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峰

阿里山的檜木靈

摘要
那是阿里山的紅檜被砍伐最激烈的年代, 留存在森林深處的樹靈塔還隱約留下這場森林屠殺後的痕跡, 三十萬棵的千年紅檜從1912年開始,已經被砍伐了八成以上,今天的阿里山森林遊樂區, 只留下當初被視為”劣材”的神木供人讚嘆….

傳說自1910年以來,每年秋天,就在霜雪將至、伐木工作即將告一段落的多霧時節,都會有一位伐木工人,消失在阿里山森林的最深處。1932年,17名伐木工人在原始叢林中像樹木般地死去,3年後,這座青銅鑄成的樹靈塔開始在這裡鎮守著這片樹林。

檜木讓當初參加砍伐的人們感到震懾,因為與檜木相比,人類在地球上存在的時間,還只能算是新移民。6500萬年前恐龍大滅絕的時代,少數檜木卻在此時存活下來。後來經過幾次冰河時期,祂們終於在150萬年前來到台灣,選擇了有霧的山區定居下來。

台灣將近100年的現代林業開拓史,最早是1899年確定了阿里山森林,1912年正式砍伐,開始兩輛柴車開到嘉義的北門站。早期每木調查30萬棵,日治時代砍掉將近55%,剩下45%在光復後10年之間砍掉,80%至90%的檜木林已經完全淪亡。

1983年以後,阿里山陸續開闢了眠月線與祝山線觀光鐵路,從此阿里山的觀光遊樂價值得到更有力的肯定。日出、石猴、花季與小火車,都是台灣人民認識阿里山的方式,但是這一片土地卻同時在觀光業的盛行下走失了。

一列列滿載乘客的觀光列車,過去運送的卻是一車車無力回天的珍貴檜木,阿里山鐵道的誕生, 同時也代表了山上檜木的死亡。在觀光客可以乘著火車上山來驚嘆阿里山的美景之前,真正驚心壯闊的檜木林早已經被砍伐得奄奄一息。現在留給遊客的,不是殘存的半截樹頭,就是條件不夠好、不能賣錢的老弱殘兵。

生態研究中心陳玉峰感慨,阿里山森林老得比他還快,大部分台灣人完全不了解台灣的山林、森界、土地的根性、心靈以及靈魂的死後,前世今生的依歸在哪裡,我們應該知道,台灣文化的本質是從山林文化開始,土地與資源轉變成為人類的生活內涵,同時也會轉變成為民族生活習慣的一種文化特徵,然而台灣這部分的文化特徵卻隨著自然資源的開拓史當中消逝了。

學科
山林
縣市
  • 嘉義縣
關鍵字
林業, 伐木, 阿里山, 檜木, 觀光化, 小火車, 霧林帶, 陳玉峰, 樹靈塔

那是阿里山的紅檜被砍伐最激烈的年代, 留存在森林深處的樹靈塔還隱約留下這場森林屠殺後的痕跡, 三十萬棵的千年紅檜從1912年開始,已經被砍伐了八成以上,今天的阿里山森林遊樂區, 只留下當初被視為”劣材”的神木供人讚嘆….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記者 黃康妮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棲蘭森林運動

棲蘭森林運動

摘要
1998年保育人士舉發退輔會森林保育處,於棲蘭山以枯立倒木整理之名行砍伐之實,於是一場"搶救棲蘭檜木"的森林運動在全國燃起。 同年環保團體發起"棲蘭檜木國家公園"催生連署,為森林而走千人遊行、為森林祈福守夜等活動,透過民間的力量全力搶救台灣殘存的天然檜木林,而經過三年的努力,棲蘭檜木的前景為何?

位於宜蘭、桃園、新竹交界的棲蘭山,擁有百年伐木後倖存的檜木林,它是世界級的國寶林,超過上萬公頃,更是國土保安最重要的林帶。前總統蔣經國時代,為了照顧榮民,將這塊林地從林務局手中硬生生割給退輔會,四十年來以皆伐作業砍了六千公頃,十年前再翻過雪山山脈石門水庫上游,進行枯立倒木整理作業,砍了八百公頃,林下濶葉林全部清除。

1991年,由於林業試驗所六龜分所將五百年的櫸木砍倒,甚至挖空樹頭,促使農委會於1992年宣布實施全面禁伐天然林命令,不過退輔會森林保育處卻以枯立木整理之名行砍伐之實,保育人士遞交陳情書予農委會,並於1998年開始發起棲蘭檜木搶救運動,獲得全國保育團體支持,短短二個月新聞報導更超過二百則,在保育與媒體的關注下,農委會宣佈暫停枯立木整理。

台灣生態研究中心教授陳玉峰一直找尋著原始巨木林,如同第一次發現阿里山大檜林的日本人石田長平所感受到的震撼。在森林中,他體悟著美國詩人懷特曼所說的說,培養人最好的秘密,讓他在自然界裡,與綠地一起吃、一起睡、一起長大;因為人類最好的一種道德──柔軟的心,所有人類稱作美德的東西,絶大部分是在人類成長時期所烙印出來的。

人類有感,樹木同樣有情。已故生態學家柳榗,發現母樹死掉的原因──寂寞而死,檜木林在台灣的地土潰決之後,它集體補天補地,相扶持、手牽手、心連心,才能發展出二、三千年的巨木林,砍掉其它的,獨留的必須承擔更多自然界的環境壓力。然而,樹不會訴苦,只有人們能夠停止自己造成的錯誤。

高雄市教師會教師李根政呼籲,共同為二十一世紀的山林祈福,要求新政府擺脫歷年來的山林潰爛、國土災難,嚴正訴請朝野正視以下訴求:落實台灣政府與原住民族群新夥伴關係,設置一座與原住民族共存、共榮、共享的馬告檜木國家公園,確保原住民族權益與世紀級冰河孓遺--檜木木。

學科
山林
縣市
  • 宜蘭縣
  • 桃園市
  • 新竹縣
關鍵字
棲蘭山, 倒木, 枯立木, 林業, 陳玉峰, 李根政, 伐木, 禁伐, 林試所

1998年保育人士舉發退輔會森林保育處,於棲蘭山以枯立倒木整理之名行砍伐之實,於是一場"搶救棲蘭檜木"的森林運動在全國燃起。同年環保團體發起"棲蘭檜木國家公園"催生連署,為森林而走千人遊行、為森林祈福守夜等活動,透過民間的力量全力搶救台灣殘存的天然檜木林,而經過三年的努力,棲蘭檜木的前景為何?

影片網址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當水離家愈來愈遠

摘要
山上野溪的水愈來愈少,水源地愈來愈遠,水管就愈拉愈長。 布農族校長回憶十幾年前走過吊橋時所聽見潺潺的水流聲,如今卻發現橋下的水聲變小了,只聽見自己的腳步,他開始憂心,是不是再過十年就完全聽不到水聲。

台灣的年平均降雨量超過二千多公釐,山區更多了,例如阿里山將近四千公釐,陽明山更是高達4500公釐以上,比之鄰近的日本,其年降雨量約是1200公釐至2500公釐之間,台灣地區在世界上來說是個多雨的國家,然而下雨卻不代表有水喝。

南投縣久美國小校長馬彼得回憶,十幾年前經常走過吊橋時,所聽到的聲音是溪水的聲音,聽不見自己的腳步聲,與現在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最清楚的是腳步聲,十幾年了,山上野溪的水愈來愈少,水源地愈來愈遠,水管愈拉愈長,過去,部落的水源離家二分鐘,現在離家二小時。而農業灌溉也正在影響水的品質,會不會有完全都聽不到水聲、找不到水喝的一天?

而山下的台中縣石岡鄉,與久美部落共同依賴著台灣的命脈──大甲溪,也面臨著用水不足的窘境,由於山坡地持續開發,長年種植著淺根性作物,致使水土流失至河裡,因此石岡水壩的淤積愈見嚴重。2000年,大台中地區連續由於幾次豪雨導致用水混濁,石岡水壩處理不及,造成大停水,以致於反而是遇大雨才停水的迥異現象。

台灣生態研究中心教授陳玉峰認為,台灣超限利用非常嚴重,喪失了天然的復育能力,政府應該立即重新規劃土地,將陡峭、不利經濟生產的土地回收,而規劃不該是依照人的意志與慾望,而是順應自然,取之有度。

熱門事件
學科
水文
縣市
  • 南投縣
關鍵字
部落, 原住民, 大甲溪, 灌溉系統, 陳玉峰, 超限利用, 極端降雨, 淺根作物, 水壩

山上野溪的水愈來愈少,水源地愈來愈遠,水管就愈拉愈長。
布農族校長回憶十幾年前走過吊橋時所聽見潺潺的水流聲,如今卻發現橋下的水聲變小了,只聽見自己的腳步,他開始憂心,是不是再過十年就完全聽不到水聲。

影片網址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屋頂不見了

屋頂不見了

摘要
近幾年來,每到豪雨、颱風、地震,總是造成嚴重的崩塌、土石流等災害;水庫的淤積與污染更是被熱門檢討的話題。這些災害的元兇,有一部分是來自於山地的濫墾,高山農業的開發造成水土保持不良,甚至污染集水區的水源。探尋一切問題的源頭,就是在於中橫公路的開通,梨山點樹成金的奇蹟,讓更多人上山務農,賺取現金...

1998年,全國國土及水資源會議中,與會學者倡議建立「中央山脈綠色廊道」構想,1999年,前總統李登輝也在國民大會的國情報告中宣示,必須連接中央山脈地區的高山林地自然保留區與國家公園善加保育,因為這片連綿三百公里的綠色廊道,是台灣的綠色心臟,孕育萬物滋養眾生的源頭,而在水土保持專家林淵霖的眼中,它是保護島民生命源頭的綠色屋脊。最高的地方稱之為屋頂,一個國家最高的地方也是屋頂,林淵霖認為,台灣的屋頂應該以植生來保護,是最便宜可靠的。

台灣全島有608條大小河流,從中央山脈的兩側源源流向海洋。但是,這片河流的誕生地正在快速的消失中。光復初期,台灣森林覆蓋率約佔全島面積的64%,而現在只剩下52%。原來的針葉樹與闊葉樹,變成了果樹、茶樹與蔬菜的天下。這樣的轉變,就從梨山開始。

溫帶地區的蔬果大量移民到亞熱帶的台灣山區,從海拔1500至2500公尺的山區,台灣的農民用高度克服了緯度,讓身處亞熱帶的台灣人,也能吃到「土產」的溫帶蔬果。

直至1999年為止,全台灣有3萬2千公頃的超限利用地,其中南投縣有百分之21%,嘉義縣有35%,台中縣有31%是超限利用地。人類在這些陡峭脆弱的山坡地上,與颱風進行著年復一年的賭注。

靜宜大學教授陳玉峰提出,幾萬年來天然林的土壤裡經營出來的微量元素,就是土地的血,隨著開墾與地力的流失,所得到的利益,也只是極短暫的一段時間,但是接下來呢?

學科
山林, 農業
縣市
  • 南投縣
關鍵字
水土保持, 保留區, 超限利用, 陳玉峰, 次生林, 高山農業, 天然林

近幾年來,每到豪雨、颱風、地震,總是造成嚴重的崩塌、土石流等災害;水庫的淤積與污染更是被熱門檢討的話題。這些災害的元兇,有一部分是來自於山地的濫墾,高山農業的開發造成水土保持不良,甚至污染集水區的水源。探尋一切問題的源頭,就是在於中橫公路的開通,梨山點樹成金的奇蹟,讓更多人上山務農,賺取現金...

影片網址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大樹的流金歲月

摘要
森林曾經被視為台灣綠色的金礦,就像其他礦產豐富地區一樣,丹大林區的綠色礦脈造就水里鄉若干市鎮的繁榮,並且,如同其他這類市鎮,他們也都走向衰老與平淡。只是,綠色礦產畢竟不同於其他礦產,他是有生命的,可以一直不斷再生;如果利用得當,森林資源應該是源源不斷、永不枯竭。是怎麼樣的開發歷程,怎麼樣的林業政策,讓水里鄉一度在歷史中出現風華絕代的艷容,又和其他礦區市鎮一樣淪落到蕭條的晚年,現在又該如何尋找新的春天?

1954年木材工人孫海設立振昌木業公司後,1958年標得丹大事業區林班地設廠,提供居民工作機會,彼此依存了三、四十年。整個車埕大約有六、七成的人是公司的員工,因此從前也被稱做振昌村。

振昌是台灣光復後規模最大的木材企業,其闢建的丹大林道全長81里,是當時全台最長的運材道路,也是台灣第一條私人產業道路。創辦人孫海直接向日本外銷檜木,為台灣賺取大筆外匯。因為木業興盛,水里街上旅社、酒家、茶室林立,有小台北不夜城之稱。

1970年代,台灣社會逐漸意識到此經濟模式已經對山林造成傷害。1987年,人間雜誌記者賴春標在丹大林道發現嚴重的盜伐事件,由此保育人士發起台灣第一次的森林運動。在社會強大的壓力下,林務局終於由營利事業單位改制為公務預算單位,政府並通過全面禁伐天然林。林業的黃金時代過去了,但是對於保育林班地的作法爭議仍持續著。

學科
山林
縣市
  • 南投縣
  • 水里鄉
關鍵字
車埕, 振昌木業, 丹大, 伐木, 木材企業, 賴春標, 盜伐, 林相改良, 陳玉峰, 森林運動, 孫國雄, 林業

森林曾經被視為台灣綠色的金礦,就像其他礦產豐富地區一樣,丹大林區的綠色礦脈造就水里鄉若干市鎮的繁榮,並且,如同其他這類市鎮,他們也都走向衰老與平淡。只是,綠色礦產畢竟不同於其他礦產,他是有生命的,可以一直不斷再生;如果利用得當,森林資源應該是源源不斷、永不枯竭。是怎麼樣的開發歷程,怎麼樣的林業政策,讓水里鄉一度在歷史中出現風華絕代的艷容,又和其他礦區市鎮一樣淪落到蕭條的晚年,現在又該如何尋找新的春天?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林玲遠
攝影 陳添寶 朱孝權,剪輯 鐘文源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頁面

Subscribe to RSS - 陳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