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播出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今年三十五歲的黃娜,2008年從中國廣東嫁到台灣高雄。十一年前的她,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會成為專業農民。黃娜說:「我早上差不多五點半就要起床、刷牙,衣服穿一穿馬上騎車到田裡。看著自己種的東西有收成,還長得很好的話,心裡就很安慰。」

黃娜的先生曾啟川,原本是麵包師傅,後來服務的麵包店歇業,只好回到高雄美濃的老家務農,這也開啟了黃娜的另一種人生。站在敏豆棚架下,有如置身綠色隧道,不過看似浪漫,工作卻很吃力,黃娜的雙手沒停過,一手接一手、不斷採敏豆。她私下開玩笑說,以前嫁來台灣是嫁給麵包師傅,誰知道小孩剛過三歲,她和先生一夕之間都變成農夫。

黃娜夫妻的敏豆,在2017年獲得產銷履歷認證,既可以到大賣場上架販售,也受到台北果菜拍賣市場的肯定。拍賣價格好,讓黃娜很有成就感。更讓她感到驕傲的是,一般農民出貨,大多以先生名義申請拍賣資格的小代號,可是黃娜夫妻用的是太太的名字,代號為456,連上台領獎都是老婆出馬。

敏豆,俗稱四季豆,是黃娜夫妻在旱季耕種的主力。每年中秋節到隔年四月,是忙碌的時候,尤其在採收期,根本沒時間喘口氣,一採完馬上要趕回家裝箱。裝箱也是要跟時間賽跑。一邊分級包裝,另外還要封箱、寫代號,全部工序完成,再立刻把敏豆搬上車,趕在中午前,送到美濃農會的集貨場。黃娜的敏豆,讓幫忙出貨的美濃農會很有面子,因為拍賣價格好、數量穩定,是美濃敏豆農民的佼佼者,年年成績都在前五名。

綠草如茵、綠毯片片,這四分大的珍珠芭樂園,位在屏東高樹,以草生栽培的方式管理,是三十七歲的越南籍姊妹阮紅艷的綠色王國。

園子裡數量最多的草,是心葉水薄荷,其次是紅葉滿天星和大花馬齒莧,這些都是阮紅艷在2018年夏天種下的。透過高雄農改場的指導,阮紅艷得知草生栽培有土壤保濕、驅趕害蟲,和避免除草劑傷害農作根部的好處,所以這一年來,她都在芭樂園專心種草。就算被人取笑,她依然堅持,養好土壤才能顧好芭樂。

2019年3月底,芭樂園第一次收成,阮紅艷和屏東縣好好婦權會合作,舉辦一場摘芭樂體驗活動。在摘芭樂過程中,阮紅艷找來同鄉姊妹,一起導覽解說,為遊客帶來全新的環境與文化體驗。摘完芭樂,她還把遊客帶回家,親手做越南春捲,當作這天的營養午餐。現場的大人、小孩,個個手忙腳亂、嘴巴也是停不下來。

台27線,是高樹境內的主要道路,阮紅艷還有一片芭樂園,位在這條道路路邊。大車、小車南來北往,疾駛而過,她在園子裡,一邊聽越南情歌,一邊幫芭樂穿衣服。

包芭樂需要眼明手快,過於小顆的、被害蟲叮咬過的、陽光直曬的,都要先摘除,留下的是要套袋的小芭樂。阮紅艷經驗豐富,瞄一眼就知道哪些該留、哪些該除。在台灣生活十八年,其中有十六年都在務農,阮紅艷越做越上手,連作夢都會夢到她的芭樂。

每天傍晚,忙完農事,阮紅艷的第一件事不是休息,而是買菜和下廚。高齡八十三歲的婆婆,會先幫她挑菜,國二的女兒,也會主動分攤廚房工作。到了每個星期五的晚上七點,阮紅艷會準時到社區活動中心,參加屏東縣好好婦權會開設的農業課程。3月22號這一天,由陳柳岑老師解說最新的食安法內容,希望自產自銷的新住民農友,可以建立基本的法律認識。

颱風來了,阮紅艷架竹筒撐著芭樂樹,避免除草劑傷害環境,她養草護土種出健康。面對孩子年幼、公公年長,黃娜日復一日田裡、家裡兩頭忙,燦爛笑容下,她奮力耕耘出屬於自己的人生。在台灣社會中,還有許多姊妹跟黃娜、阮紅艷一樣,身為新農民的她們,在築夢的路上,撐起家庭、扛起農業,即便難行仍然緩緩前進。

學科
農業
縣市
  • 高雄市
  • 美濃區
  • 屏東縣
  • 高樹鄉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李慧宜
攝影/剪輯 許中熹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說,高雄是空氣品質嚴重惡化區域,位於最北邊的空氣品質監測站,經常出現紅爆,其中興達電廠就是重要污染源。「它是台灣現存最舊的燃煤汽力機組,沒經過環評各方面就商轉,高雄民眾已經默默忍受這樣的燃煤電廠排放髒空氣,長達三十七年。」

因應社會大眾對空污的關切,台電預計將屆齡四十年除役的興達電廠,改建為複循環機組的燃氣電廠,初估未來總懸浮微粒排放,可以降低77%。為了電力需求的無縫接軌,台電公司主張先建後拆,在環評初審中,引發爭議。

地球公民基金會指出,興達電廠一、二號機的生煤許可,今年底即將到期。為了高雄居民的健康,台電應該配合改建,將這兩部機組提前除役。但台電認為,將空污問題全歸咎於電力業,有失公允。

王敏玲表示,高雄空污的確不能只怪罪發電廠,還包括工廠和移動污染源,但根據環保署研究顯示,電力業所產生的致癌物質比例相對高。台電對此表示,目前的排放都低於管制標準,未來也會配合高雄市即將出爐的地方加嚴標準,更加嚴格控管排放。不過公民團體依舊要求先拆後建,因為改建計畫不只牽涉空污防治,還會影響永安濕地的完整。

人稱海哥的林昆海,觀察永安濕地已經有二十多年,近年他發現,這裡成為黑面琵鷺的重要棲地。2010年,高雄鳥會將永安濕地推薦為國家重要濕地,全區共130公頃,但這片土地產權是台電所有。2016年,台電跟高雄市政府協議,最後只保留南邊41.25公頃成為地方級濕地。

台電規劃,要將更新的燃氣機組,放置在廠區南側,臨興達路共81.8公頃的濕地上,環保團體認為,應該利用現有廠區腹地。不過興達電廠表示,現有廠區都是零星的土地,早已沒有空間容納新的機組。

考量生態,台電在環評初審後,縮小開發範圍。除了預留14公頃,做為日後發展碳捕捉設施用地,實質廠區利用面積只有35.5公頃,剩餘土地皆為綠地、滯洪池與隔離緩衝區。但環保團體認為,只要一、二號機提前除役,閒置的煤倉腹地就足夠使用,或者也可考慮將燃燒後飛灰填海的灰塘腹地,做為室外煤倉,再利用現有室外煤倉改建燃氣機組。不過興達電廠的回覆是,都不可行。

雙方對於興達電廠一、二號機,到底可不可以提前除役的爭點,除了土地需求與空污疑慮,最關鍵的是,台電認為電力供應必須無縫接軌。尤其是台積電與華邦電子即將進駐南科,未來南部地區將新增一百五十萬瓩的電力需求。

第三次環評初審中,公民團體與台電針對供電穩定進行交鋒,台電強調必須先建後拆,維持法定的備用容量率15%。公民團體則認為,興達電廠一、二號機提前除役的缺口,不必然要靠發電端來彌補,這樣的說法,獲得環評委員的認可。要求台電必須補件再審,興達電廠能不能順利改建,將待五月份的審查結果。

對台電來說,永安濕地這片廣闊的素地,將是未來因應產業擴張,電力需求的儲備用地,但對候鳥而言,卻也是不能消失的棲地。短期來看,這是一場人鳥之爭。長期而言,興達電廠的脫胎換骨,卻象徵台灣用電需求,面臨空污壓力與土地限制,不可能無限上綱的警訊。這場爭議是不是能順利落幕?將考驗經濟部能不能揮別過往經濟成長的老舊想像。

學科
濕地, 能源, 公害
縣市
  • 高雄市
  • 永安區
  • 高雄市
  • 茄萣區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胡慕情
攝影/剪輯 陳添寶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2019年2月26日這天,我們跟著鳥友的腳步,從屏東新園的堤防邊,走入高屏自來水管橋下的廣大沙洲,短短幾十公尺,沿途都是雁鴨和野鳥屍體,有些則是身體癱軟在泥灘地上,無力移動。

時間回到2015年3月,高屏溪口同一地點,就發生過雁鴨、野鳥大批死亡的現象。枯水期間,高屏溪口水質惡化,肉毒桿菌在厭氧環境中大量孳生,腐爛的魚、鳥屍體中,又長出大量帶有肉毒桿菌毒素的蛆,雁鴨吃下了蛆,因而中毒身亡。

當年高屏溪兩岸清除的鳥屍,高達上千隻,有了上次的經驗,228連假期間,高屏地區從公部門到民間團體、鳥會志工,緊急動員了數十位人力,在烈日下和時間賽跑,希望盡速清除堤岸上、沙洲上的鳥屍,以免肉毒桿菌毒素,繼續在食物鏈中擴散。

平常在溪邊活動、捕鰻苗的漁民,也加入救援行列,來來回回在沙洲上接送救援人力,一邊搜尋堤岸上,是否還有活口。

經過一個上午,總共清除了一百多隻屍體。另外還有二十多隻一息尚存的雁鴨、野鳥,則是用最快速度,送交高雄市動保處由獸醫進行治療。肉毒桿菌的毒性非常強,而且會侵蝕生物的神經系統,已經注射過藥物的雁鴨,靜靜的待在籠子中休息,儘管是經驗豐富的獸醫,也沒有把握,有多少雁鴨能撐過這段艱難的時刻。

2月28日到3月6日一個禮拜之間,高雄市動保處總共收容了七十七隻野鳥,有三十二隻存活下來。復原之後的雁鴨,分兩批野放到茄萣濕地。

為什麼高屏溪口的雁鴨死亡現象,事隔四年再度發生?高屏溪兩岸原本就承載著人為排放的工業、畜牧廢水,若遇上天公不作美,春雨晚到,水質惡化的情形無法得到紓解,候鳥中毒的危機,就可能一觸即發。

根據鳥友們的觀察,自從2009年莫拉克風災過後,造成高屏溪下游地形大幅改變,度冬的候鳥族群,正年年增加。過去,高屏溪口只能觀察到零星的黑面琵鷺過境個體,至今已經記錄到超過五十隻的穩定度冬族群。長年在此進行生態觀察的林園愛鄉協會理事長陳俊強期望,透過發展賞鳥生態旅遊,翻轉林園長期以來布滿重工業的形象。

2002年12月,台南曾發生黑面琵鷺在文蛤養殖區,誤食含有肉毒桿菌的死魚,死亡七十二隻的案例,引發國際保育界高度關注,相關單位和民間團體藉著這次的慘痛經驗,建立起救援黑面琵鷺的緊急通報機制,至今每年都會進行例行演習。保育團體希望,高屏兩地能共同建置更完善的預警和應變機制。

春雨帶來新的生機,也為高屏溪口帶來活水,舒緩了這次的生態危機。獸醫師偉廉和他的團隊,帶著偵測犬寶麗,繼續來到屏東新園的河岸,搜尋、清除環境中的雁鴨屍體。

利用狗的靈敏嗅覺,在海關查緝違禁品,或在震災時找尋生還者,已經相當普遍。近年來,祁偉廉致力投入生態保育偵測犬的訓練工作。2015年的雁鴨死亡事件後,他參考國外經驗,訓練了兩隻專門找尋動物屍體的偵測犬,希望能借助偵測犬的力量,盡速清除棲地上的屍體,避免中毒情況繼續擴大。

保育偵測犬的訓練大約需要半年,還要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現場實習,累積經驗。寶麗雖然沒辦法通過緝毒犬的訓練,偉廉卻發掘出牠擁有適應野外環境的能力。這天的出勤,寶麗就找到了一百多隻屍體。

各方人力投入,高屏溪口的危機暫時解除。年復一年,候鳥南來北往,牠們是環境的指標,也是生態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消逝在高屏溪畔的生命,提醒著人們河川生態的危機,當牠們有難,就是人們伸出援手的時刻。

學科
動物, 水文, 公害
縣市
  • 屏東縣
  • 新園鄉
  • 高雄市
  • 台南市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寧
攝影 葉鎮中 陳慶鍾 顏子惟 賴冠丞,剪輯 葉鎮中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花蓮初英山山腳下的這片平原,不論走到哪裡,都可以聽到水圳奔騰的聲響。水轉動著農村的生活,也轉動著電力。2016年開始,初英山文化產業交流協會與發明家合作,在這裡測試微水力機組,經過兩年改良研發,2018年,微水力機組正式啟用。

垂直軸的水輪機帶動發電機,將電力源源不絕輸送到一百公尺外的社區辦公室,發出的電力大約兩天左右可以充飽1200W的蓄電池,供應辦公室各種用電需求。「這裡是綠能辦公室,我覺得很興奮。」初英山文化產業交流協會監事鍾寶珠說。

其實小水力一點也不稀奇。在花東地區,水力是最古老,卻也最主要的發電方式。早在1930年代,日本政府便在水力豐沛的木瓜溪流域,建造花蓮地區第一座電廠。清水電廠檜木搭建的廠房,仍屹立在山間,水輪機刻著東京電業社的字樣,八十年來堅守著發電職責,所有維修工作都由電廠員工一手包辦。木瓜溪流域總共有八座水力電廠,從上游到下游流過的每一噸水,都替東部電力做出貢獻。

在西部,大甲溪是水力發電最重要的河流,不過除了大型電廠外,農田圳路也很適合小水力的設置。后里圳后里段水路落差大,為減緩水流,沿線設置了十八座跌水工。1970年代因為石油危機,這裡被指定為低落差發電的示範電廠,由農田水利會營運三十年後,因為營運困難轉交台電代為管理,兩年來發電量達到一百萬度,替台電帶來上百萬收益。

傳統電力崇尚集中式大型電廠,再生能源的走向卻是小而分散。這些小的能量過去往往被忽視。花蓮立霧電廠的員工發現,電廠後方消能池與廠房間,有四十公尺落差,員工想辦法在這裡裝設微水力發電。由於台灣沒有廠商生產微水力設備,只好購買國外機組,但中國機組不到半年就故障,員工最後自己設計改裝、克服困難,目前立霧微水力一年可發電三萬六千度,約五年就可以回收成本。

在中國或日本,小水力發展已經相當成熟,但是這些機組有的昂貴,有的不適合台灣。面對國內小水力產業的匱乏,環保團體在南華村連續兩年舉辦小水力發電競賽,鼓勵更多學生投入研發領域。桃園武陵高中的同學戴子頡單槍匹馬來參賽,設計葉片的時候特別注意到,要留給魚兒一條生路。

台東高中的同學們來自農村,不但利用舊吊扇改裝發電機,設計過程也考慮農民的實際需要。在水圳中不斷測試、修正,設計出方便攜帶、容易拆裝,可以因應水圳水量,隨時調整高低的懸吊式水輪機,讓評審們眼睛一亮。

不只是民間,台電也有微水力實驗計畫。在木瓜溪流域,台電東部發電廠計畫改裝台灣自產的幫浦反轉發電,東部發電廠電氣經理陳坤逢說,這種機組比起國外發電機組價格低廉許多,產品取得方便,成功後可以推展到台灣各地。

除了機組研發仍需努力,小水力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河道垃圾多,水量不穩定。卑南上圳是全台灣第一座由民間營運,利用灌渠發電的小水力電廠,但水圳垃圾與藻類相當多,幾乎每兩個小時就要清理一次。而卑南上圳上游進水口的土堤常損壞,導致電廠一年發電天數不到150天,發電效益大減。

台灣各地都有水力豐沛的圳路,這些水力資源如果能被善用,不但能提供發電,也能替農村創造新收入。2016年水利署、台電與農委會,針對全台灣的河川、水圳等進行評估,選出112處適合發展小水力的場址,包括水庫附屬設施、河川、灌溉渠道等。

政府希望在既有灌渠開放民間投資小水力,但目前小水力發電不分規模,躉售電價一律只有2.8元/度,對業者缺乏誘因。逢甲大學水利發展中心組長黃志偉認為,規模不同的機組設置與維護成本都不同,小水力應該比照太陽光電或風力,依照發電規模分級訂定躉售電價,廠商才會有意願投資。另一方面,民間想要投資小水力往往缺乏管道,政府應該盡量公開資訊,讓申設過程更簡化透明。

南華社區的水車轉運將近半年,穩定供應辦公室電力。鍾寶珠希望,未來可以進一步將小水力應用到農業用電與社區緊急用電,這個模式如果成功,也可以替社區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不管是社區、民間團體或是台電,在推展小水力的道路上正不斷嘗試,克服各種困難,希望未來能滴水穿石,匯聚成不可忽視的力量。

學科
水文, 能源
縣市
  • 花蓮縣
  • 台東縣
  • 台中市
  • 后里區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 賴冠丞 陳慶鍾 張光宗,剪輯 賴冠丞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位於苗栗縣通霄鎮的鐵砧山礦場,是中油公司舊有的天然氣田,因為有完整的封閉背斜地質構造,儲氣層緻密厚實,在國內自產天然氣不足,得仰賴進口下,被中油公司開發為天然氣地下儲氣窖,調節尖離峰用氣量和因應安全儲存量需求。

在鐵砧山礦場的油庫後方一下車,就聞到濃烈嗆鼻的油氣味,最靠近油庫圍牆的灌溉水池,長寬各約20公尺,池面浮著厚厚一層紅褐色油污,除污工人用竹竿撐開整片吸油棉,清除油污,也用抽水機清除受污染的地下水。

「現在都從地底下滲透」,邱天送說,「我發現已經是3月1日星期五,不過幾天前就有里民知道,但沒那麼嚴重,一直到3月3日星期天下大雨,油污往下游去,耕作都出問題了,里民沒辦法忍受才去抗議。」


邱天送里長指著遭受油污的水池,氣憤難平

「這個鐵蓋下面就是伴產水的處理池,也就是洩漏造成鄰近污染的源頭」,中油公司探採事業部執行長張敏說明,天然氣生產井在生產過程會產生地層水,地層水伴隨一些凝結油在上面,帶有少數油的地層水,被引導到處理池,經過油水分離後,將乾淨水抽回地底,照理說不會造成污染。

中油探採事業部執行長張敏表示,因為最近的作業頻繁、處理量增加,處理池的液面比較高,高於舊的、已經停用的地下注入管,長年停用後,地下注入管的閥已經鏽蝕,逆流進入的油水,從鏽蝕的破口流進地底,中油找到洩漏點後,立刻阻斷將污染控制,估計外洩的油水混合溶液,約有五千公升。

「你看,水是黑的!這難道沒有毒?如果澆菜能吃嗎?」農民張慶雄看著抽上來的井水被嚴重污染,氣到破口大罵,他的田就在油庫圍牆外。「已經預約冬瓜苗正要種,現在種也不是,不種也不是,種了如果水澆下去就死光光」,張慶雄說,農曆年前就看到油污,但沒那麼嚴重,過完年灌溉池子就變紅褐色,滿是油污。

「這一窟池子被油污滲透兩次了」,張慶雄說,「以前插秧種稻都靠這口池子,十多年前油污滲透過一次,差不多有一尺深的油污,中油公司抽油洗池子,但沒有賠償,另外拉了一條管線供水給我澆菜,但去年又切掉,沒水了。」

苗栗縣政府環保局人員到污染現場,協調居民暫時不要使用地下水灌溉,水質保護科代理科長劉正祥表示,因為已經到春耕時間,農民急著用水,中油公司已經承諾會供水給農民使用,環保局同時在漏油管線下游,鑽了兩口井,將採樣水質來釐清油污污染的面積跟深度。

「環保局3月3日中午才接獲中油公司通知有漏油事件」,環保局水質保護科代理科長劉正祥強調,中油公司已違反水污染防治法規定,在發生後三小時之內未向主管機關報備,依法可處一萬元到六百萬元罰緩,苗栗縣府研擬處以一百萬元以上罰緩。

中油公司探採事業部執行長張敏表示,2月18日接獲鄰近邱姓地主通報,說灌溉水池有一層浮油之後,中油公司立即展開處理,20日抽驗但因油量太少,沒辦法確定油污來源。

張執行長說,檢查伴產水處理池、逐一確認所有使用中管線,結果壓力沒有降也沒有漏,後來研判還是伴產水處理池出問題的可能性高,才發現是停用管線的閥出狀況,這是一開始沒辦法先料想到的。張敏強調,確定破裂點後,中油公司就遵循環保法規立即通報,絕對沒有隱匿。

「沒有第一時間通知我啦!」,通霄鎮坪頂里長邱天送不滿的說,「油味這麼重,大人聞到都覺得很嗆,一般來說油污又不是沒有毒,油庫外面就是坪頂國小,要警告孩子不要靠近,如果有人吸菸不小心火落下去,事情就更大條,為了維護安全,中油公司一定要先告知,才可以先向里民警示。」

學科
公害
縣市
  • 苗栗縣
  • 通霄鎮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慶鍾
攝影/剪輯 陳慶鍾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開車進入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兩旁是高大茂盛的芒果樹。這些樹,早期從中正大學所在的三興村,一路延伸四公里到豐收社區,是當地村民在日治時期被強制勞動種植的,如果沒顧好,還會受罰。儘管不是愉快的開始,隨著樹木茁壯、成長,夏日的芒果果實,成為居民貧困生活裡,意外的驚喜,也讓芒果樹與居民的生活,有了越來越緊密的連結。

1989年,中正大學預計在民雄興建,豐收社區的五穀王廟捐地興校,為了開闢連接學校的外環道大學路,茂密的芒果樹海,有三分之二被迫砍掉,種上快速成長的黑板樹。這段過程,讓豐收社區居民下定決心,要保衛剩下的芒果樹。近年來,透過社區發展協會申請經費,逐步改善芒果樹的生長環境,將水泥鋪面改為透水磚。正當第一階段的改善告一段落,這些殘存的芒果樹,卻迎來新一波危機。

2018年,嘉義縣政府向中央爭取前瞻計畫的交通改善經費一億三千多萬,以大學路交通事故多為由,要改建大學路,預計將雙分隔島改為中央分隔島,導致芒果老樹必須移植。由於台灣樹木移植存活率多半不高,豐收社區組成護樹聯盟,希望爭取交通安全與保護老樹的雙贏規劃。

社區邀請交通專家張勝雄為他們分析,發現大學路上的交通事故,多半發生在路口,但這些事故都不是死亡車禍,而是擦撞。張勝雄強調,「沒有什麼樣的路型就一定比較安全。」建議如果要改善問題,必須針對事故進行分析,才能了解車禍發生的型態。

為了瞭解車禍型態,中正大學副教授管中祥在校內舉辦座談,聽取學生意見,發現路型不是導致車禍的主因。而是分隔島頭的灌叢會阻擋視線,讓汽車向外轉到慢車道時,容易與機車擦撞。

此外,當地原先規劃了腳踏車道,在居民反對後廢除,腳踏車道刨除後的四公里殘溝,長達六年沒有處理。「這導致同學必須在非常窄,大概三米的慢車道中,選擇要在左邊的1.5米,或是右邊的1.5米行駛。」再加上車速過快、黑板樹的浮根問題,才使交通事故變多。

釐清原因後,豐收社區要求縣政府舉辦說明會,變更施作方案,但嘉義縣政府直到改善計畫三段標案中的一、三標都開標完,才舉辦說明會。由於說明會中,居民依然強烈反對移植芒果樹,並且主張改善交通應對症下藥,縣政府與居民初步達成共識:同意移除會浮根的黑板樹,但維持全線雙分隔島路型,將道路旁的水溝加蓋增加路寬,設置號誌引導車流,避免衝突。此外,為了改善視線,同意縮減分隔島島頭,移除灌叢,並移植少數幾棵芒果樹。

只不過,這項決議,在嘉義縣政府建設處新處長上任後,遭到推翻。縣政府表示,移除黑板樹會破壞分隔島結構,導致必須重新施作,「這樣按照規定,當地路寬二十四米,就必須施作單安全島。」嘉義縣政府認為,為了符合法規和保護老樹,大學路改善方案,應該是單、雙、單安全島的設計,也就是已發包的兩段標繼續施作單安全島,涉及芒果老樹保護的地方不動。

縣政府的新方案,讓社區感到不解。但正當社區發展協會積極了解法規限制時,民雄鄉公所卻又提出另一個方案。這次的方案,是雙、單、單安全島的設計,但單安全島的設計,將會導致芒果樹全數移植。

在社區不斷追問下,居民才發現,原來鄉公所執意要做單安全島,可能和日後都市計畫變更有關,希望爭取更多腹地。芒果老樹的命運,和地目變更的角力,誰輸,誰贏?居民至今沒有放棄。待看社區的努力,能不能讓芒果老樹,繼續存活到下一個百年。

學科
植物, 開發, 城市
縣市
  • 嘉義縣
  • 民雄鄉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胡慕情
攝影 陳慶鍾 顏子惟,剪輯 顏子惟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位在宜蘭縣蘇澳的岳明國小,不但離海洋很近,教學理念也很親海,校方鼓勵小朋友學習駕船,實地體驗海洋的浩瀚。校長黃建榮表示:「讓孩子在生活中了解風險,比完全隔絕在風險之外,更重要。」身在教室也能認識大海,動動手、動動嘴,一口一口品嘗海洋的滋味。

你知道嗎?國小學童的營養午餐,雖然有魚,但是都沒有刺。另外,許多爸爸媽媽擔心小孩被魚刺刺到,會把魚刺挑乾淨,所以很多小朋友是不會自己挑刺的。岳明國小校長黃建榮認為,孩子的挑刺能力可以被培養,只是大人怕危險,孩子反而沒機會去學習。

校長邀請業者參與,一起推出好魚慢食課程,透過白蝦、鯖魚、白帶魚等六種不同的海鮮,訓練小朋友自己挑刺,也透過海鮮來認識海洋。

「好好吃!」、「骨頭中間軟軟的、這樣一折就斷了。」不只是一頓午餐,也是一場餐桌上的冒險,低年級的小朋友吃刺較少的魚尾巴,中高年級的小朋友吃刺比較多的部位,老師們也在每道食材上桌前,深入介紹食材的來龍去脈,從生理、生態、資源利用、漁業概況到烹調方式,還會加強說明物種面臨的問題。

負責教導六年級的老師李公元說,為了吃海鮮特餐,水產業者與老師辦了很多場研討會,一面了解海產的特性,一面思考怎麼去教小朋友,整個過程也幫助老師增廣見聞。

列為教材的六種食材,都是野外族群還穩定、不影響物種繁衍或近海養殖的,也是適合冬季食用的種類。飲食是文化的一部分,台灣古早的食魚文化,就藏在閩南諺語裡。像是冬至前後最熱門的烏魚,老一輩會說「冬季烏更勝豬腳、海水烏更勝雞肉」,水產業者徐承堉解釋,意思是冬天的烏魚肥瘦,海水烏魚肉質結實。

一次次的練習,小朋友吃魚越來越順手,接下來還有一項大挑戰,他們即將在台灣博物館的永續年夜飯活動上,當食魚小老師。

徐承堉表示,從自己的味蕾神經,把對食物的認識傳遞到大腦,會在小朋友心裡形成刻印,對食魚教育來說很重要,一定要教導孩子認識跟珍視台灣在地的海鮮。

黃建榮校長認為,讓小朋友實際吃魚、了解魚背後的故事,孩子跟魚之間產生很強烈的連結之後,再談海洋教育,孩子就會更有感。

「我喜歡吃花腹鯖」、「那種魚只有一條“側線”」上完課,全校師生對海鮮的認知都不一樣了。海洋的專業用語,連一年級的小朋友都能朗朗上口。

吃在地、當季的海鮮食材、六堂好吃的課,從發想、實踐到成長,或許小朋友會因此一輩子關心海洋。

學科
海洋, 漁業
縣市
  • 宜蘭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 顏子惟 張光宗,剪輯 顏子惟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在台灣,闊葉林樹種分布最廣的是樟科,名列第二的是殼斗科,這兩大家族,是森林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柱。浸水營石櫟,是台灣四十多種殼斗科的其中之一,分布在台灣東南部中低海拔山區和恆春半島。2015年開始,農委會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首度針對浸水營石櫟,進行採種復育計畫。

攀樹採種小組出動 留住浸水營石櫟珍貴種苗

秋天,為台東帶來涼爽氣息。在清晨的陽光下,有人還睡眼惺忪,也有人正忙著準備工具。再過一小時,這群年輕的七人小組,就要趕到屏東199縣道旁的秘密基地,執行一場特別任務。

全副武裝的兩個年輕女孩-吳佩芬與柯雅韻,是全台灣唯二的女性攀樹採種人,在老闆兼師傅林承彥帶領下,她們正準備爬上將近二十公尺的大樹。利用豆袋把繫繩和主繩拋上樹幹,才能展開攀樹工作,可是在密林中拋擲豆袋,困難度很高。還好現場攀樹人員有四個,只要有一人成功上樹,其他人就能跟著爬上高處。

浸水營石櫟的分布範圍非常狹隘,再加上生長環境集中在淺山闊葉林,很容易受人為開發影響。因此在2017年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裡,浸水營石櫟才會被列為瀕危等級。恰恰在2018年秋天,林務局遇上浸水營石櫟難得一見的豐產期,採種保育才有機會加速前進。

攀樹採種必須集合體力、膽識、意志力與專業技術等各項條件,絕非一般人能勝任。為了節省時間、提高效率,攀樹人員只要一上樹,除非收工,否則不會再下樹,也因此在樹上連續工作七、八個小時,甚至到九小時,都是司空見慣。

攀樹採種人員吳佩芬說,女性從事這個行業,會有些不方便的地方,體力跟力氣也比較不如男生,所以她現在要學習的,就是找方法讓自己上樹的時候,可以更省力或更快速完成工作。

爬樹的人忙著採集種子,樹下的人也沒有閒著,由於浸水營石櫟的種子顆顆珍貴,因此就算是從樹上掉下來的,也要通通撿起來。殼斗科的種子,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種子外殼,有堅硬又有特殊造型的殼斗。浸水營石櫟的種子離開母樹後,現場工作人員就地圍坐路邊,馬上幫種子「脫帽」。

林務局台東林管處秘書朱木生表示,浸水營石櫟實在太稀有了,林務局也是第一次採集到,雖然大家對這種植物的發芽特性不熟悉,但可以透過這次機會,把復育的每個階段徹底走一遍,累積基礎資料。

林務局投入殼斗科育苗 重建台灣原生闊葉林

龍泉苗圃是台東地區人工造林樹種的育苗苗圃,也是近年台東林管區的殼斗科育苗重心。雖然浸水營石櫟的種子還沒「入住」,不過這裡已經成功復育十二種殼斗科的小樹苗,像是赤皮、青剛櫟、小西氏石礫和捲斗櫟等。

過去台灣的造林政策,少見闊葉林樹種,劉瓊蓮處長說,主要是以前的林業系統,把殼斗科或是楠木、樟科這些樹種,當作雜木在使用,不過林務局近年漸漸開始把闊葉樹種投入造林工作,殼斗科就是其中之一。

台灣是座小島,卻因為有北迴歸線穿越而過,再加上地形歧異度大,使得生物多樣性豐富多元。一棵樹從小苗到大樹,需要經歷多長時間、多少考驗,才有機會成為一片森林?在大自然裡,棲地保育比人工造林更為重要。

森林是生物多樣性的基地之一,透過這群年輕人採集、培育浸水營石櫟的故事,或許能為台灣闊葉森林找到新的價值與意義。

學科
植物, 山林
縣市
  • 台東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李慧宜
攝影 陳添寶 顏子惟,剪輯 顏子惟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手作的產品,總帶著幾許溫暖,多幾分細緻,大自然裡的步道,也能手作嗎?在北台灣山區,淡蘭古道中的崩山坑古道,將成為全台灣第一條,完全手作的步道。

崩山坑古道是淡蘭古道的其中一段,起點是新北市泰平里,這裡的居民大多務農,後來工商業興起,人口外流,連唯一的國小都廢校。現在泰平里常住人口只有六十多人,由於是翡翠水庫水源特定區,受到開發限制,古樸的石頭屋留了下來,保持著無污染的環境,和恬淡的農村生活。

崩山坑古道連結泰平里的信仰中心壽山宮與柑腳的信仰中心威惠廟,除了節慶時往來,從前更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道路。日治時期,整條崩山坑古道路面都有鋪碎石子,到了國民政府時代,不再鋪碎石,有毀損就由居民就近修整。後來雙泰產業道路完成,行走的人少,漸漸地荒廢了。

充滿回憶的古道,不該就這樣失去。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提出淡蘭百年山徑的概念,將淡蘭古道區分為北路官道、中路民道與南路商道,路徑橫跨北台灣四個縣市,長達兩百多公里,獲得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的支持。

全長七公里的崩山坑古道,將全程以手作的方式來修整,由志工以最簡單的工具,就地取材,打造做了又像沒做的自然步道。

全線手作的困難,在於必須一段一段慢慢修,每次只能處理一部分。熱情需要專業來支持,每次修整都由通過訓練的步道師帶領志工,確保施工品質與路面安全。

保住在地原本的面貌、純粹自然的美感,沒有水泥,只有用雙手鋪出的舒適山徑,實作過程,散布互助合作、利人利己的溫暖,建立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的連結。

修路志工,沒有固定成員,他們來自四面八方,幫忙修復著泰平里居民的回憶,這份共同的心願化為步道而持續存在,過程中也注入了自己的情感。

手作步道在台灣已經發展了將近十年,懷抱著對大自然的尊重,在這些通往自然、同時通往人心的路徑上,留下隱形卻又永恆的印記。

學科
山林
縣市
  • 新北市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 顏子惟 鄭嘉明,剪輯 顏子惟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灰甲澤蟹是台東常見的澤蟹之一,牠喜歡比較多泥巴的環境。」對溪流裡的生物如數家珍,這條位於台東成功鎮的都威溪,已經是台東荒野野溪小組,踏查的第四十八條野溪。走訪台東野溪四年多,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發現,台東每條溪流,幾乎都遭到整治。而整治過後,每條野溪,都變成水溝。

不忍野溪遭到人類戕害,台東荒野拿著調查資料,跟台東水保局溝通。水保局認為,或許可以挑選幾條溪流進行復育。為了復育行動,請來顧問公司協助生態調查。顧問公司在勘查多條野溪後,發現多數生物都是蝦子,鮮少有魚,「可能這邊下游環境因素,讓一些魚類比較不容易上來。」

下游出現什麼狀況,讓魚類無法洄游?台東水保局跟著顧問公司現勘發現,可能是過往在野溪施作的人工構造物,造成的影響。台東水保局指出,其實工程人員並非沒有生態觀念,「像後面這個十三年前施作的固床工,已經有所謂生態工法思維。當初設計就有讓水流不要集中在單一點,所以做了四四方方、類似踏步式固床工概念的溢洪口,希望讓水流可以有變化,底下也埋了透水孔,希望水流沒有滿出來前,可以從底下比較低的地方滲出來。」然而時間經過,不敵自然的營力,水流造成掏刷,讓原本埋在河床底的固床工裸露出來,造成極大落差,形成潭與水瀑,生物棲地被改變,種類也變少。

確認工程可能對生物造成影響,台東水保局選定數條溪流進行改善,將野溪裸露的固床工中段挖空,降低落差,讓水流暢通,希望生物可以洄游。由於是初次嘗試,水保局謹慎地召開一期改善工程的追蹤調查與現勘,希望關心的團體提供更多意見,以利二期改善。

在這次會勘中,荒野保護協會發現,許多居民仍對混凝土有高度信心,使得營造公司在施作改善工程時,遭到居民質疑。而過度的河道整理,也可能對河床造成二次擾動。顧問公司則進一步指出,過往野溪整治缺乏嚴謹的生態調查,與歷史災害資料的彙整,造成工程與環境的劇烈拉扯,難以評估衝擊。

風災後野溪過度整治 水泥化影響水流、生物消失

野溪整治,為何缺乏全盤完整調查?這是因為,野溪整治往往伴隨劇烈災害後,人類的保全需求而來。像是2012年天秤颱風重創蘭嶼後,公共工程委員會便投入兩億多經費,進行野溪整治。長期關心野溪治理的建築師黃瑞明指出,由於預算已經撥下,必須將預算花完,加上為了展現救災成果,導致許多野溪被過度惡整。

黃瑞明勘查發現,蘭嶼多數野溪在這次災後,被全面水泥化。水流變化單一,溪床不見生物。就算只有半平方公里集水區的野溪,也難逃惡整。

台東水保局坦言,議題被炒作後,行政單位就關心量化、撥了多少錢、做了多少工程。「但在極端氣候下,大自然給我們的衝擊都超乎想像,所以工程人員也越來越懂得要尊重自然。」台東水保局逐步改變野溪整治思維,希望不再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百姓的需求,或許不是真正的課題,當居民反映問題時,要先找出問題點。如果有更多人的參與、提供不一樣意見的時候,我們做的策略選擇會更正確一點。」

台東野溪復育的案例,突顯未來治理時,公民參與的重要。台東水保局與當地居民、生態團體磨合野溪治理的行動,還沒能普及,全台野溪被惡整的情況,依舊反覆上演。

海與河的交會,是生命蓬勃的收納口。對溯流或降海產卵的生物來說,河口是牠們生命中的成熟關卡。河流真的險惡嗎?還是人類離水邊太近?

學科
水文, 開發, 災害
縣市
  • 台東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胡慕情
攝影/剪輯 陳添寶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頁面

Subscribe to RSS - 本週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