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在現場】溫室蟾入侵|2024.05.30

採訪報導

溫室蟾是近年入侵台灣的外來種,最厲害的是,牠不需要經過蝌蚪期變態,也無須水域,母蛙直接在潮濕的土或是落葉層產卵,大約兩個星期,卵就可直接發育成小蛙,相較本土的兩棲類,更能適應乾旱和陸域生活,繁殖季也更具優勢。​

溫室蟾成長過程不用經過變態,直接從卵變成小蛙,又能適應乾旱的環境,變成優勢物種。


​溫室蟾擴散的族群量驚人,研究人員表示從高雄包含仁武寵物公園在內的四個樣區中,溫室蟾數量仍超越台灣原生小雨蛙的數量成為優勢蛙種,從2020年起,三年內至少移除了4000多隻溫室蟾,食量也很大,一整晚可以吃掉大量的無脊椎動物,例如螞蟻、蜘蛛、白蟻等,與台灣原生種的小雨蛙形成同棲位競爭。

研究人員與志工三年內至少移除了4000多隻溫室蟾。


​​林保署委託台南大學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張原謀教授進行調查與移除,並號召各地志工加入移除行列,為了讓大眾更加認識溫室蟾,高雄市農業局也委託高雄市舊鐵橋協會舉辦溫室蟾移除工作坊。

工作坊招募志工協助移除工作
志工在黑夜裡找尋溫室蟾的身影
溫室蟾體型小約只有2-3公分,想要在落葉堆和草地找到牠,並不容易。

台灣原生種的小雨蛙與溫室蟾的體型相近,形成同棲位競爭壓力。

地點就選在溫室蟾的第一個發現地點「高雄仁武寵物公園」由於溫室蟾最大也只有2-3公分,個頭小、又會跳,動作非常敏捷,志工努力的在落葉堆、草地中尋找牠的蹤跡。

​目前溫室蟾在高雄的數量最多,在仁武、觀音山、觀音湖、燕巢都曾有發現紀錄,甚至還跳島到桃園區,需要大家一起來提高警覺。我們的島後續也將推出溫室蟾的外來種監測計畫,一起來關心台灣原生蛙的處境。​

認識溫室蟾特徵

 

相關專題》溫室蟾追追追!無須水域就能孵化的迷你蟾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