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播出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丹娜絲颱風警報期間,最大陣風出現在雲林來到17級強陣風,台南、嘉義和澎湖也都出現16級的強陣風。

特殊的登陸位置、路徑和風速,橫掃嘉南平原,對台南、嘉義等地造成嚴重損害。全國3座電塔,將近3500支電桿傾倒斷裂,刷新2015年蘇迪勒颱風的歷史紀錄,幾乎集中於台南和嘉義。這場風災, 讓全國曾經停電戶數超過一百萬戶。


丹娜絲颱風,讓嘉南地區不少電線桿不敵強風而斷裂。

農業災損也相當嚴重,至7月18日17時止,農業產物及民間設施估計損失32億5,538萬元,其中以台南市損失14億6,238萬元(占45%)、嘉義縣損失7億2,961萬元(占22%)、雲林縣損失5億721萬元(占16%)較為嚴重。

氣象專家賈新興博士分析,丹娜絲颱風有三個特殊之處。首先,生成位置在台灣附近,距離大約500、600公里左右;第二,路徑少見,屬於氣象署歸類的第九類型颱風路徑,在南海附近生成後從台灣海峽而來,這類路徑出現的比例只有6.7%,根據紀錄只有16個;第三,增強速度快,丹娜絲颱風不到一天就從輕颱轉為中颱,輕颱時速約50、60公里,中颱時速達200公里左右,可以想像從市區的汽車速度變成高鐵的速度。這是由於全球暖化之後,不只是大氣溫度上升,海水溫度也上升,造成颱風快速增強案例越來越多。


自1958年氣象署有較完整颱風紀錄以來,丹娜絲颱風是第一個由嘉義登陸的颱風,未受中央山脈阻擋,強風橫掃嘉南地區。畫面提供/賈新興

農損災情超過32億元 文旦受害程度最高

生成位置靠近台灣,從輕颱增強到中颱時間短,讓許多農漁民直呼反應真的有點來不及。農業部災情統計到7月18日,農損已逾32億元。其中文旦受害程度有75%,損失金額高達2億1295萬7000元,整體農損最嚴重的地區,就在台南市和嘉義縣。


農民李明彥告訴我們,原本八月底就要採收,丹娜絲颱風來襲,掉了大約八成的文旦柚,損失約40萬斤。

台南市麻豆區是台灣文旦主要產區之一,文旦是一年一收,再等一個多月就要開始採收,卻被颱風打落。麻豆區農會總幹事孫慈敏表示,記憶中麻豆沒有出現過這種強風,麻豆損失八成以上的文旦,數量大約2萬4000多公噸,農友的心血都沒了。

農民李明彥和王昱翔在颱風前都有加固文旦樹幹,但還是不敵強風吹襲。李明彥表示,颱風來時他在家裡都感覺到房子在震動,心裡就想說文旦應該不妙了。「都掃光光了,損失差不多九成五以上。」除了文旦,中南部酪梨也不敵強風襲擊,王春華的酪梨果園滿地落果,由於酪梨蒂頭枝條脆弱,風掃過很容易就斷裂,他種植兩公頃多共七萬顆酪梨,颱風掃過後只剩下大約一千多顆,他和老婆今年的工資也都沒了。


酪梨也是一年一收的作物,台南農民王春華的酪梨果園即將進入採收期。


颱風過後,王春華的酪梨果園滿地落果,幾乎全滅。

文旦保險達理賠標準

因應嚴重的農業災損,農業部除了首波公告台南市和嘉義縣市,除稻米外,全品項皆為天然災害現金救助及低利貸款地區,也陸續公布其他縣市的救助品項。


台南麻豆農民王昱翔有投保文旦保險,這次風災可獲得理賠。

此外,今年部分農民有投保文旦保險,屬於氣象參數型保險,風速達到理賠標準即可獲得理賠。以這次麻豆區為例,風速達到最大陣風14級,王昱翔因為有加保,就可獲得40%的理賠。

王昱翔說,因為農會建議投保,颱風進不進來都沒關係,就買一個保險,而且保費還有補助。因為有投保,這次他就能多少拿到一些理賠。返鄉青農李明彥,他直言,由於剛開始務農,花費很大的心力投資在果園,身上還有貸款,反而忽略了保險,經過這次風災,以後一定要保險,一次災損就嚇死了。

養殖漁業搶租發電機 搶救池中魚隻

養殖漁業也同樣受到狂風考驗,由於停電讓增氧機無法啟動,可能造成魚塭的魚隻缺氧,漁民四處搶租發電機。

台南七股漁民林翔溪說,他從來沒遇過停電這麼久,本來想說自己有發電機不用擔心,結果要用的時候卻發現故障,要租的時候已經租不到了,每個人都拚命去找發電機,不到一天,台南市就找不到發電機。

嘉義漁民邱經堯也表示,自己雖已經自備好幾台發電機,但是後來發生線路板故障,也是找不到發電機可租,最後是詢問到台東業者才租到。

因應養殖漁業損失,農業部日前也宣布,除了發電機租用補貼,針對魚塭發電機運費、油料、增氧機等設備也有專案補助,並提供低利貸款免息半年。

漁產損失超過7億元 以牡蠣、虱目魚、文蛤為主

根據農業部統計,到7月18日止,漁產損失已經達到7億6,591萬元,牡蠣是最主要受損的漁產,主要集中在嘉義。嘉義縣政府農業處漁業科長張建成表示,颱風帶來狂風大浪,嘉義布袋最大風力達到16級,海面風浪也有5到6米,海上牡蠣養殖、蚵棚、漁船筏嚴重受損。


嘉義布袋的蚵棚被吹上岸邊。

布袋蚵農蔡崇福說,活到66歲沒有看過這種風,一夜之間就什麼都沒了,家裡也還沒時間整理好,先煩惱這些海上的蚵棚比較重要。

蚵農翁世昌表示,自己大約養60棚,損害程度大約九成,蚵仔是一年一收,而且才剛要開始採收,颱風來完全毀損光了。

農業部日前已公告台南市七股區、將軍區和北門區的牡蠣養殖,以及全市魚塭養殖全品項、嘉義縣牡蠣養殖和魚塭養殖全品項,為天然災害現金救助品項。(相關新聞:養殖魚塭停電無法供氧 大量魚隻死亡)

極端氣候突顯農業保險重要性

受到極端氣候的影響,台灣每年農業損失金額越來越高,從2005年到2023年,平均每年來到121億元,但是政府提供的天然災害現金救助,平均每年約31億元,只占總體損失的25%,可見農民還有七成以上的損失要自行吸收,除了現金救助,農業保險如何進一步填補農民損失,成為近年重要議題。

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教授楊明憲分析,這幾年因極端氣候影響,大家更加感受到天災所帶來的風險,單靠天然災害現金救助是不夠的。政府財政也有限,天然災害現金救助原本目的不是為了填補災害損失,而是讓農民在短期內趕快恢復生產能力,保險則是希望可以彌補農民損失,兩者可以相輔相成,確保農民收入穩定。


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教授楊明憲建議,對於既有的農業保單,部分還需要更加精算調整,才能回應農民實際的災損。

經過這次颱風,農業保險有哪三個可以做改善呢?

既有保單精進調整 以符合農民實際需求

楊明憲指出,文旦保險屬於氣象參數型保單,風速達到理賠標準就可以獲得理賠,但是這次看到文旦落果來到八九成,保單根據最大陣風14級風,只有理賠40%,後續應該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持續開發更多農業保險保單 涵蓋品項更廣泛

麻豆區農會總幹事孫慈敏表示,像是酪梨未納入作物保險裡,如果之後可以納入,農民損失多少可以有幫助,也希望朝向政策型保險來設計,這樣對農民會更好。

提升農民經營管理風險意識和投保誘因

楊明憲表示,我們需要讓農民朋友了解到,投保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理賠,而是要讓整個生產生活更無後顧之憂。當你投保後,面臨天災風險就能比較不用擔心。他提醒,天災和氣候風險是不可避免的,希望農漁民和政府都能更重視農業保險。



丹娜絲颱風提醒我們,極端氣候影響下,我們因應強風的防災應變能力備受考驗。而在農業方面,除了農民須強化面對天災的防範措施和防災意識,政府在政策面如何協助農民面對極端氣候的挑戰,也是接下來的重要課題。
 

 

核稿/廖婕妤,編輯/林彤恩、林燕如

學科
災害
縣市
  • 台南市
  • 七股區
  • 嘉義縣
  • 布袋鎮
  • 台南市
  • 麻豆區
關鍵字
颱風, 丹娜絲, 嘉義, 布袋, 強風, 農損, 文旦, 酪梨, 蚵農, 災後重建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簡惠茹
陳慶鍾
宋慧昱
陳添寶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台東池上光電開發

台東池上是重要的稻米之鄉,優美的農業地景,更是讓人驚豔,守護池上農地成為居民的共同心願。但是在池上火車站後方一塊土地,最近開始整地,準備設置光電場,居民擔心遊客到池上的第一印象,就要被破壞。江玉麟是都市人,因為愛上鄉村生活,舉家搬到池上,並積極參與社區事務。看見光電開始進入池上,他擔心將引發破窗效應。

池上土地種稻變種電,引發居民議論,也成為全國關心的事件。池上鄉長張堯城在開發現場,舉辦協調會,許多地方居民前來討論。台東縣政府說明,外界有所誤解,雖然這片土地一直在種稻,但地目上已經重劃為建地,不是農地。

張堯城表示,不反對發展光電,但是開發在城鄉重劃區的土地上,未來可能影響附近建設,還是希望業者停止興建。現場討論達成初步共識,鄉公所協助找地,讓光電業者遷移開發。業者強調完全合法,如果鄉公所找不到地遷移,光電場會繼續開發。

池上鄉有一塊山邊的國有地,土地劃為特定農業區,但是不利耕作,鄉公所推動五十多公頃,做為光電場,達成稻米電鄉的願景。計畫中的光電場,掛滿抗議布條,環保人士認為閒置的特定農業區,只要引進水源,就是很好的耕地。

花蓮縣鳳林鄉光電開發

花蓮縣鳳林鄉一處農地上,興建了一座小型光電場。根據花蓮縣政府統計,全縣地面型光電場目前大約有八十多件申請案,只有九件通過,農業處不支持在農地設光電。這個區域附近,未來兆豐農場計畫推動450公頃光電區,將成為全國最大的地面型光電場。

兆豐農場設置光電場,曾召開地方說明會,但是開發案還在計畫中,並未成案。花蓮縣政府表示,大型光電場設置,依法必須交由中央審查,由內政部進行土地變更審議。另外農委會在光電檢討公聽會上說明,將針對個案進行檢討與審查。

花東農地發展光電,業者積極投入。以台東為例,已經有多件提出申請,仍在審核中。光電業者提出一公頃一年四十萬的租金,甚至比喻成孝親的養老金,吸引農民加入。外界憂慮,光電侵入農地,將影響農業生產,業者卻認為光電進入農地,有助解決休耕與廢耕的問題。

有些農民也擔心,農地一直種光電,未來後代無法回鄉種田。看在一些有耕作的農民眼裡,其實換算下來,沒有高出多少利潤。更擔心,一旦變更地目,未來要恢復農地可能更加不易。

創造農地價植,讓農地農用,成為許多農民的心願。池上一家農戶,十多年前轉做民宿,並且種樹木,推動生態化農園。引進種植沙梨橄欖,發現果實富含多種營養,具有經濟價值,開始進行加工,製作成農產品。同時開發農事體驗課程,讓遊客深入農村生活。對守護農地的一家人來說,好好照顧農地,就能永續發展。

推動綠能光電,應該慎選位置。花蓮置有陽光電城,推動屋頂光電。鳳林鄉也利用垃圾掩埋場土地,興建光電場,避免破壞農地。綠能光電進入農鄉,關係到土地利用的規範問題,也反映著,如何發展農業,讓農地不閒置,堅持農地農用的精神。

學科
開發, 能源
縣市
  • 台東縣
  • 池上鄉
  • 花蓮縣
  • 鳳林鎮
關鍵字
太陽光電, 農地光電, 農電共生, 光電板, 地面型光電, 農地種電, 農地農用, 太陽能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郭志榮
張光宗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珍珠海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珍珠海》是以金門為出發點,看保麗龍回收在離島的樣態,同時也進入金門當地,看這些被廢棄保麗龍危害金門當地物種的現況。另外本片也討論公務體系的因應之道,以及無力承受的當地環境。透過空拍影片,開始了保麗龍的離島之旅,希望能讓觀眾身歷其中,窺見台灣保麗龍回收體制不足的問題。

過去台灣對保麗龍回收產業的關注度不足,海灘上出現越來越多保麗龍廢棄物,也開始有民間淨灘團體,意識到海漂保麗龍的問題,經過多方討論,政府逐漸建立回收機制,但在推動期間,仍有許多角落堆積著大量廢棄保麗龍。希望能透過本片,呈現離島的保麗龍處理困境,並讓更多人關注這個議題。片末我們也邀請到陳蔚慈來跟大家分享拍攝的初衷以及這一路上的觀察。
 

 

學科
海洋, 公害
縣市
  • 金門縣
關鍵字
珍珠海, 金門, 保麗龍, 廢棄物, 回收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陳蔚慈 製作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在過去半個世紀中,病毒「外溢」(Spillover,即病毒跨物種傳播)的發生次數,增加了三倍,因此奪走了無數生命。然而人們總是在每次瘟疫爆發的當下,才意識到危機正在發生。

2014年伊波拉疫情在西非爆發,當世界聚焦在伊波拉病毒時,地球上還有其它致命疾病虎視眈眈,立百病毒 、屈公病毒、茲卡病毒......,這些人畜共通病毒,其實擁有很多共同點。它們來自何處?如何致人於死?以及該如何防止它們的擴散?世界為下一次大規模爆發做好準備了嗎?

本片透過講述這些致命病毒的生還者和醫護人員的故事,試圖為觀眾找出答案。

學科
科學, 生活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2017年 美國公共電視(PBS) 製作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翻轉耗能建築

摘要
選購保溫杯或買冰箱,你一定會注意它保溫保冷的效果,但是買房子的時候呢?一棟棟耗能建築,到了夏天就成了吃電怪獸。其實改造耗能建築並不困難。究竟有哪些妙招,可以讓房子退燒,健康又省荷包呢?

走進台北士林這條小巷,一整排都是三四層樓的透天厝,其中一戶綠意盎然,樟樹、柳樹、茂盛枝葉,就像是替房子撐起一把綠色洋傘。

屋主趙先生六年多前搬到這裡,為了解決房子西曬問題,他先是種樹,不但自己家種,還幫左右鄰舍種,幫鄰居的房子降溫。光是種樹還不夠,外牆做外遮陽,窗戶外也加裝碳化竹簾和電動百葉簾。

不但外牆和窗戶要散熱,趙先生也設計屋子的通風路徑,屋子後方天井的冷空氣進入室內,由下而上利用空氣對流原理,讓熱空氣從上方排出。家人幾乎全天在家,但是一天當中開冷氣的時間只有三、四個小時,夏季一個月電費只要1400元,相較於沒有做隔熱的鄰居,一個月電費高達6000元,省下的電費非常可觀。

另一位住在大樓的石小姐,則是營造屋頂農園,鋪設隔熱層,讓屋頂不再發燙。除了屋頂隔熱,利用外遮陽,外掛黑網、彩色網或竹簾,都是幫房子降溫的好方法。

強迫關冷氣不是節電的好方法,幫建築散熱、隔熱,才是省電王道。台灣90%以上的建築都是水泥構成,水泥蓄熱能力強、隔熱能力差,這些熱能會以輻射方式不斷釋放,夏天很多房子室內牆面都超過35度。因為房屋隔熱太差,大家只好冷氣全開,造成都市溫度不斷飆高的惡性循環。

邱繼哲自己住家的牆壁,全都舖設1.5公分厚的PS板做隔熱,他還自創雙層窗戶,窗戶間加掛百葉簾,夏天散熱、冬天保溫。

不只是一般住家,許多工廠廠房在興建時都開始採用遮陽、通風等節能手法。桃園龍潭這家髮妝工廠,廠房設計之初,就將當地地勢、陽光與風向納入考慮,建造出冬暖夏涼的建築。廠房剛開始設計時,就根據光線與風向,安排辦公室、會議室和工廠的位置,屋頂還用鵝卵石與土壤層層隔熱,牆面利用垂直綠化與雨水回收降溫,辦公室一年開冷氣的時間不到一個月,每年約可節省140萬電費。

在許多先進國家,對建築的能源耗用都有嚴格規定。以德國為例,從1977年制定建築節能法至今,標準不斷加嚴,新建築物的耗能量降到只有之前的十分之一,德國的房子再買賣或租賃時必須提出能源護照,明確記載空調使用、隔熱等能源消耗狀況。德國還推出一種「被動房」的認證,房屋的外牆跟窗戶,必須達到最嚴格的保溫隔熱標準,讓空調耗電量降到最低。

葉士傑在歐洲讀建築設計,回台灣後決定將德國被動房的概念應用在台灣,他將台北一間舊公寓改造,成為台灣第一間取得德國被動房認證的房子

被動房非常重視外殼的保溫隔熱,窗戶採用隔熱的雙層玻璃外加氣密膜,室內安裝全熱交換機,確保在開冷氣同時也有新鮮空氣。為了精準算出房子的耗能量,德國開發出一套簡單清楚的軟體,房子改造前後可以節省多少電,透過這個程式一目了然。被動房在台灣遇到的一大挑戰是濕度問題。台灣高溫、高濕,跟歐洲的環境大不相同,在降溫外還必須除濕,冷氣使用才會更有效率。

新加坡同樣處於高溫高濕環境,近年來新加坡政府大力推動建築節能,延攬世界各國的人才到新加坡做研發,新加坡-ETH研究中心的未來城市實驗室,就設計了一套既節能又省空間的空調系統。

一般大樓的中央空調,在降溫同時還要降低空氣中的濕度,中央空調的冷水必須維持在6到7度。但是3for2計畫中,將空調分成兩個系統,一個負責引進戶外新鮮空氣,經過熱交換的降溫、除濕後,再從地表緩緩釋出,讓人體感覺更舒適。另一個系統是天花板上的冷水管,由於空氣中水氣降低、冷氣效率提高,空調的冷水,只需要維持在16度。因為冷卻水的溫度不需要太低,這套系統比新加坡大部分中央空調節電40%,此外更大的效益是,它可以大幅減少傳統中央空調管線所占用的空間,增加業者投資意願。

回顧台灣,空調一直是尖峰用電主要來源。邱繼哲指出,我們夏季尖峰用電比起其他季節高出了25%,相差高達6000MW以上,比起三座核電廠裝置容量還多,而空調用電中大部分是用來冷卻建築物,如果能改善建築的隔熱散熱,可以大幅降低尖峰用電。

其實政府在建築技術規則中,對空調的節能、建築外殼的隔熱等也有訂出規定。邱繼哲認為政府雖然有訂建築熱傳透率等標準,但只適用於新建築,而且標準太過寬鬆。對於新建築外殼的隔熱性能,政府是否真有認真查核,也是個問題。

舊有建築方面,建研所表示從2003年開始,政府對中央廳舍與大專院校做建築節能改善的補助,總共花費14.7億,每年可省電費3.2億,不到五年成本就回收。包括建研所所在的大樓也經過改善,才解決了西曬問題。但在私人建築方面的節能改善,目前政府並沒有獎勵機制,一般民眾只能從網站或出版品上,了解相關資訊。

相較其他國家,德國早已定出嚴格的建築節能規範,新加坡也提出優厚的獎勵措施,計畫到2030年,全國80%的建築都是綠建築。台灣在建築耗能上的管理能不能再加把勁?

夏季尖峰、用電飆高,解決電力吃緊的治本之道,要從建築節能著手。讓房子退燒,居住環境會更健康,用電量也才會有下降的可能。

學科
能源, 生活
縣市
  • 台灣
  • 台北市
  • 桃園市
  • 龍潭區
關鍵字
耗能建築, 隔熱, 建築節能, 被動房, 空調系統, 尖峰用電, 綠建築

選購保溫杯或買冰箱,你一定會注意它保溫保冷的效果,但是買房子的時候呢?一棟棟耗能建築,到了夏天就成了吃電怪獸。其實改造耗能建築並不困難。究竟有哪些妙招,可以讓房子退燒,健康又省荷包呢?

國外
  • 歐洲
  • 德國
  • 亞洲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陳添寶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張岱屏
陳添寶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Subscribe to RSS - 本週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