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大未來|引導台灣高耗能產業轉型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陳忠峰

台灣的人均用電量,高居亞洲第一,超越日本、韓國,是世界平均值的三倍!工業用電佔了總體用電量的53%,無限制的用電成長,讓工業部門成了台灣最大的耗電元兇。要如何改變耗能產業,不讓他們吃掉我們的未來?

紡織業屬於高耗能產業,但是台南有家紡織廠,從節能做起,改善環境、改變生產製程,每年省下至少3000萬的電費。

走進廠區,映入眼簾的不是巨大廠房,而是綠頭鴨優游、水草豐美、充滿野趣的自然景緻。其實就在幾年前,這片人工溼地,還是熾熱的停車場。為了降低廠區溫度,業者決定將柏油路面打掉,利用生活廢水營造人工溼地,在建築牆面上栽種爬藤植物,當作綠色窗簾,還在廠區栽種了1800多棵樹。廠區因此降溫大約三度,緊接著,業者決定關閉傳統的冷氣空調。

要用什麼取代傳統空調設備呢?業者將原本利用在農業與畜牧上的水簾系統,應用在廠房與辦公室。目前這家紡織廠的廠區,除了員工宿舍,沒有任何冷氣機設備,全部使用水簾式空調,舊廠房更新後節能比例高達92%,一年節省電費3600萬,設備投資成本則在3.6個月,就回收了。

除了紡織業,鋼鐵也是不折不扣的高耗能產業。以中鋼公司為例,能源成本占生產成本的20%以上(含冶金煤),提高能源效率也成為企業生存關鍵。中鋼每年消耗超過500萬公噸煤炭,占全台煤炭進口量的9%,煉鋼過程會產生大量高溫氣體,這些氣體都送往中鋼自己的汽電共生廠,提供廠區一半的電力。

中鋼生產出的高溫蒸氣,也經由管線賣給臨海工業區其他工廠,構成交錯縱橫的的區域能源整合系統。放眼望去,這些管線如同工業巨獸的血管,中鋼位處心臟地帶,也是能源生產核心。當能源價格不斷上漲,能夠回收越多的熱,對中鋼就越有利。各種廢熱回收設備,不僅是節能,也是產能工具,乾式淬火設備是其中的代表。



早期鋼鐵廠是直接用水冷卻焦炭,浪費大量的水資源與熱能。民國79年中鋼投資乾式淬火設備,回收焦碳1000多度的熱能,每年可以產出5000萬度電力及72萬噸的蒸氣,經濟效益為4.2億元,20億的投資大約5年回本。另外,軋鋼廠加熱爐的爐壁溫度高達600度,這些熱能過去被浪費,現在也可以用來發電。

中鋼這個高耗能產業面臨的挑戰,其實也是台灣的縮影。台灣每年從國外進口能源總值高達2兆1000億,佔GDP的15%,每賺100元就有15元是用來買能源,這個比例正逐年增加,電力是重要的部分。

長久以來,台灣工業用電電價低於民生用電,也低於發電成本,等於是用全民納稅錢,補貼浪費電的工廠及用電大戶。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賴偉傑指出,這等於是讓越浪費的人,享有越多補貼,是非常不符合社會公平正義,也不斷消耗社會與自然資源的發展模式。

今年6月,政府宣布在未來一年內,計畫節省電力1%,如果以去年用電量為基準,在用電量持續成長的趨勢下,必須節約24億度。屬於高耗能產業的用電大戶,必須提出5年共節電5%方案。賴偉傑認為,所謂的1%,不應該是齊頭式的平等,這項節電措施缺乏社會溝通,也缺乏對能源政策、產業政策等檢討,成效如何很令人懷疑。能源局則表示,關於能源價格、產業政策等中長期政策,將留待今年將舉辦的全國能源會議,進行討論。

能源不只是一種商品,更是一種有限且逐漸匱乏的物資。政府一方面要確保貧窮者基本的能源需求;另一方面,過度消耗能源與電力的用戶,應該負擔更多成本,才能引導產業轉型,建立真正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能源政策。

集數
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