有照不到的死角。另外支柱與支柱之間的寬度,也根據農作物和農機具的需要做設計。
馬上丈司將大木戶農場定位為實驗案場,光電板鋪設的密度高達48%,測試不同作物的生長狀況。農場人員萩原領說,今年夏天非常炎熱,附近農場的蔬菜和瓜果都被太陽曬傷、變硬,但這裡有光電板適度遮蔭,蔬菜長得比較好。
但光電板在下雨時也會造成問題。因為雨水不均勻的分布會導致土壤塌陷,飛濺的污泥更可能造成植物的病害。農夫必須調整作物種植的位置,甚至是鑽洞排水,來應付雨水的衝擊。
光電板下的農作生長環境和沒有光電板的農場完全不同,因此作物種類的選擇、田間管理的方式都必須自行摸索、不斷調整。農場內架設了溫濕度感應器、攝影機,紀錄植物生長狀況。馬上丈司希望累積更多的實驗數據,奠定農電共生的基礎。
在山梨縣也有農民和光電業者合作,以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山梨縣是日本葡萄重要的產地,但是夏季陽光直射,麝香葡萄很容易變黑受損,在光電板下可以避免麝香葡萄曬傷,提升葡萄品質。
過去台灣有許多以農電共生之名,假種田真種電的案例,日本政府是如何把關,避免假種田的狀況呢?
日本農林水產省規定,農電共生的農作物產量不能低於平均的八成,地方的農業委員會每年會審查農業計畫,也會到現場查核。同時,日本農水省也規範,做營農型光電的農民,每年都要跟農業委員會報告收穫量,如果無法達成,地方政府會請專家協助改善。由於營農型光電每三年就要重新申請核准,如果農民不做改善,三年一到就會終止許可。
不過,日本的營農型光電也不是完美無缺,同樣面臨著待解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