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路爭議】給一條路|國道七號開闢對生態的衝擊

採訪/撰稿 林燕如
攝影/剪輯 陳志昌

在過去全面追求經濟的年代,開路被認為是發展中很重要的一環,但是到了今天,關心生態和自身環境的思維逐漸升高,大家對於開路所思考的層次,更加多元。一條路的出現,不僅僅只是串連起A、B兩地的運輸功能,還包含了對於當地文化、地層、自然、都市規劃等各種面向的挑戰,必須都要評估,才能決定是否有開路的必要性。

重型車輛,頻繁出入,是高雄市內經常可以看到的畫面,為了解決高雄市都會區聯外道路車流擁擠的狀況,民國九十五年,國道新建工程局就開始規劃解決方案,評估後決定在高雄港東側新開闢一條快速道路。全線採高架橋的方式,以南星路做為起點,經過沿海工業區、大坪頂特定區、大寮和鳥松,串連起台88線和國道10號,全長23公里,經費估計約五百多億,預計在民國106年完工。



2010年12月底,國工局召開地方說明會,許多在地居民都到場關心。計畫路廊一曝光,高雄在地的十幾個民間團體,共同聯名表達反對,他們擔憂,除了在南星路上還沒有開挖的鳳鼻頭文化遺址,路廊會經過每逢大雨必淹的大寮、鳥松一帶,環保團體認為,道路工程施作,農地變更為水泥地,區域排水不良的問題,會更加惡化。

而在交通效益上,國工局評估國道7號高雄路段開闢後,可紓解13-25%的國道1號車流,但環保團體觀察目前規畫的這條路廊,距離國道3號比較遠,大多數的車輛,還是會選擇國道1號,無法改善國道1號的擁擠狀況,如果想要徹底解決問題,就必須擴大國道1號的容量才行。

關心生態的保育團體則擔心,規劃中的國道7號,有可能會切割到駱駝山和鳳山丘陵,影響遷移性猛禽的夜棲環境。在我們眼前這座突起的小山丘,就是駱駝山,雖然不高,卻是猛禽從海面上遇到的第一個山頭,它和鳳山丘陵相連。早在民國八十七年,高雄市野鳥學會就在鳳山丘陵南端進行調查,在這裡紀錄到二十幾種猛禽,最多的是赤腹鷹和灰面鵟鷹,其中赤腹鷹平均每年約有兩萬五千多隻過境的記錄。在鳥會看來,整個鳳山丘陵南端的全國過境猛禽排名,不是第一就是第二,重要性絕不亞於墾丁。



官方說明會之後,高雄市野鳥學會緊急召開記者會,公布這幾年的生態調查結果。高雄市野鳥學會為了避免生態衝擊,鳥會呼籲開發單位,能使用既有的道路,像是台17線、國道1號等等去做規劃,開發單位則回應,未來路線會盡量先避開生態敏感地區,如果不行,再來考慮其他的減輕和補償措施。



雖然道路的開闢,看起來只不過是狹長的一條路,卻會造成棲地破碎化,高架道路的噪音干擾,也會讓這群遠方客人無法安心休息。高雄市野鳥學會總幹事林昆海語重心長地說,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被破壞之後,幾乎沒辦法再回復。

站在駱駝山往下看,這片被重工業所包圍的丘陵,就像都市裡的綠洲,格外珍貴。三月份赤腹鷹群就要來報到,緊接著是灰面鵟鷹,這群鳥朋友們年年依約前來。


開一條路或許在施工藍圖上,只是輕輕劃過,卻對當地環境有深遠影響,開路前,需要思考多一些。



側記

從高處看沿海工業區,視野所及都是煙囪和冷硬的金屬建築物,就像是另一個異世界。駱駝山和鳳山丘陵,為什麼還能保有這麼多的綠意,早期駱駝山是軍方駐地,一般人無法輕易靠近。而鳳山丘陵除了鳳山水庫水源保護區,這個金鐘罩保護之外,上頭密佈的墳墓,除了當地人,一般遊客也很少前來,因為這些因素,保育類的猛禽,才能每年在這裡安心儲備體力。未來,高雄市野鳥學會希望能有機會,把駱駝山和鳳山丘陵重新整理,讓南高雄的居民能有喘息的綠帶,也能利用豐富的鷹況,讓人重新重視小港區的自然生態。

集數
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