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木保護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彰化縣溪州鄉一片將近六公頃的台糖土地,滿滿綠意,錯落生長了81棵樹木,有樟樹、蒲葵、大葉合歡等17種。這塊地與周遭土地,曾經是製糖工場所在地,最早在1909年由板橋林家設立,二戰期間遭受轟炸,戰後隸屬台糖,並在1945年復工。1955至1970年間,台糖總公司部分部門曾遷到這裡辦公。不過隨著歷史發展,建築物已經拆光,曾經見識溪州糖廠繁榮時期的,只剩下這塊地跟這群老樹。

少有人為干擾 樹木成長接近完滿型

我愛溪州」團隊2021年進行老樹調查,看到台糖土地上這一大群樹木,因為少有人為干擾,長出了樹木該有的樣子。老樹調查員表示這些樹木位在空曠地,沒有競爭物,恣意生長,接近完滿型。對比生長在民宅跟道路旁的樹,通常不會長得非常好,長在道路旁,底下通常會被鋪柏油,限制生長,限制根的呼吸;種在民宅旁的樹,通常跟其他的樹混種在一起,會有競爭。

老樹群裡有不少樟樹。老樹調查員也說,樟樹早期曾被列定為「闊葉五木」,就是闊葉樹裡比較珍貴,比較有價值的五種樹種。所以在鄉下、平地,都可以看到樟樹。而在風水學上,樟樹有趨吉避凶的功能,實用上樟樹一些驅逐蚊蟲的功能。

園藝景觀業者蕭先生說,台灣幾乎每年都有颱風,這群老樹樹齡許多超過60年,幾十年來沒有受到特別保護,卻長得相當好,可見這裡對樹木來說,是很不錯的生長空間。

近期部分樹木遭到人為破壞

不過近期有好幾株樹木,枝葉遭到人為破壞,通通被剪光,堆置一旁。蕭先生看著遭到裁剪的菲律賓榕樹,不捨地指出,樹木彷彿在流淚。

他表示,菲律賓榕樹是誘鳥植物,生長很快,也是含水量高的樹種。如果環境裡看到菲律賓榕,就可以欣賞到很多鳥類。「我愛溪州」團隊也表示,另一棵被整枝的羅望子樹,根據在地老阿媽的說法,已經佇立將近百年。現在被裁枝,再來的命運會是什麼,讓人擔心。

開發將至 環保與經濟間能否找到平衡

關於土地與樹群的未來,根據台糖中彰區處說明,為了活絡地方經濟,已經在今年九月公開招標。得標廠商使用,會向主管機關,也就是彰化縣政府申請,根據了解可能做為新車中心。

台糖中彰區處也指出,原溪州糖廠廠區及宿舍區面積約25公頃,經過重劃,2000年台糖分回約18公頃住宅區土地。包括這塊地在內的住宅用地,在地民眾很希望有更好的運用,也希望台糖加緊開發。中彰區處說明,根據《彰化縣樹木保育自治條例》,這些樹木不符合珍貴樹木的指標。不過台糖持續與地上權人交換意見,並建議廠商思考將樹木原地保留。如果無法原地保留,也會建議將樹木移植。台糖認為以台灣的科技,樹木移植成功率都滿高的,而《彰化縣樹木保育自治條例》,也沒有說樹木不能移植,希望能在環保與經濟間找到平衡。

環團希望樹木原地保留 全民共享綠地

園藝景觀業者蕭先生指出,樹木移植需要細心規劃。整枝,斷根,都要選對季節,斷根之後的支架保護也是重點,以大樹來說,如果分段斷根,對老樹來講受害會更小。另外移植工程、吊車、送到新的基地之後,土壤、排水、照顧都要拿捏,如果不注意,可能一個缺失就導致移植失敗。護樹團體希望,台糖能對這片土地與老樹,有不同的想像與規劃,也發起連署,呼籲即刻停工、樹木原地保留以及大樹綠地全民共享。

延伸閱讀》大樹難保|樹木在城市的困境
【首起社福BOT】圍牆內的開發案|廣慈博愛院區更新無法留下老樹?

幾十年來,陪伴著老老少少、房舍興起又頹倒消失、經歷過四季變化、颳風下雨、豔陽乾旱,從小樹長成大樹的老樹們,面對未來命運,依然保持沉默,但也持續不間斷的在溪州土地向下深根,向上發展枝葉延伸,展現不輕言放棄的生命力。

熱門事件
學科
植物, 開發, 生活
縣市
  • 彰化縣
  • 溪州鄉
關鍵字
溪州糖廠, 樹木移植, 護樹運動, 愛樹聯盟, 我愛溪州, 砍樹, 歷史現場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葉明蘭
攝影/剪輯 葉鎮中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一級木失竊記~塔曼溪直擊

摘要
林務局將台灣原生的肖楠、紅檜、扁柏、台灣杉、香杉,稱為台灣針葉樹五木,肖楠是其中的一級材。

「木頭砍了,什麼都沒有了,土石流就開始發生,整個水源都沒有了, 整個後代子孫的生存能力都沒有了。」保七總隊第五大隊新竹分隊小隊長甘志明這樣說。大樹原本守護著山坡水土,被切塊帶離森林後,環境代價難以估計。

整裝,背起行囊,新竹林管處的巡山員與森林警察一起出發。目的地是2018年3月28日,與山老鼠正面相遇的塔曼溪。

當時巡山員何啟文發現,嫌犯騎著機車從溪畔而來,他與森林警察在路口埋伏,看到嫌犯的機車踏板上,放了幾塊肖楠。當森警把嫌犯暫時安置在旁,不久來了一部小牛搬運車,森警盤查時嫌犯突然往山谷跳下去,他們連忙跳下追捕,嫌犯頭破血流,巡山員與森警也掛彩。

一個多月後,原班人馬再次走入塔曼溪。背著重裝,踩著高高低低的石頭,深怕滑倒,神經緊繃,沿著溪谷行進,比走山路還累。遇到瀑布必須從兩側高繞,負重爬陡坡。林管處巡山員何啟文表示,這裡沒有登山路線,只有獵人跟盜伐的人才會來,這裡盜伐行為嚴重,是因為有許多肖楠。

走入溪谷不到一小時,一塊大石頭旁,發現三個盜伐者的背架,以一公斤兩千元的價格估算,這批木材價值二十多萬,山老鼠可能看見巡視人員而匆忙棄置,表示他們就在不遠處。隨行的森警分散搜尋,沒看到人,現場只找到鏈鋸。

繼續前行,在另一處溪畔發現舊案新切的被害點。這是何啟文在2016年剛到新竹林管處時發現的盜伐案,當年釘上的查緝牌,有了時間的痕跡。古老肖楠在若干年前被伐倒,只剩樹頭。樹根材被山老鼠取去販賣。何啟文說「這是無本生意,一本萬利。」

肖楠是台灣特有種,分布在海拔一千公尺左右的山區,大多生長在溪畔陡峭山坡上,材質堅硬,紋理細密,香氣溫厚,在台灣林木中,市價最高,常被做成佛珠,或磨粉做成檀香。

沿著溪畔稜線上切,陡峭山壁完全沒有路,泥土濕滑,只能攀著樹,小心翼翼前進。不久發現新的被害點。現場也留有盜伐者的鏈鋸。巡山員與森警分工合作,回報座標、拍照記錄、測量尺寸、噴上紅漆。

一位巡山員要負責的區域有1500公頃,面對發生在深山郊野的不法情事,難免鞭長莫及,在大溪工作站四稜分站轄區中,塔曼溪是肖楠盜伐的重災區。山老鼠大部分取樹頭材,也有拿樹瘤與樹幹。順著溪旁一片山坡踏查,每處被害點,樹根都被挖出來,再大肆裁切。

另一處巨大的肖楠樹根,有二十多道切面,連底部原本是樹根的地方,都被挖成中空。新鮮木屑顯示犯案時間應該在一個月內。還有殘材,盜伐者就會一來再來,森林中也發現他們的過夜據點。

守護珍貴林木的巡山員,全台灣只有一千多人,巡視通常是兩到三人一組。如果線索足夠,會邀請森警一同入山,然而全台灣的森警只有一百多人。保七總隊第五大隊新竹分隊小隊長甘志明表示,查緝盜伐案需要刑事偵辦能力,但目前森警屬於一般行政警察,體制上是有問題的。

上游盜伐、下游收贓,偷竊貴重木的事件持續發生,調查卻困難重重。一趟巡查發現十個肖楠被害點,經驗豐富的森警與巡山員明白,在不為人知的角落,還有更嚴重的。市場需求殷切,山村經濟低迷,當部落居民與失聯移工難以謀生, 就會不斷有人鋌而走險。

守護森林的重任,把手無寸鐵的巡山員排在第一線,追蹤一個個盜伐點,這些在山裡工作的人明白,現行制度下,巡查沒有終點。

 

熱門事件
學科
山林
縣市
  • 新竹市
關鍵字
樹根材, 樹瘤, 盜伐, 盜採, 山老鼠, 巡山員, 森林警察, 扁柏, 紅檜, 肖楠, 台灣杉, 香杉

林務局將台灣原生的肖楠、紅檜、扁柏、台灣杉、香杉,稱為台灣針葉樹五木,肖楠是其中的一級材。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 賴冠丞,剪輯 陳忠峰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許一個好公園

許一個好公園

摘要
在城市中,想喘口氣,動動身體,人們很需要公園。公園的樣貌誰來決定?怎麼樣才算得上一座好公園?

公園,是都市人最容易接觸樹木的地方,但大部分的公園,都是以綠美化為導向,以人的需求與舒適度來打造。在台中科博館,有個獨特的園區,兼顧了人與生態,彷彿把整座森林搬過來。在這裡,民眾能看到原本生長在台灣低海拔的樹,以及樹下的灌叢、各式各樣的雜草,森林與公園,完美結合。

為了催生這座森林,科博館的嚴新富博士努力了二十多年,從各地原始森林帶回植株,與廠商切磋合適的栽植方式,現在樹已成林,形成動態平衡,反而節省下不少維護管理成本。靜宜大學副教授楊國禎表示,希望都市裡,能多建立這樣的生態廊道與跳島,讓大自然進到城市。

公園不只是人與自然的窗口,也是都市開發後失去棲地的生物,珍貴的落腳處。

在台北市天母地區有座公園,保有樟樹為主的迷你森林,雖然沒有專家細心營造植物組成,卻衍生了一個豐富綿密的生態網,但這座公園,正面臨命運轉捩點。

遛狗、散步、運動,居民使用頻率很高,腹地不大的天和公園,有著三百多棵樹,台灣藍鵲築巢,白腹秧雞漫步、蟲鳴鳥叫,加上孩童的歡笑,混奏著一首輕快的樂曲。公園盡頭,還有這首樂曲最動人的高潮,潺潺水聲,來自一口每天湧出十五噸潔淨水的湧泉-番井沸泉。

這口被選為「芝蘭八景」之一的湧泉水井,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灌溉這一帶從前滿布的水田,也孕育生命,居民在這裡紀錄到十多種蜻蜓,是都市裡非常少見的生態資源。

但二十多年過去,設施難免老舊,因應台北市申辦2016世界設計之都活動,公燈處篩選了五十六個二十年以上的老舊公園,最後天和公園、天和一號公園、東和公園等入選,將以1.3億元經費進行更新,工期預計一年,其中最特別的就是天和公園,台北市政府公園路燈管理處處長張郁慧表示,它是都會公園,卻有自然公園的條件,還有珍貴的湧泉,才會雀屏中選。

市府從2012年開始規劃更新,但是大部分居民卻直到2015年11月才知道,在初步規劃中,將移除六十棵樹,移植四十多棵,共有一百多棵樹將受到影響。

居民得知時,行政流程已經接近尾聲,他們緊急成立聯盟,從網路發起連署,也拿著連署書,到公園與居民對話,希望更多人知道這件事情。

回應民眾的關心,公燈處願意採取開放的態度,邀請居民參與,讓設計過程更透明。這筆上億元的更新經費,能否讓公園更好,接下來的每一步都很重要。台北市政府公園路燈管理處處長張郁慧表示,已經啟動了公民參與討論,沒有凝聚共識之前,不會貿然動工。

以往,公園的設計都是政府規劃發包,民眾只能被動接受結果,天和公園因為居民自發性的關心,走上一條公民參與設計的新路。公園給人力量,卻也需要人們的力量。一座好公園,使用者不只人們,需要多些疼惜、多些尊重。公園的面貌除了專業者的設計想像,民眾的把關同樣重要。

熱門事件
學科
開發, 生活
縣市
  • 台北市
  • 士林區
關鍵字
天和公園, 湧泉, 公民參與, 公園更新, 移植

在城市中,想喘口氣,動動身體,人們很需要公園。公園的樣貌誰來決定?怎麼樣才算得上一座好公園?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剪輯 張光宗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圖書館戰爭

圖書館戰爭

摘要
早上七點半,高雄市中央公園陽光燦爛,鳥兒覓食、民眾運動。濃濃綠意,讓市民慢下心情,看樹、看鳥、看松鼠,連保育類猛禽-鳳頭蒼鷹,也來築巢。陳太太和先生總要搭乘捷運來這,享受大樹陪伴。美好環境吸引不少人和生物前來,就連圖書館也想進駐…

今年三月份,一道長長的白色鐵皮圍籬出現在高雄中央公園。原來市府依據「都市計畫公共設施用地多目標使用辦法」,要讓民間企業李科永文教基金會利用現有的玩具圖書館舊址,蓋圖書館。

李科永文教基金會捐贈八千多萬要蓋的圖書館,總樓地板面積750坪,市府認為開發基地只佔中央公園總面積的千分之八,不至於影響周遭環境,未來還能營造一個隱身森林中,與自然共生的圖書館。

不過在市府的美好想像前,得先移走47棵樹,大多數民眾對於樹木要移植還是充滿疑慮,為了留下翁鬱樹林,有居民組織『中央公園護樹護地聯盟』,到處陳情抗議。高雄市野鳥學會則是替鳳頭蒼鷹請命,畢竟想要在都會區看到保育類猛禽築巢,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有居民認為,目前中央公園已經有座高雄文學館,不到十分鐘步行距離,新蓋的市立總圖也在施工,是否有再開闢圖書館的必要性?高雄市府表示,文學館是專門圖書館,與公眾使用的社區圖書館不同。而一社區一圖書館是政策,李科永紀念圖書館的開闢,能彌補前金區社區圖書館的不足。

對於市府說法,反對公園設置圖書館的民眾,不斷提出有其他替代地點的選擇,希望市府另覓他處蓋圖書館,雙方僵持不下。

從高處往下看,密集的高樓大廈就像一片樓海,讓人喘不過氣。高雄市中央公園的大片綠意,顯得格外珍貴,事實上,這片綠也真是得來不易。十幾年前,中央公園可不是現今的模樣,當時有70%以上都是水泥鋪面,有籃球場、游泳池、溜冰場等設施。為了去除這些水泥設施,民間團體和當時的市府攜手打造森林公園,許多樹木都是高雄捷運施工移植過來,歷經復育過程的魯台營,體會到種大樹比種小樹還辛苦,他表示經過斷根的樹木,需要的恢復時間比較長。

面對眾多反對聲浪,高雄市府修改設計,樹木移植的數量從47棵減至22棵,基地面積從500坪縮減到298坪,總樓地板面積維持在750坪,並舉辦多場說明會。在雙方協商下,市府同意暫停施工,事情看似平靜,卻不然。

今年7月31日深夜,高雄發生氣爆意外,整個都市陷入不安情緒。此時有護樹志工發現,8月5日凌晨,市府派工人到中央公園修剪枝幹,進行樹木斷根,大雨滂沱,樹木被斷去枝條,滿地殘枝在雨中像是哭泣。
8月19日民間所舉辦的公聽會上,對於市府8月5日的動工,民眾個個情緒激動,要求市府給說明。

高雄市民來說,中央公園是他們的驕傲,也是許多市民舒展身心的地方。捷運開通後,更成了吸引遊客的景點。

氣爆的慘痛經驗,更加深高雄市想擺脫工業城市的念頭。擁有文化與綠化是高雄市民期盼已久的夢,要怎麼讓夢想不要有缺憾,就看市政府如何運用智慧,化干戈為玉帛。 

熱門事件
學科
開發
縣市
  • 高雄市
關鍵字
圖書館, 李科永, 保育類, 猛禽, 中央公園, 公園自治條例, 移植

早上七點半,高雄市中央公園陽光燦爛,鳥兒覓食、民眾運動。濃濃綠意,讓市民慢下心情,看樹、看鳥、看松鼠,連保育類猛禽-鳳頭蒼鷹,也來築巢。陳太太和先生總要搭乘捷運來到這,享受大樹陪伴。美好環境吸引不少人和生物前來,就連圖書館也想進駐…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林燕如
攝影/剪輯 陳忠峰

當路遇見樹

當路遇見樹

摘要
深夜裡,台北市光復南路和忠孝東路口,並不寧靜。一場移植路樹工程,工人與愛樹人士爆發衝突。工人架起圍籬,阻擋民眾靠近,要用重機具把樹木搬移;有人爬上樹,登上怪手,推倒圍籬,企圖用肉身護樹…

天明來到,光復南路上依舊人行匆忙,許多人不知道昨晚發生了什麼事,是否有人留意到?腳下一方方的水泥,原本都是一棵樹的小天地。

民國70年代開闢的光復南路、忠孝東路,兩側的行道樹,隨著季節變換色彩,這是台北市民難忘的回憶,也是知名民歌木棉道所描述的景色。

民國95年,大巨蛋在松山菸廠落腳,由遠雄得標,打造體育園區。遠雄體育園區BOT案一開始就引發各界關注,民間團體擔心對文化資產、生態環境產生衝擊;當地居民則煩惱交通、噪音所帶來的影響。

歷經多次都審、環評等會議,民國100年遠雄體育園區有條件通過環評,這顆可容納四萬人的巨蛋加上商業設施,勢必對周遭交通帶來衝擊。於是北市府規劃調整路型,把忠孝東路從四線道拓寬到五線道,光復南路上的分隔島變成進入園區的地下引道;同時,為了維持雙向的三線道,現有的人行道將改成車道,遠雄基地內再增設兩條臨停車道和人行步道,紓解人潮和車潮。

這樣一來,估算忠孝東路的33棵楓香、光復南路的36棵印度紫檀和分隔島上的18棵木棉,共計要移植87棵樹。當地新仁里里長李財久得知後,發動連署向市長陳情,反對道路拓寬,要求原地保留行道樹。

里長在民國100年送出陳情函,兩年多來遲遲沒有下文,但遠雄巨蛋早已著手動工興建,要趕在2017年世大運開幕使用,基地外也加緊動作。居民劉先生說,今年4月18號才剛貼出移樹公告,21號就開始施工,23號出動大量機具車輛,一夕之間帶走了20-30棵樹。在移植過程中,一棵木棉被扯斷,撕裂的傷痕,讓很多人都感到不捨。

不忍樹木遭此對待,愛樹人士在樹下搭起帳篷,發起連署行動,準備長期抗爭。

25號深夜,工程人員再度施工,雙方爆發衝突。為了防止其他樹木被帶走。愛樹民眾紛紛爬上樹,還有人用肉身阻擋怪手和吊車施作,施工人員架起圍籬,阻止民眾靠近,民眾情緒激動,推倒圍籬,雙方僵持不下,最後在議員協調下,暫停施工。

4月27號,為了解決紛爭,雙方展開協調會,居民質疑依照行道樹移植作業程序,行道樹移植必須在三個月前作斷根處理,遠雄承包商未依程序施作,會讓樹木存活率降低,市府則回應,此案有送公園路燈管理處專案處理,審核通過,不需事先斷根,遠雄也承諾,樹木保活率會在八成以上。

車流頻繁的忠孝東路和光復南路,是台北市中心的重要幹道,它的一舉一動,連帶影響基隆路和市民大道,面對交通問題,多年在松菸護樹的游藝表示,一開始巨蛋選址在此就是個錯誤,如今錯誤已成,更要善待樹木。他提出調整路型,留下老樹,也能維持車流量的想法。但北市府認為,原地留下路樹,把車道內縮在遠雄基地,以用路人的使用習慣來說,並不會特地彎進去使用,這樣等於是多送給遠雄巨蛋一個車道,不符公眾利益。

對於雙方的想法,交通學者張勝雄,認為可以先就民間意見作車流模擬,再來評估可行性,他也提出小幅就地移植的方案作為選擇。他認為會發生衝突,是以往在交通評估上,都只考慮到車輛運行的順暢,沒有把路樹保留納為選項之一,是工程思維上經常出現的盲點。

原本松山菸廠有將近一千棵的樹,遠雄體育園區設置,移植780棵樹,死了上百棵。其中最受矚目的八十歲老樟樹,移植後,因為排水不良而死去,是居民難忘的遺憾。

這批松菸外的87棵行道樹,未來都將移植到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實際到現場勘查,被移過來的樹,因為連日大雨造成根部淹水,樹冠為了方便運送,只剩下少許枝葉,對於移植後的狀況,樹木專家劉東啟認為並不樂觀,然而這些都不是業者所承諾的保活一年,就可以看得出來。

劉東啟也對移植過程手法粗糙,感到不可思議,對樹木的存活率無疑是雪上加霜,等於把樹當成沒有生命的木頭對待。

民國100年的時候,台北市長郝龍斌宣布要投入七千萬,打造35條林蔭大道,對照這次台北松菸外的移樹風波,顯得格外諷刺。然而,當路碰上了樹,樹木被搬來搬去的情況,層出不窮。劉東啟認為這是我們欠缺對待樹的文明。

深夜裡,再度回到光復南路上,歌手用溫柔的歌聲和志工一同守護老樹,從各地而來的志工、學生繫上黃絲帶,傳遞對樹的祝福。樹的重要,很多人都能朗朗上口。但改變思維、給樹空間,卻是很多人都忘記的事,只有真心的替樹著想,才能夠讓城市裡的樹木,不再受苦。

熱門事件
學科
植物, 開發, 城市
縣市
  • 台北市
  • 信義區
關鍵字
行道樹, 樹保條例, 遠雄, 巨蛋, 移植, 移樹, 老樹

深夜裡,台北市光復南路和忠孝東路口,並不寧靜。一場移植路樹工程,工人與愛樹人士爆發衝突。工人架起圍籬,阻擋民眾靠近,要用重機具把樹木搬移;有人爬上樹,登上怪手,推倒圍籬,企圖用肉身護樹…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採訪 林燕如 張岱屏,撰稿 林燕如
攝影 陳添寶 陳志昌 陳慶鍾 陳忠峰,剪輯 陳添寶

保住一片林

保住一片林

摘要
林口選手村興建,促成新北市最大規模的移樹行動,總共1124棵樹將被移植,當地居民為了留下這片樹林,持續搶救,然而在大台北同樣面臨開發威脅的,還有台北市華光社區的這片樹林…

熱情的非洲鼓樂,替活動炒熱氣氛,「搶救林口森林行動聯盟」舉辦音樂會,要讓當地居民知道,這裡即將進行大型開發案,這片樹林就要消失。

曾經蒼蒼鬱鬱的林口台地,政府打造新市鎮,計畫紓緩台北市的擁擠,但進駐人口一直未如預期,國宅的興建暫時停止。就這樣,部分的國宅土地閒置了四十年,紛紛都有了新面貌。

林口居民所熟悉的運動公園和棒球場,也是其中之一,是十多年前新北市政府向營建署借國宅用地來開闢的,如今成了當地居民休閒的最佳去處。有的國宅用地則是任憑大自然演替成林,成為附近居民,觀察自然生態的秘密基地。

2011年11月,台北市政府取得2017年世界大學運動會的主辦權,這場僅次於奧運等級的運動比賽,是國內體壇的一大盛事。選手村的興建,就選定在新北市林口區文化一路和仁愛路的國宅用地上,包含林口運動公園和棒球場在內。為了爭取留下自然生態和公園綠地,當地居民發動連署行動。

今年4月,世大運選手村的初步規劃出爐,考慮到林口居民的需求,林口運動公園將維持不變,棒球場則是搬到林口國中後面,超過10公頃的自然森林,將會被35棟15到20層樓高的大樓所取代,任務結束將做為國宅使用。

為了與民眾溝通,官方舉辦多場說明會,樹木和水土保持,一直是被討論的焦點。然而,就在民眾對開發還有疑慮時,今年九月初,有民眾發現怪手進駐,原本平坦的坡地,被挖出大坑洞。針對政府中央預算還沒下來,就開始動工,護樹團體召開記者會,譴責台北市政府違法動工,要求作環境影響評估。營建署國宅組回應,此案在民國74年就已經完成都市計畫的市地重劃,依法不需環評。

這個的開發案,是新北市最大規模的一次移樹,總計1124棵樹要被移植,其中210棵原基地內移植,其餘的914棵,則將移到學校預定地和作為行道樹的補植。讓護樹團體無法理解的是,既然已經是自然的次生林,為什麼不能隨著現況去做規劃,非得移植樹木。移植如果沒有成功存活,樹木的離開就變成是白白送死。林口居民為了留下這片樹林,持續奮鬥,在大台北同樣面臨開發威脅的,還有台北市的華光社區。

華光社區坐落在中正紀念堂的斜對角,占地大約五公頃,是日本時期的台北監獄,一直沿用到民國時期,後來成為許多城鄉新移民的落腳處,來台北打拼的勞動階層,在住家前種下樹、種下夢想。

走在華光社區的巷弄間,大大小小的樹木,錯落在社區各處,就像是小型的生態社區。2011年,政府計畫把華光社區打造成台北六本木,進駐購物中心、觀光旅館等商業觀光設施。為了讓華光社區的歷史建築和樹木都能保存下去,民間團體發動搶救行動。

現在,華光社區居民一一離開,樹木還在,社區卻是一片殘景。這些樹木該何去何從?哪些會被納入受保護的行列?依樹高、樹胸圍的量測方式,還是最常被認定的方式。 

但其實在樹保法第二條第五款,只要是珍稀或具有生態、生物、地理及人文歷史文化代表性的樹木,包括群體樹木、綠籬、藤蔓等,也能經由主管機關認定列管為受保護樹木。華光社區護樹志工隊,希望一百多棵樹木能全數留下,繼續述說台北的發展史,提出了群體樹木的申請。

今年9月4號,華光社區進行樹保審議前,護樹團體舉辦記者會,一一細數過去因為開發案而遷移的樹木數量,希望這次能創下先例。

最後華光樹保的審查結論,追加26棵樹木納入受保護資格,加上原本台北市政府在4月份認列的23棵,華光社區總共有49棵樹木,被列為受保護樹木,但還是從單棵樹木來作判斷。台北市文化局表示,樹群認定以原生成林現象為主,華光社區是住戶各自種植的,不符合樹群的定義。

從台北市華光社區到新北市的林口選手村,大家都想把樹林留下。想要在大台北地區擁有一片森林,真有那麼難?犧牲了原本就有的綠意,再去開闢公園或綠地,等待數十年,來營造新穎的綠意,還不如試著轉換思維,用樹群作為主體,去思考這塊地方該怎樣使用,否則當開發案再度來襲,想要保住一片林的搶救口號,還會再度出現。

熱門事件
學科
植物, 開發
縣市
  • 新北市
  • 林口區
  • 台北市
  • 中正區
關鍵字
世大運選手村, 新市鎮, 國宅, 樹木移植, 樹保條例, 華光社區, 群體樹木, 樹保審議

在大台北地區,想要擁有一片森林,是很奢侈的願望嗎?有一群人,努力地想要讓夢想成真...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林燕如
攝影 陳添寶 張光宗 簡正傑 鄭嘉明,剪輯 陳添寶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委屈了 行道樹

委屈了 行道樹

摘要
住在都市的樹,有些被安插在道路兩旁,日子有苦難言。住在一兩公尺寬的小方格裡,根部像是裹了小腳,無法伸展,枝條伸長了,就要被砍。大多數人把它們當做城市裝飾品,卻忘了它們,是活生生的古老生命…

張開大大的綠傘,行道樹不但帶來美麗,還為人們擋去艷陽、隔絕噪音、吐納新鮮空氣。它們離人們很近,卻常常被忽略,甚至喜歡了就種,不喜歡就換。

日治時期,因為濃密的綠蔭,還可以生產芒果,土芒果樹,是最流行的行道樹種。70年代,因為木棉樹的棉絮可以填充寢具,加上開花時的艷麗,點燃了另一波流行。為了配合城市發展,盡快變出綠蔭,黑板樹、小葉欖仁等生長快速的路樹,成為新寵兒。有著美麗花朵的台灣巒樹、苦楝、黃花風鈴木等等,也因為人們喜愛,悄悄的站上了道路舞台。然而日子一天天過去,人們與行道樹之間,漸漸的,相愛容易相處難…

一個晴朗的早晨,接獲民眾通報行道樹的枝葉擋住紅綠燈,管理單位一早就趕來修剪。但是讓附近居民苦惱的不止枝葉,還有根部,因為樹根生長,破壞了人行道。

大樹的根系大小與樹木體積有一定比例,約為五比一,越大的樹,根部需要的空間就會越多,萬一當初種下時,植穴太小,就容易產生浮根現象,高大的黑板樹,就常因此背上破壞人行道的黑鍋。

無辜的還有木棉樹,當初因為美麗而廣被種植,現在卻成為人們眼中的麻煩樹。台中市原本有數千棵木棉,因為難照顧而大量移除,改種其他行道樹,這條台灣大道上的六百多棵,是少數僅存的木棉,今年二月卻慘遭截肢,硬把木棉整成電線桿。第一時間站出來抗議的靜宜大學副教授楊國楨,他感慨的說:「木棉最漂亮的地方,就是枝條伸展出去,一層一層,開花的時候很漂亮。現在枝條不能長,花不能開,果實不能結,人真的滿可惡的!」


原本在低海拔稱王的樟樹,變成行道樹之後也落難。1932年的台北都市計畫裡,規劃為公園大道的仁愛路,種植了成排樟樹,如今這些老樟樹卻搖搖欲墜。另外,中山北路在日治時期,是一條通往神社的參拜道路,在當時就建設為林蔭大道,這裡的樟樹也不快樂。中興大學園藝系助理教授劉東啓說:「大樹的主幹原本應該直立線條流暢,但是這裡的樟樹,有許多主幹膨大,因為內部龜裂,樹為了補強自己的結構,就一直膨大。」

樹木不健康,容易斷裂倒伏,對來往的行人或車輛都構成危險,面對強風豪雨的能力也減弱,台北市行道樹去年因颱風倒下的,就有一千多棵,台中市還曾經被象神颱風弄倒了兩萬多棵。

樹木,原本是最好的力學家,現在綠巨人不但站不穩,還病懨懨。植穴設計不良是問題根源,除了空間太小,人們喜歡加高花台也是大問題。中興大學園藝系助理教授劉東啓說:「全世界最高的樹有120公尺,樹根深度只有2.5公尺,樹的根橫向發展比較多。樹根必須呼吸才能吸水,但是這些樹木根部的土壤,幾乎都缺氧,於是樹為了呼吸,都要在表面上長根,可是覆蓋這樣的土台上去,原來的呼吸根就死亡,它會從被覆蓋的樹幹,長出二次根,相對應的仰賴原本呼吸根吸水的枝條就會潰爛。」

錯誤的修剪,也給大樹帶來許多痛苦。切斷處錯誤,會讓大樹的傷口難以自行癒合,斷頭式的修剪,更會讓樹木從樹皮生出新的枝條,失去原來的力學結構。

當夜幕低垂,亮起的往往不只路燈,除了車輛的燈光,有些商家喜歡妝點門前行道樹,為它們穿上霓虹衣裳,卻不知這一切讓大樹迷惘。因為樹木是依照白天長短來感知春夏秋冬,不夜城的生活,會讓樹木不知道要休眠,不斷消耗能量。

還有,現在的行道樹大都住在深度兩公尺、長寬1.2公尺左右的小方筐,空間嚴重不足。

其實讓行道樹過得舒服並不難,首先要讓根部有足夠的生長空間,還要讓空氣順利進入根部土壤,同時加強排水,不要讓樹根泡在積水裡。只要根系健康,大樹本身就是療癒高手,自己可以修復傷口,調整力學結構,而且不用施肥,落葉就是最好的肥力來源。中興大學園藝系助理教授劉東啓提出,德國會在樹跟樹中間,用涵管連通土壤,根可以橫向生長,就可以解決當前的空間困境。

要給行道樹良好的立足之地,在規劃種植的時候,就要做好處理,然而目前行道樹的管理,從中央到地方都沒有統一的窗口,有時一段道路,路樹就分屬不同單位,各自為政。為求事權統一,台中市政府跨出了一步,針對路樹管理機制進行大調整。明年起,路樹修剪會統一發包,目前也正在與中興大學合作,研擬行道樹修剪監看作業要點,未來的路樹修剪,將會有專業人士監看。

目前台北市有八萬多棵行道樹,台中市有十二萬多棵,台南市有三十多萬棵,但是全台灣總共有多少行道樹,卻沒人知道。它們順著生理機制求生,花開花落,人們卻只要美麗,不好好照顧樹的基本生活。

靜宜大學人文生態學系副教授楊國楨感慨:「目前對行道樹的思考,都是在服務人類的需求,沒有考慮長遠跟環境結合。長遠的部分沒有考慮,一個都市就會沒有歷史,沒有記憶。」

行道樹滿腹委屈,卻還是默默照顧著人們。當務之急是讓它們過得好,否則種得再多,也只是委屈了,行道樹。

熱門事件
學科
植物, 城市
縣市
  • 台北市
  • 台中市
  • 台南市
關鍵字
行道樹, 移植, 樹木銀行, 劉東啟, 植穴, 修剪, 楊國楨

住在都市的樹,有些被安插在道路兩旁,日子有苦難言。住在一兩公尺寬的小方格裡,根部像是裹了小腳,無法伸展,枝條伸長了,就要被砍。大多數人把它們當做城市裝飾品,卻忘了它們,是活生生的古老生命….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剪輯 陳忠峰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與樹共棲

與樹共棲

摘要
行道樹,是都市之肺,台南市的綠意,更是時常為人稱道。但是近年,這裡的樹木,頻頻爆發不當修枝以及染病的問題。這些劫難,為何而生?我們該如何,與樹共棲?

台南一條靜巷裡,一株紅風鈴木,悄悄開花了。紅風鈴木,是台灣常見的行道樹種。一到冬天,就會落葉,只留花朵艷艷。桃紅色的花,不只為冬日增添一絲暖意,也為城市帶來異國風情。

隨處可見的綠意,是許多人喜歡在台南慢行的原因之一。台南社大研究員晁瑞光,就是在高中上學途中,發現台南的行道樹,隨著四季變化,各有千秋。從此晁瑞光愛上散步、也學會觀察樹木,進而發現,台灣對樹,越來越不友善。

台南市竹溪社區,緊鄰台南市立體育場,許多樹木沿河而立,環境清幽,成為地價相當不錯的住宅區,建商興建建案時,也特意種了許多樹木。但是近來這些樹,卻被剃成大光頭,讓人難以辨認。

「它很慘喔,前陣子被修樹,修到連一片葉子都沒有。它其實非常健康,但是因為社區修樹,把它修得剩一支主幹,還有幾個大枝。」曾經擔任台南市政府行道樹委員會委員的晁瑞光表示,樹木被剃光頭,多半是因為不定枝太過茂盛,或是落葉過多。然而剃頭式的修剪方法,無法解決問題 。

晁瑞光表示,把樹木的大枝全部切掉,會長出更多不定枝,未來不定枝將會變得更雜亂、更不好修剪。

其實台南市,很早就制訂了路樹修剪規範,但路樹依舊被不當修枝。市政府表示,主要問題在於,目前將部分路樹修剪工作外包,但外包廠商在得標之後,沒有按照規範去修剪。他們也表示:「近來市政府確實一直接到民眾反應,所以我們會要求廠商在得標後,先由我們做示範,要求廠商按照標準去做。一旦發現廠商沒按照規範去做,下一年它可能就沒有機會競標,或是會在中途就中止契約。」

被剃頭,只是路樹的其中一個困境。跟著晁瑞光的腳步,我們來到沿古城牆而建的台南公園,這裡的樹木,生活得更加艱困。

台南公園在1917年興建,陪伴市民將近一百年。因為樹種豐富,成為市民閒暇的最佳去處,這和當初日本人規劃將它當成標本園,息息相關。放眼望去,高大的樹冠茂密開展,讓台南公園,成為一座古都森林。近來這些老樹,卻陸續傳出病害問題。

「你看這一棵,子實體已經整個出來,代表這棵樹已經罹患根腐病。長這個代表,這棵樹沒救了。」晁瑞光蹲立在一片空地上,講解台南公園樹木的慘狀,這裡原本是一大片羊蹄甲林。春天來時,會盛開成粉紅色的花海,如今因為患病,全數遭到砍除。其實這些樹,原本命不該絕。

晁瑞光拿著一把螺絲起子,往空地上的泥土下鑽,原本應該鬆軟的泥土,卻難以鑿挖。晁瑞光進一步把水倒在土壤上,發現竟連無孔不入的水,都難以滲透。

「可以看到下面的土,整個都是乾的,水根本下不去,不透水不透氣,其實是造成樹根衰敗,最重要的原因。」晁瑞光指出,應該鬆軟的泥土,幾乎硬化得像水泥地,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為的不當踩踏。這些干擾,可以透過公園的管理手段來避免,可惜的是,管理單位卻反其道而行。

「像這裡,是台南公園唯一一個台南城的基座,城牆遺跡。後面有一棵老茄苳樹,然後我們可以看到,這邊有個解說牌,你把解說牌放在這,實際上是不對的,為什麼?因為我們要看解說牌,一定會走到它前面,無形中把人帶了過去,把泥土踩硬。」

台南公園的樹,不是最淒慘的案例。原本位於南門城的中廣遷址後,基地被改造成公園,為了服務居民,文化局在這裡興建廁所,一棵幾十年的玉蘭樹,因此慘遭斷根。

「這邊蓋了一個廁所的化糞池,這邊是兒童遊樂場,下面是水泥、上面是軟墊,土壤不透水、不透氣。加上旁邊又加設洗手台,樹根不僅被截斷,洗手的水和清掃廁所的水流過來,讓樹周遭變得過濕,所以基本上這棵樹,是被淹死的。」

晁瑞光不滿的質疑,樹木遠比這些硬體設施還要早存在,為何政府單位在設計公共建設時,都忽略樹木的生長權利?「以這個場地來講,一棟房子作整修,社區需要設施,是建設局管,古蹟跟廁所,是文化局管,樹則是工務局管,照理講這些單位應該協調後才設計,但是大家都只顧表面的東西,這是本末倒置。」

輕輕一扯,樹皮就剝落,這是玉蘭樹瀕臨死亡的象徵。台南市政府坦言,這是後續人為開發沒有顧及整體環境的後果,「台灣公園設計了太多不必要的設施或硬鋪面,所以這幾年市政府在公園設計上,會朝比較自然的方式去做。」

透過民間團體的呼籲,近年台南市許多學校或單位,開始小範圍進行棲地改善。忠義國小內這棵充滿鳥鳴的大榕樹,就是改善案例。

「幾年前,這裡看得到的範圍都是柏油,樹根都盤在柏油上,後來學校改建,把柏油敲掉,變成花台,裡面種了很多金露華跟桂花當綠籬,人不會進去,我們看到很多落葉,請小朋友不要掃,所以泥土很鬆軟。輕輕一插,就到土裡去了。」晁瑞光說,改善棲地之後,老榕樹重新找回生命力。樹叢裡不時傳來小鳥的歌聲,有時這裡甚至看得到猛禽。「我們看到植物長得很好,榕樹長得很好,很多小鳥都跑來這裡,小朋友也跑來這邊看小鳥,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台南社區大學在今年二月,舉辦了「守護樹木志工」活動,教導民眾正確認識樹木,並且移除地磚、硬鋪面,希望透過建立良好案例,逐步改變大家對待樹木的態度。晁瑞光表示,台南市的案例,其實是台灣路樹的縮影,希望未來台南市的努力,能夠影響其他城市。「只要稍微轉念,我們可以和樹更親近。與樹共棲,真的不是難事。」

熱門事件
學科
植物, 城市
縣市
  • 台南市
  • 南區
關鍵字
行道樹, 樹木修剪, 樹木疾病, 晁瑞光, 台南社大, 路樹

行道樹,是都市之肺,台南市的綠意,更是時常為人稱道。但是近年,這裡的樹木,頻頻爆發不當修枝以及染病的問題。這些劫難,為何而生?我們該如何,與樹共棲?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胡慕情
攝影/剪輯 張光宗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人與樹

人與樹

摘要
長久以來,城市裡的樹像裝飾品,滿足人們美麗的想像,一旦遇上建設開發,樹木就成了絆腳石,不是砍倒就是搬走,反應著城市人對樹的冷漠。

當山林裡的樹在禁伐令的實施,挽救一場生態浩劫。但是城市裡的樹卻為了建設理由,依然面臨生存的挑戰,也讓一群愛樹的人,開始從不同角度,搶救城市裡的樹。

為了救樹,一位愛樹人楊甘陵十年前遠赴日本考試,成為台灣唯一領有證書的樹木醫生,並且開了一家樹木診所,四處為生病的樹木看病。當一位樹醫和一般醫生不同,楊樹醫永遠都是出診看病,因為樹木不會前來診所就醫,因此一個放有各項工具的出診包,成為樹醫的重要裝備。

許多樹在楊樹醫的救治下,重新獲得生命,但是一個人之力,能救多少樹,為了搶救台灣都市裡的樹,部分縣市陸續制定樹木保護條例,設立樹木保護委員會,保護城市裡珍貴的樹木。

在城市裡,一位樹醫,一群愛樹人,一項樹木保護法令,讓城裡的樹開始受到尊重,也悄悄改寫人與樹之間,那道緊張冷漠的關係。

熱門事件
學科
植物
縣市
  • 台灣
關鍵字
楊甘陵, 樹醫, 都市林, 樹保條例, 都市綠地, 移樹, 移植

長久以來,城市裡的樹像裝飾品,滿足人們美麗的想像,一旦遇上建設開發,樹木就成了絆腳石,不是砍倒就是搬走,反應著城市人對樹的冷漠。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記者 郭志榮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樹木之死(上)

 

樹木之死(上)

摘要
三義火炎山,位在台灣中西部,大安溪下游北側。從民國75年六月底開始,依照文化資產­保護法被劃為自然保留區,區內光禿挺拔的自然崩塌地形和台灣最大片的馬尾松天然林是兩­個主要被保護的對象。

苗栗縣三義鄉火炎山,位於台灣中西部,原本是礫岩紅土台地,千百萬年來受到大安溪水的切割與雨水沖刷、風化之後,形成了光禿挺拔的山峰、自然崩塌與卵石流等特殊地形。生長在山上的馬尾松,是台灣最大片的馬尾松天然林,1986依照《文化資產保護法》被劃為自然保留區。

馬尾松適合生長在海拔高度大約一千公尺,陽光充沛、裸露的土地上,海拔高度才六百公尺的火炎山能夠擁有群生的馬尾松林,也突顯出三義火炎山的馬尾松林的珍貴之處。

秋冬的季節,看到山上的紅葉,心裡總會感動著四季的變化與山林的奧妙,但是這樣的場景,背後卻悄悄上演一場樹木枯病死的戲碼。2002年,台灣生態研究所陳玉峰教授提出三義火炎山地區馬尾松的調查報告,指出火炎山自然保留區內,95﹪以上的馬尾松有枯死的現象。除了乾旱之外,還有什麼可能的原因造成大量的馬尾松枯死呢?

從1985年開始,松材線蟲引發的樹木萎凋病從台北縣石門鄉開始,近年來已經逐漸蔓延到宜蘭、新竹、苗栗、南投地區甚至花蓮地區,除了地區的蔓延以外,同時松材線蟲萎凋病已經從外來樹種的黑松、琉球松蔓延到本土樹種的台灣二葉松以及馬尾松。

2001年,林務局砍伐了步道旁幾株發病的病株,卻仍然不能阻止松材線蟲肆虐。讓馬尾松林枯死的原因或許是旱災,目前還沒有科學的數據佐證,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松材線蟲萎凋病,一直扮演著致命的殺手,直到現在還沒有方法可以完全根絕。三義火炎山馬尾松的死亡,或許是天擇,或許是人為保護管理不當,不管是什麼原因,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正逐漸失去一片珍貴的馬尾松天然林。

熱門事件
學科
植物, 山林
縣市
  • 苗栗縣
  • 三義鄉
  • 新北市
  • 石門區
關鍵字
馬尾松, 文資法, 自然保留區, 陳玉峰, 樹病, 火炎山, 病蟲害, 松材線蟲

三義火炎山,位在台灣中西部,大安溪下游北側。從民國75年六月底開始,依照文化資產­保護法被劃為自然保留區,區內光禿挺拔的自然崩塌地形和台灣最大片的馬尾松天然林是兩­個主要被保護的對象。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採訪 比恕依‧西浪
攝影/剪接 陳添寶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Subscribe to RSS - 樹木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