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的流金歲月

採訪/撰稿 林玲遠
攝影 陳添寶 朱孝權,剪輯 鐘文源

森林曾經被視為台灣綠色的金礦,就像其他礦產豐富地區一樣,丹大林區的綠色礦脈造就水里鄉若干市鎮的繁榮,並且,如同其他這類市鎮,他們也都走向衰老與平淡。只是,綠色礦產畢竟不同於其他礦產,他是有生命的,可以一直不斷再生;如果利用得當,森林資源應該是源源不斷、永不枯竭。是怎麼樣的開發歷程,怎麼樣的林業政策,讓水里鄉一度在歷史中出現風華絕代的艷容,又和其他礦區市鎮一樣淪落到蕭條的晚年,現在又該如何尋找新的春天?

1954年木材工人孫海設立振昌木業公司後,1958年標得丹大事業區林班地設廠,提供居民工作機會,彼此依存了三、四十年。整個車埕大約有六、七成的人是公司的員工,因此從前也被稱做振昌村。

振昌是台灣光復後規模最大的木材企業,其闢建的丹大林道全長81里,是當時全台最長的運材道路,也是台灣第一條私人產業道路。創辦人孫海直接向日本外銷檜木,為台灣賺取大筆外匯。因為木業興盛,水里街上旅社、酒家、茶室林立,有小台北不夜城之稱。

1970年代,台灣社會逐漸意識到此經濟模式已經對山林造成傷害。1987年,人間雜誌記者賴春標在丹大林道發現嚴重的盜伐事件,由此保育人士發起台灣第一次的森林運動。在社會強大的壓力下,林務局終於由營利事業單位改制為公務預算單位,政府並通過全面禁伐天然林。林業的黃金時代過去了,但是對於保育林班地的作法爭議仍持續著。

集數
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