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菇業傳奇

採訪/撰稿 楊蕙萍
攝影/剪輯 陳添寶

台灣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金針菇,特別是到了冬天,更是火鍋不可或缺的食材,但很少人知道,台灣的金針菇不只「平易近人」,更是全世界最大產地。在加入WTO後,台灣的金針菇如何獨樹一格,稱霸全球,到底有什麼秘訣,台灣菇業發展,又曾經寫下什麼記錄,讓我們從菇業發展史一探究竟…

從機械中規則標準化真空包裝的金針菇,這是我們市面上常見的式樣,它的產地包裝雖然有所不同,但全世界整年可以吃到的金針菇,就是來自台灣霧峰。全台灣每年兩萬公噸的產量中,霧峰鄉就占了一半。

霧峰農會第五產銷班的班長戴鴻儒,栽培方式則以運用科學化溫度控制栽種,10度以下的溫度,陰暗潮濕的環境,再加上載入工業用的無臂機械人運送栽種,減少細菌感染的現代化方式,成為亞洲最大的金針菇生產工廠。

「金針菇的栽種最早溯及洋菇,民國四十年代,因為名稱和松茸搞錯,創造了物以稀為貴的市場,隨著行銷拓展,罐頭生產外銷全球,民國六十八年光是洋菇產量就為台灣賺進一億美元的外匯」,前農試所菇類研究員宋細福說。

在農委會大力推動下,宋細福參與了洋菇發展研究,並在洋菇市場沒落後,再投入金針菇的栽培試驗,目前全世界流行的太空包種植方式,就是他所設計的,因此有了「金針菇之父」的稱號。

台灣金針菇的栽種在溫室環境,以及太空包栽培的技術下,打破季節和時空限制,爲台灣農業創下輝煌的歷史,但如何複製金針菇的成功經驗?以及克服影響農業的發展關卡,農業發展方向和政策都將是決定的關鍵。

|側記

食材安全性一直是選擇飲食時必須考量的重點,當我第一次看見金針菇時,一直以為雪白的顏色是經過特殊處理,不過實際造訪現代化企業化養菇場之後,才發現這是金針菇原來的模樣。製作過程中,我們訪問發明太空包有「金針菇之父」之稱的宋細福教授,也和世界最大的金針菇環控栽培負責人戴鴻儒,在他們的努力中,看見台灣農業的發展歷史和曙光,也發現屬於台灣農民們堅持創新的韌性。

集數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