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鶴林場巷的歷史,連結著八仙山林場的開發史。在日本人開發八仙山林場後,1924年從林場的加保台站,興建一條運材鐵路直通豐原,並在豐原設置木材儲運池,將檜木集中並轉運到日本。林場鐵路上的久良栖站,在當時是伐木運材的重要基地,擔任檢材、登錄的工作,日本人在車站下方,興建許多官舍與房屋,形成現今的松鶴林場巷。現今林場巷依舊住著許多林務局退休員工,他們都是台灣伐木歷史的耆老,保有許多珍貴資料,如同珍貴的人文資產。
當地居民劉素珠的父親,在日據時期擔任報務員,到政府接收後,成為第一任站長,統理火車運材的調度事務。日據時期的久良栖站,因為檜木產業造就繁榮,居民在閒暇時,自組小小樂團進行娛樂,並且日本也有歌舞藝團不定時上山表演,讓山中小小工作站充滿歡樂。
日據時代結束,政府接收林場,設立林務局進行管理,接續日本人對林場的開發。王錫灝隨軍隊來台後,進入林場工作,三十多年的伐木生活,看著林場從興盛轉為衰落。為了保護日月潭水源,終止林場伐木,林場停止運作後,人員陸續下山,林場鐵道在風災後受損,並且台八線中橫公路的貫通,取代鐵路的運輸功能,在1960年代後,鐵道陸續拆除,車站逐一消失。
原先居住鐵道沿線的林務局老員工,在車站一處處拆除後,陸續被安置到久良栖站的林場巷中,也就因為他們居住在此,讓八仙山林場鐵路的最後歷史遺址,完整的被保留下來。現今久良栖站,依舊保留當時車站的原貌,車站下方的林場巷,也以完整街屋的型式,成為台灣少見的區域型歷史建築。
在大面積的房舍中,保有許多日式建築藝術的珍貴老屋,像日本時期設立的招待所,老舊的外型依舊遮掩不住它的風華。全棟屋宇以上等檜木建築,日式拉門配合觀景的廊道,完全依照日式建築樣式建立,在林場巷建築群中,算是最早期的官式建築。
但是這樣珍貴的歷史空間,卻在林務局的漠視下,任由東勢林管處進行驅離林場老員工,拆毀歷史老建築的文化破壞行動。原本完好的歷史建物,林管處已經前來拆除三棟,並且焚燒拆除後的木料,讓一處歷史遺址,消失於火焚之中,看在當地居民眼裡,萬分心傷。
原本為了照顧老員工,林務局安置退休的老員工到林場巷居住,並未言明居住時間,許多員工在此安居數十年,照顧家庭養育子女,卻在現今陸續收到強制遷離的命令,讓他們一夕之間流離失所。居民感到惶恐,更無法理解,為何急於收回土地、拆毀房屋,讓一個歷史遺址,從此消失。在林場巷中,現今留有十餘戶居民,多數都是老人,也不知如何行動,他們北上陳情,卻只得一張再確定地權的書面決議,對於文化保存隻字未提。
林場巷的歷史建築保存,詢問進行拆除的東勢林管處,主管單位以公務忙碌為由,不願說明。相對的參山國家風景區,卻是具有高度意願保留,並且已經設有觀光步道,推展林業歷史的深度旅遊。官方部門的認知差異,在橫向溝通不良之下,就讓一塊台灣僅存大面積的林業歷史遺址,就在深山之內遭到剷除。
歲月淹沒許多事物,卻也保留許多古蹟,當大雪山木材廠自荒煙蔓草中走出,卻消失在無名焰火之中,那台灣還有多少歷史能出土?能被保留?松鶴林場巷是悲傷的,以一個保存完好的容貌面世,卻得走入居民遷出、房舍拆毀的歷史黃昏。那麼,面對未來,台灣歷史還有多少可以守護?
大雪山木材廠燒毀,對台灣林業歷史缺了一角感到惋惜,心想多為台灣歷史留下一些影像,在多方探問下,才發現這處藏於山內的老伐木基地,但是沒想到,見面就得面對別離,林場巷面臨搬遷拆除的命運。
究竟官方與民間,對於文化資產的認知差異有多大?為何一些僅剩或獨特的歷史建築,就是如此輕率拆除,根本不顧為台灣留下一些歷史場景。走進松鶴林場巷,整齊的街屋型態,在台灣林業歷史建築拆的拆、燒的燒,根本找不到這樣大面積又保存完整的樣式,為何依舊面臨拆除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