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播出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想收到最新推播,加入我們的島line社群

花蓮縣光復鄉大馬村第6鄰和第10鄰的住戶,潰壩時首當其衝、受創慘重。居民戲稱這裡現在是名符其實的家徒四壁,連門都沒有。雖然家當全部歸零,但老人家還是想早點回家。善心團體捐贈的物資、床鋪,讓高先生和阿媽可以暫時棲身。


大馬村第6鄰和第10鄰的住戶,潰壩時首當其衝,即便沒有門窗,老人家還是想回自己的家住。

住在旁邊另一棟平房的老夫婦也搭交通車,從瑞穗臨時收容的民宿返家清洗家園。房子沒門沒窗,只好搭帳篷休息。


搭交通車從瑞穗臨時收容的民宿返家的老夫婦,在沒門沒窗的房子裡搭帳篷休息。

家園修繕的困境

在佛祖街,多數住家的淤泥已經清理完畢。陳女士一家從馬太鞍教會收容處所回家已經兩個多星期,住家木造門窗全毀,只好先用塑膠帆布遮蔽,四周還堆置著沒有清運出去的淤泥。雖然已經接上臨時水電,但還沒有熱水,也無法使用浴室和廁所。


重災區佛祖街多數住家的淤泥已經清理完畢,有住戶從收容所返家,因為住家木造門窗全毀,只好先用塑膠帆布遮蔽。

位於中華路上的保安寺旁,淤泥堆積成山,但一旁的住戶曾先生耐不住老人家的要求,還是回家居住。砂石車和怪手來來往往,粉塵飛揚,目前的居住環境不佳,曾先生希望政府能提供中繼屋的選項,讓居民好好修繕家園。

針對馬太鞍堰塞湖洪災的受災戶,中央補助每戶房屋修復救助金,加上家園清理及慰助金等等,每戶共補助35萬。但是受災程度會因為居住區位,以及房屋結構而有不同。像是在佛祖街、學士街的平房,35萬遠遠不足以修復或重建。


中央補助每戶房屋修復救助金35萬元,但對受災嚴重的住戶來說,補助金遠遠不足以修復或重建。

雖然水利署正加緊趕工疏濬,並宣布要興建超級堤防,但上游崩塌區和河床還有三億方的土方,不確定的風險,也讓部分居民對重建家園 感到遲疑。(相關新聞:卓揆視察馬太鞍溪 南岸將興建超級堤防)

中繼安置要在哪?

中繼安置是「就地重建」和「永久搬遷」之間一個更具彈性的選擇。內政部表示,中央政府調查89戶重災戶中,40戶有中繼屋需求,中央初步選定糖廠舊宿舍及東側1.5公頃土地,做為興建中繼屋的基地。其他受災戶有中繼屋需求,則由縣政府進行意願調查。但Fata'an部落族人認為,預定地距離部落太遠,希望中繼屋能設置在地勢較高的舊部落,後續規劃也必須和部落進行溝通討論。


內政部表示,中央政府調查89戶重災戶中,40戶有中繼屋需求。


部落族人認為,預定地距離部落太遠,希望中繼屋能設置在地勢較高的舊部落。

頓失生計起步難

除了失去原本安穩的家,許多受災的居民也同時失去工作。光復市區一樓商店、餐廳、電器行,因為失去生財工具,還無法恢復營業,生計面臨立即的困難。


光復市區一樓的商店、餐廳都還無法恢復營業。

堰塞湖潰壩,造成溪流兩岸400公頃耕作地,被淤泥掩蓋。農民黃俊龍依照電線桿和樹林的位置,回來看看自己的農地。原本的水稻田,現在只剩一望無際的泥沙和漂流木。對於被淹沒農地,政府每公頃補償10萬,受損的溫網室、農機具也會另外賠償,但淤泥要怎麼處理,農地要怎麼回復,還沒有進一步討論。(延伸閱讀: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後:生存、生計、生活)


農民黃俊龍的水稻田,現在只剩一望無際的泥沙和漂流木。

建立自主防災機制的挑戰

災後,Fata'an部落年齡階層制度發揮了強韌的凝聚力,不但迅速動員青年返鄉救災,組成自救會,協助物資分配與重建。10月中更成立巡守隊,每天分三班,到六個區域做安全巡護,了解居民需求。


災後部落年齡階層制度發揮強韌的凝聚力,迅速動員青年返鄉救災,協助物資分配與重建。

10月18日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舉辦,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的疏散撤離演練,各村村長一早就開始測試廣播設備,部落巡守隊也協助村長和鄰長,執行撤離任務。部落青年Lisin Haluwey表示,許多村鄰長年紀老邁,難以負荷後續撤離和防災的工作,政府應該挹注經費,協助部落建立長遠的自主防災機制。


10月18日中央應變中心舉辦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的疏散撤離演練,各村村長進行廣播設備測試。

10月22日,馬太鞍堰塞湖解除紅色警戒,隔天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撤除,總計運作33天,創下近20年來最長紀錄。但堰塞湖還在山上,災後的社區和部落仍在尋找重建的起點,地方也必須建立自主防災的準備,才有可能面對下一場災害的考驗。

 

 

核稿/廖婕妤,編輯/林彤恩、林燕如

學科
災害
縣市
  • 花蓮縣
  • 光復鄉
關鍵字
馬太鞍溪, 堰塞湖, 淤泥, 垃圾, 災後重建, 中繼屋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張岱屏
賴冠丞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台灣每年舉辦上百場的展覽,當展覽結束後,產生大量展品和裝潢材料何去何從?

想收到最新推播,加入我們的島line社群


台灣每年平均舉辦超過200場大型會展,吸引上萬人參加。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MEET TAIWAN數據)

常見一次性垃圾:木作裝潢

鄭安茹是永續建材的回收與製造業者 ,每年都會參加國內商業展覽,一般會場有提供三面隔牆的基本型攤位,「但如果要吸引客戶注意,都會希望把攤位做成特殊造型,越高越吸睛越好。」


有的參展攤位會設計特殊造型來吸引客戶注意。

他列舉,為了做特殊造型,常見的裝潢材料就是木心板,因為用木材有彈性,可以拗彎、架高,還可以切割打磨、貼皮。但在短短3天展覽後,就全部打掉,並委託裝潢廢棄物清理業者清除,非常可惜。

國際策展公司業務部副總張齡元指出,一場展會結束,木作垃圾可能是體積最大、最多的。而板材進行木作貼皮時,拔除後就會有殘膠,難以回收再利用,因此這些垃圾就往往要進到焚化爐或掩埋場處理。


外層貼上輸出PVC、珍珠板的裝潢木板,在會展結束後,經常成為最大宗的廢棄物。

常見一次性垃圾:大圖輸出文宣

另一個常用的展場裝潢材料,就是大型輸出的文宣。國內策展材料商陳昱君指出,攤位上經常選用PVC材質,輸出大圖及主題字,可以黏在切割的珍珠板或保麗龍上,也可以大面積貼在展牆、展櫃,甚至是切割成人形立牌或小型手拿板。

「PVC便宜、延展性好又防水,缺點就是不耐用,有殘膠的輸出圖只能燃燒處理,又會有戴奧辛(Dioxin)。」陳昱君說,現在不少廠商選擇直接拆毀清運,迅速又方便,下次再重新做新的文宣使用。 


展場中從用的立牌文宣,也常在展覽結束後被拆毀清運。

善用模組化材料 讓攤位下次還能用

台灣每年都有上百場展覽在台北世貿或南港展覽館展出,多數參展廠商會自行委託清運業者撤除裝潢材料,然而這些「短命的裝潢垃圾」也會造成焚化爐與垃圾處理負擔,讓大家開始思考,如何幫展場垃圾減量。

例如:鄭安茹選擇回收不要的廢料,製作成仿木建材,取代一次性木作裝潢,透過事前設計榫接、鑽孔,打造出堅固、可重複利用的小木屋。「一開始設計要花2-3個月比較辛苦,但這些木工鐵件都可以重複拆卸安裝,不會有垃圾。」


有建材業者回收不要的廢料,製作成仿木建材,取代一次性的木作裝潢。


透過事前設計榫接、鑽孔,讓小木屋可重複拆卸利用。

張齡元則鼓勵設計師利用模組化材料,搭配布料、透光板、燈光、螢幕等,創造各式各樣品牌攤位,「以前大家都認為模組化材料是沒預算的做法,花樣單一,但永續會展反而變成需求,讓大家集思廣益,如何善用現有資源。」

幫二手木板、輸出物找到新主人

以這家國內科技廠的攤位為例, 公關長陳雅蘭表示,他們與策展公司合作,選擇「不貼皮、不上膠」的木頭裝潢材料,讓攤位展現木頭原色,並在撤展後將這些木板,捐給學校進行工藝課加工,找到新主人。


有國內科技廠的攤位選擇「不貼皮、不上膠」的木頭裝潢材料,並在撤展後將這些木板變成展場小物或捐給學校做工藝課使用。

策展行銷公司廖慶融列舉,展場扭蛋機和扭蛋殼,可改用「以租代買」,留給下一個使用者。還有業者回收寶特瓶製成的不織布,搭配糨糊黏貼,取代PVC背膠材質,噴水就能撕除,未來可以重新展出或做成提袋、零錢包送給民眾。


有業者回收寶特瓶製成的不織布,搭配糨糊黏貼,取代PVC背膠材質。


用過的展布搖身變成提袋。


將用過的展布製成置物籃、收納袋。

另外有紙器材料商,利用紙箱耐重力、摺紙設計,取代保麗龍、PP板等難回收材料,打造「全紙攤位」,這些紙箱展品結束展覽後,還能被回收攤平重複利用,甚至被切割再製成「搖搖馬」,捐給社福機構使用。


有紙器材料商打造「全紙攤位」,讓紙箱展品能回收再利用,甚至切割製成「搖搖馬」。

考量源頭設計、妥善倉儲、循環回收

要扭轉傳統策展思維,達到垃圾減量,必須從上游材料、會展設計,到下游的撤展和回收服務,思考廢棄物的流向。策展材料商陳昱君指出,「設計師要先去瞭解材料本身怎麼回收?再去想你的設計怎麼做?」

他舉例,有些環保材料的特性,無法按照傳統的方法施作,也需要前端的設計師發揮創意巧思。此外,後端也有廠商主動提供「回收再製」的服務,例如將廢塑料、廢木板重新壓縮成新板材。


要扭轉傳統的策展思維、達到垃圾減量,策展材料商陳昱君指出,必須先了解材料特性與回收方式,再思考設計該怎麼進行。

紙器材料業者周志鴻則表示,以目前台灣常見的材料回收率,如紙類就可以高達九成,邊角料與用完的紙張都可以打碎變成紙漿,再製成新紙料,取代裝潢材料常見的塑膠製品,或回收價值低的材料。


撤展後的紙品可以回收再利用,紙器材料業者周志鴻則表示,連球都可以用紙做。

打造綠色會展的趨勢

面對有限的素材要做出品牌特色,又要垃圾減量,成本也會隨之提高。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建議,鼓勵廠商透過減量設計、重複利用、回收循環,進行綠色採購與共享經濟,當有市場需求,就能漸漸降低採購成本。

長年辦理大型展會的張齡元表示,一件展品成本高,但重複展出四至五次,就會物超所值。而撤展結束後,拆除團隊也必須小心拆卸,並有足夠的倉儲空間,讓物件妥善存放、整理,等待下一次使用,為環境盡一份責任。


當更多人願意重複利用展覽材料,也意味著倉儲空間也要跟著增加。近年有業者打造百坪的永續基地,存放多樣的模組化材料。

|
延伸閱讀》選一場寧靜革命|宣傳物及噪音的減量行動

 

核稿/廖婕妤,編輯/林彤恩、林燕如

學科
生活
縣市
  • 台灣
關鍵字
以租代買, 再利用, 循環經濟, 展覽, 裝潢材料, 垃圾, 垃圾減量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謝承恩
張光宗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想收到最新推播,加入我們的島line社群

環境部希望藉由推動畜牧糞尿資源化,改善長期以來畜牧廢水對河川造成的污染,因此在2017年修訂《水污染防治措施及檢測申報管理辦法》第46-1條,明定資源化目標比率,大場(豬2,000頭、牛500頭以上)應於2022年底及2027年底前分別達成5%與10%;小場則應於2025年底及2029年底前分別達成5%與10%。


環境部擬定資源化逐年的推動目標圖。資料來源/環境部全國畜牧糞尿資源化網站

但是2025年期限將至,環境部統計到今年8月,還有1135家畜牧小場,未完成規定5%的目標,占比約兩成四,無論大小場,未來還面臨10%的比例要達成,究竟畜牧場是否可以順利達標?畜牧糞尿的循環利用遇到了哪些問題?都需要一一釐清。


台灣多條遭受嚴重污染河川的主要污染源來自畜牧廢水排放,比例高達八到九成。圖為資料畫面

困難一 尋找農地澆灌媒合很困難

台灣養豬青年聯盟理事長張佑誠在雲林養豬,大約養5千頭的規模,原本每天清洗豬舍的用水量高達100公噸。為了減少廢水處理量,張佑誠陸續將畜舍改建為高床,又把廢水回收拿來沖洗豬舍床底,接著將沼渣沼液拿來澆灌農地。


台灣養豬青年聯盟理事長張佑誠在雲林養豬,大約養五千頭的規模,清洗豬舍的用水量相當驚人。

養豬場廢水依規定經過三階段的廢水處理後,會產生沼氣、沼液和沼渣。環境部規定沼液沼渣須達到一定比例的資源化使用,例如澆灌農地,但是養豬農反映媒合農地遇到很大的困難。張佑誠表示,因為養豬畜產的專業是在豬身上,比如營養、管理或是設備的調控,可是當沼渣沼液要澆灌到農田的時候,又是另外一個專業,當豬農想要找農民配合的時候,農民會覺得用沼渣沼液澆灌會比較慢肥(編按:肥料效果比較慢),或是覺得很麻煩,就會不願意。


養豬場廢水處理後產生的沼氣、沼液


養豬場廢水處理後產生的沼渣

媒合困難的其中一個原因,在於養豬飼料會添加鋅、銅元素,農民因此擔心澆灌沼液沼渣會造成農地被重金屬污染。張佑誠說,其實飼料主要原料是玉米和豆粉,因此鋅、銅或是維生素不夠,所以需要額外補充,可是你如果選擇好的添加物,比如說有機礦,就會減少銅。


台灣養豬青年聯盟理事長張佑誠表示,有部分豬農在飼料中添加鋅、銅,讓農民擔心使用沼液沼渣灌溉可能造成農地污染。

面對法規規定的期限,張佑誠表示,為了達標,就真的只能拜託有農地的親朋好友,趁著他們農地休耕時期進行澆灌。

動物用藥品業者陳怡文則建議,以豬場來講,畜牧廢水水成分其實差不多,希望農政單位可以幫忙制定一些標準,一旦有沼渣沼液的使用標準,這樣豬場向農民推廣的時候,比較有參考的依據。


果農陳金城自己不斷實驗找方法,花了三年的時間才找到適合的澆灌方式。

環境部水質保護司長王嶽斌表示,由於每一批沼渣沼液量體不一樣,所以基本上需要有農業單位來輔導如何澆灌,感謝農業單位過去已經訂定十幾種的作物澆灌手冊,養豬戶也已經施灌133種作物,但還需要農政單位多一點建議,因此環境部有正式發文請農業單位協助。


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澆灌方式,農民還需要更多實驗數據的指引。

針對農民擔心土壤被重金屬污染的問題,環境部強調會持續監測。根據環境部統計,使用沼渣沼液澆灌的土壤監測結果,重金屬鋅銅超過管制限值比率皆為0.3%,環境部評估為背景值而非施灌所造成,還會持續追蹤。

困難二 沼液沼渣運輸困難

除了媒合農地的困難,沼液運輸也是一大難題。陳怡文表示,在比較都會的區域會有運輸的問題 ,因為農耕土地面積不足,就必須要往外運輸,這個也是他們碰到最大的困難,因為長途的運輸就是很大的成本,這是政府需要考量的地方。

王嶽斌指出,為了減少澆灌的問題,環境部針對槽車槽桶的設置有加以補助,目前槽車已補助110輛。


在比較都會的地區,因農地有限,豬農必須將沼液沼渣運至外地農田,長途運輸成本是一大挑戰。

困難三 建置資源化處理中心難度高

台南市柳營八翁里就是集中的酪農區,畜養牛隻頭數達8400多頭。過去畜牧糞尿和清洗的廢水會沿河道流入急水溪,一直是當地困擾的問題,2024年八翁里畜牧糞尿資源化處理中心啟用,除了有政府補助,民間業者出資,也有當地酪農入股,希望共同解決畜牧糞尿的問題。


台南市柳營八翁里就是集中的酪農區,畜養牛隻頭數達8400多頭,過去畜牧糞尿和清洗的廢水一直是當地困擾的問題。

台南市八翁里畜牧糞尿資源化處理中心總經理周宗毅表示,第一期的規模是收取21家牧場的廢水,大約3600頭牛,採取牛糞渣和牛廢水,兩樣原料分開個別發電作為最主要的設計,牛糞渣跟工研院合作,採用乾式的發酵,每天的處理量大約是329公噸的水量,約40公噸的渣和290噸左右的水。

周宗毅指出,發完電之後會把含有肥分的沼液,直接當作液體肥料去灌溉牧草,中心盡量全部製作管線,然後分區灌溉,原則上大概兩個禮拜灌溉一次。


畜牧糞尿資源化資源處理中心自費拉管線讓附近農地澆灌,以便順利消化沼液。

但是建立集中處理中心也有難度,常因選址問題,引發爭議。周宗毅指出,大家都說要做,可是都不能做在自家旁邊,因為擔心會不會又臭又髒、擔心地價下跌,認為這是嫌惡設施,因此他們光是在找土地就花了將近三個月溝通,最後旁邊有一家牧場貢獻這塊土地。(相關新聞:彰化擬興建豬糞尿處理中心 上百名民眾到縣府抗議爆衝突)

資源化處理中心設立後污染獲改善

過去八翁里附近的台19甲急水溪測站嚴重污染發生率高達69%,其中八成都來自畜牧污染,環境部統計,處理中心啟用後減少11.8萬噸廢水排入,污染程度也獲得改善。王嶽斌表示,這裡過去RPI(河川污染指數)平均值大概在7,啟用後現在已經從嚴重污染降到中度污染,因為現在八翁里畜牧糞尿資源化處理中心正在蓋2期的廠,蓋好之後,應該有機會降到更低。

目前全國共有7座集中處理中心,其中4座已完工。王嶽斌指出,有爭取預算做相關後續的推動,針對養豬場較密集的地,優先輔導有沒有辦法集中處理。

源頭減量用水有效減少污染

另外,從源頭減少廢水量則可以減少沼液沼渣去化的壓力,養豬場將畜舍改為高床式、養牛場使用自動刮糞機,就能有效減少用水量。陳怡文表示,一頭豬大概會產生20公升的廢水,如果全部都高床化,大概有機會降到每一頭豬10公升以下,降低廢水,需要澆灌的量就會相對少一點,壓力就可以減輕。


傳統式豬舍若要保持地面乾淨,就需要每天清洗排泄物。


高床式豬舍能有效減少沖洗地板的頻率和水量。

除了養豬場節水,養牛場從源頭減量用水,例如採用自動刮糞機減少水的沖洗,也能有效減少污染。周宗毅表示,關鍵是源頭減量,減掉六、七成的水量,後續的社會代價是最便宜,不然你後面會投的解決污染問題的錢會越多。


藉由自動刮糞機,可減少用水量。

沼液沼渣再利用是為了解決水污染的問題,除了今年年底小場畜牧場要達到5%資源化比例,緊接著2027年大廠就要達到10%,後續小場還要在2029年達到10%,為了促成資源化使用,解決目前沼液沼渣利用的困難是當務之急。(相關新聞:養豬場沼渣沼液再利用率須達5% 雲林打造集運澆灌車盼達標)


畜牧場的糞尿資源化再利用是重要課題。

 

 

核稿/廖婕妤,編輯/林彤恩、林燕如

學科
動物, 農業
縣市
  • 台南市
  • 柳營區
  • 雲林縣
關鍵字
畜牧廢水, 畜牧業, 肥水澆灌, 沼氣發電, 生質能, 沼氣, 河川污染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註:本專題採訪拍攝為2025/9/1-9/2期間,在非洲豬瘟疫情前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簡惠茹
陳慶鍾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Subscribe to RSS - 本週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