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播出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一般家裡如果出現小昆蟲,大家習慣性就是拿殺蟲劑來消滅牠們,但往往成效不彰,過幾天又會出現,詹美鈴說,只要瞭解昆蟲們的生活習性,就可以輕鬆減少牠們出現的機會。


研究人員收集衣蛾標本

像是蛾蚋,喜歡潮濕環境,只要減少水源、保持乾燥,就會自然消失。研究團隊還在2019年做了一個衣魚大徵集,透過民眾提供的樣本,發現牠們的尾毛、身體顏色跟形狀都有所不同。喜歡在衣服堆裡的,可能是大和衣魚,在潮濕地面出現的,可能是灰衣魚。


民眾寄來的衣魚標本

徵集中,往往會有驚人發現,詹美鈴拿出一本古書,上面滿目瘡痍的洞,都是一種叫做「檔案竊蠹」的蟲類所吃,這本書中,我們不只可以看到檔案竊蠹的成蟲、幼蟲,甚至還有蟎和書蝨,一個完整生態系,就在小小的一本書當中。

仔細看看家中儲物櫃,不難發現這些小昆蟲的足跡,有喜歡吃甜的,喜歡吃木頭的,甚至是喜歡吃麵粉類的。那麼我們最熟悉的蟑螂,又喜歡生活什麼環境呢?研究人員打開不常使用的櫃子,撲鼻而來的味道,可能就是蟑螂的味道,簡單翻找一下,很容易在抹布、購物袋、塑膠袋等物品上,看到卵鞘,牠們喜歡在有纖維質的物品上產卵。有民眾會用洗衣粉加糖引誘蟑螂並殺死牠們,詹美鈴來到民眾家裡查看,提醒大家環境與這些昆蟲的出現,脫離不了關係。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Let's探索家中昆蟲計畫」,就以衣蛾作為指標物種,透過民眾的徵集,一同來瞭解衣蛾的生活習性。研究人員將寄來的衣蛾巢,每隻都做拍照測量及記錄。用顯微鏡觀察牠們的行為,發現牠們會就地取材做巢,混著纖維質或小石子的巢,形狀呈現梭子狀,讓幼蟲可以在巢裡直接迴轉,換個方向繼續前進。詹美鈴期待大家可以好好認識家中昆蟲,不要太害怕牠們,試著接受、探索、研究牠們。


衣蛾照片提供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學科
動物, 生活
縣市
  • 台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淯茜 劉啟稜
攝影/剪輯 劉啟稜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將捕捉回來的大鬍子異形魚,做解剖和活體分析,發現已經有成熟個體,成熟雌性最多可產下250顆後代,團隊憂心,這樣的繁殖數量及速度,在沒有天敵的環境之下,會直接壓縮原生種的生存空間。

常聽到的外來種異形魚類:琵琶鼠,已經入侵台灣河川多年,魚體偏硬,像是盔甲一般,體表又能保水,特殊的生理構造,讓琵琶鼠可以以腸呼吸的方式,在污染沒有流動的水體中都能生存。而這次發現的種類,外觀與琵琶鼠類似,體型較小,最大差異是在成熟雄性的頭部周圍,有很多觸鬚,所以被水族業者稱呼為大鬍子異形。

專賣異形魚的水族業者羅皓仁說到,「因為異形魚都是南美洲的物種,需要25度左右的水溫才能生存。除了琵琶鼠,99%的異形魚都不容易在台灣河川生存下來。」他推測,這次的大鬍子異形魚可能是在繁殖場經過好幾代的培育,開始適應台灣水質,只要冬天氣溫不要太低,都有可能存活下來。

曾晴賢教授團隊持續在阿罩霧水圳上中下游做監測與移除,希望防止大鬍子異形繼續擴散。羅皓仁呼籲玩家與業者,有了琵琶鼠的前例,大家都應該具備保育觀念,千萬不要將外來魚類放到野外河川中。

學科
動物
縣市
  • 台中市
  • 霧峰區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淯茜 劉啟稜
攝影/剪輯 劉啟稜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2016年受託處理高雄、台南等縣市,南台灣最大的底渣處理業者-映誠公司,違法將焚化底渣棄置在台南市安南區的魚塭,導致附近魚塭和農地,遭受嚴重污染。映誠負責人被判刑六年並凍結財產,直到現在,現場仍有堆積如山的底渣,等著被移除。各地違法棄置事件,讓民間對底渣再利用制度失去信心,促使部分地方政府,開始改變底渣管理方式。

高雄市的底渣原本都是委外處理,近幾年市府改弦易轍,在路竹興建公有底渣處理場,篩分後的再生粒料由環保局統一調度,分配給市內各公共工程使用。為了確保再生粒料應用在公共工程的品質,高雄市環保局建立預拌廠認證制度,公共工程要使用焚化再生粒料做成的混凝土,必須由這九家經過認證的預拌廠,出料給各工程。

來到位於大發工業區的混凝預拌廠,可以看到廠區裡存放著天然砂石、燃煤底灰,以及焚化再生粒料。焚化再生粒料和水泥攪拌後,可以做成控制性低強度材料CLSM,或低密度再生透水混凝土。

高雄市焚化廠每年產生25萬噸底渣,其中54%是以「互惠條款」,要求被代燒的縣市,以代燒垃圾量的1.67倍運回,其餘46%,用在轄內的公共工程。除了高雄,包括桃園、台中也都訂定底渣再生粒料的自治法規,要求公共工程使用一定比例底渣。當底渣再利用似乎走上正軌,環保團體卻在彰化發現,底渣再生粒料以再利用名目,大量回填到農地。

台61線旁這塊地,原本是魚塭,地主計畫興建養菇場,請工程公司來填土。在環保署的網站上可以查出,這些填築材料是由底渣再生粒料製成的低密度再生透水混凝土,但環保團體發現地上的這些粒料,並沒有膠結,以重金屬快篩儀檢測現場這些土砂狀的材料,鋅銅成分遠超過土壤管制標準。粉塵隨著強風逸散四周,台南社大研究員檢測緊鄰的農地,發現可能因為揚塵逸散而遭到污染。

根據環保署網站的資料,芳苑這個養菇場址,共使用了11,500公噸再生粒料,來自苗栗焚化廠的有3,000多噸,彰化的有8,000多噸,相當於溪州焚化廠一年底渣產量的五分之一。

在芳苑鄉另一處預計興建畜牧設施的場址,也同樣是以低密度再生透水混凝土的名義,使用一萬多公噸,分別來自苗栗及嘉義的焚化再生粒料,現場可以看到沒有篩分乾淨的雜質,和許多不明廢棄物,粉塵隨著海風飄散,可能污染旁邊的魚塭和養鴨場。

芳苑另一個地點則是在2019年,以興建停車場的名義,使用三萬公噸的焚化再生粒料,但目前還是一片空地。這個場址地目已不是農業用地,但周邊是農田,環保團體擔憂地下水可能受到污染。

其實環保署的底渣再利用管理方式明文規定,底渣再生粒料是不可以使用在農業區,但法規卻又訂了「除外條款」,底渣如果做成的低密度再生透水混凝土、瀝青混凝土、磚品等,就可以不受區位限制。而根據工程會施工綱要規範,低密度再生透水混凝土是使用於道路基底層,而且必須經過坍度、抗壓強度等試驗。目視彰化這幾處農地填埋的東西,是砂粒或粉狀,跟其他工地使用的透水混凝土,有很大差距。

彰化農地填的究竟是底渣裸料,還是加工的成品?彰化縣環保局長拒絕受訪,承辦科長則說,他們之前到現場開挖,下層有挖到固化的混凝土,上層的粉末可能是後來再覆蓋的砂土。環保署督察大隊則表示,工程品質是由施工單位把關,並做相關檢測報告,地方政府透過這些判斷,原則上是符合相關法令程序。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黃煥彰認為,環保署在底渣管理方式中,讓低密度再生透水混凝土合法用在農地上,是讓地方政府與業者找到可鑽的漏洞。

環保署廢管處副處長劉瑞祥表示,農地並不是只有種植使用,如果是興建農舍、畜舍等需要基底層的填築材料,他認為這些再利用的材料只要檢驗合格,有做申報管理,就可以安全使用在農地上。

不過,農委會持反對意見,農委會企劃處長莊老達表示,農地不論是做何種設施,只能回填可種植的土壤,包括磚瓦砂石、建築土方,以及環保署認定的再利用材質,都不可回填到農地,這是基本原則,如果違反可以依照都市計畫法或反非都市土地使用規則,開罰六到三十萬,或斷水斷電。

農委會的原則早已函釋給各地方政府,但彰化芳苑的案例,縣政府卻認為依照環保署的規定是合法。對於目前法規競合的狀況,莊老達表示,農委會考慮修正農發條例施行細則,將農地填土原則條文化,但他也認為,環保署再利用的規定應更明確。

未來底渣會不會以再利用名義進入農地,還是要看環保署是否要修正底渣再利用管理方式,確實保護農地和糧食的安全。

學科
公害
縣市
  • 高雄市
  • 彰化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顏子惟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為了讓民眾能夠換個角度來看公園,荒野保護協會以小松鼠為主角,設計了一份評估表單,共有25道問題,包括小松鼠玩耍時,能不能順利在樹與樹之間跳躍?若不小心從樹上掉下來,會摔在水泥地、草地或有落葉的草地上?這些題目反映了公園的植被生長狀況、綠覆率、水泥化程度等生態化指標。

依據這樣的評估方式,荒野保護協會排除國家公園、動物園、停車場等用地後,將台北市公園路燈管理處轄下的503座公園分為六個等級,發現有八成公園的生態化程度都不高。

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棲地守護部副主任莊育偉表示,公園本來就有不同的屬性與功能,荒野的目標,並不是要把這五百多座公園全部生態化,而是選擇有生態化潛力的公園,進行改造。

台北市萬華區的青年公園因為腹地夠大,滯洪池也提供了不同的棲地環境,荒野的志工進行調查時,就發現不少鳥類在公園裡活動,是適合進行生態化改造的公園。2017年起,荒野保護協會與青年公園管理所簽訂合作備忘錄,第一步就是要為公園中的鳥類,打造更舒適的家園。

青年公園的蓮花池,原本是陡直的水泥堤岸,志工們以竹筏做成供植物生長的浮島,讓紅冠水雞有隱蔽的環境可以築巢。下一階段的目標,是要為在公園裡活動的翠鳥,營造棲地,仿造出適合牠們築巢的河岸土坡。

都市中的公園,通常在設計上以人類的需求為主,雖然看起來有樹、有草,生態化程度卻往往不如真正的森林。森林中會有多樣化的植物種類,以及從喬木、灌叢到地被植物的多層次結構,落葉及倒木能提供生物養分及棲息空間,這些都是公園與森林間的主要差異。

這些差異不只會影響生物的棲息,也會影響到公園綠地所能提供的生態系服務,例如調節溫度、淨化空氣、截流暴雨等等。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組研究員葛兆年舉例,如果是只有喬木的公園,沒有被樹葉接住的雨水,會直接落到地面,但如果在森林裡,大喬木上掉下來的雨水會經過小喬木、灌叢、高低不同的草本植物才到達地表,遇到暴雨比較不容易氾濫成災。

為了提升公園綠地的生態系服務功能,林業試驗所自2020年起,與中和區公所、國立台灣圖書館、新中和社大與永和社大等單位合作,在中和區的四號公園,開營造韌性都市林的實驗,重點工作包括種植原生喬木、灌叢與地被植物,營造多層次的植被結構,並提供動物食物,以及在公園部分區域,實驗保留落葉對土壤復育的效果。

林試所育林組副研究員王巧萍指出,土壤實驗僅進行十個月左右,就有志工觀察到,保留落葉的區域,大雨時幾乎沒有積水。這是因為落葉會吸引生物到該區域覓食、活動,讓原本因踩踏、頻繁清掃而硬化的表土,變得鬆軟、孔隙增加,能夠讓雨水迅速入滲。當土壤吸納雨水的能力變好,一個城市面對極端氣候的「水韌性」就增加了,這也是韌性都市林的目標之一。

當我們生活的環境,都市化程度越來越高,能夠讓我們放鬆身心、提供生態系服務的都市公園,就顯得更加珍貴。讓公園變得更自然,對生物、對人類,都是好事一樁。

學科
生活
縣市
  • 台北市
  • 新北市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林書帆
攝影 賴冠丞 葉鎮中,剪輯 賴冠丞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以下簡稱特公盟)理事李玉華說,罐頭遊具的特徵是低矮、低齡、低遊戲功能、低挑戰,通常孩子超過四、五歲就會失去興趣。特公盟正是因為發現到罐頭遊具氾濫的現象,才在2015年成立,希望為不同年齡層的孩子爭取更多元的遊戲空間,中山公園就是他們與公部門合作努力的成果。

另一個特公盟參與的特色遊戲場案例是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設計者林煥堂表示,這個遊戲場幾乎沒有任何制式遊樂器材,而是將曾經遍布三峽北大特區的卵礫石灌溉水圳復原,保留園區中的果樹及野花野草,讓孩子能在接近自然的環境中,玩水、爬樹、採野果。

事實上對兒童來說,玩耍並不是可有可無的休閒活動,更關乎他們的身心發展。有足夠刺激性與挑戰性的遊具,對兒童的感官、肢體協調能力非常重要;而水、沙、植物等「非結構性的鬆散素材」,則能夠激發兒童的創意。

以沙坑這個兒童接觸自然鬆散素材的重要途徑來說,過去因為考量管理方便,沙坑逐漸消失,三峽區就曾經連一個沙坑都沒有,後來在特公盟與三峽區公所合作下,才從龍學公園開始,讓沙坑回到遊戲場中。

三峽區公所經建課課長黃烟欽表示,為了維護使用安全,沙坑中的異物、清洗設施的管道淤沙,都必須定期清除,管理上需要比較費心。李玉華則指出,推動多元遊戲空間時,最常遇到的就是場域及經費問題,因為公園使用者不只是兒童,還有成人與銀髮族等,在公園數量及面積有限的情況下,不同族群的需求較容易產生衝突。

李玉華建議,都市規劃時可以做通盤考量,在社區鄰里公園周遭,可能有較多帶著嬰幼兒、移動距離有限的家長,可以設置兼顧豐富度,但以低齡設施為主的遊具;在多數人需要通車前往的地區,就需要投入更多預算,設置各年齡層都能使用的遊戲場。透過遊戲空間的改善,確保所有兒童與青少年,能在遊戲中得到充分的身心發展,理應是少子化時代的當務之急。

學科
生活, 城市
縣市
  • 新北市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林書帆
攝影/剪輯 賴冠丞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鉛是這次抽查中被發現超標情形最普遍的重金屬,因為鉛化合物常被添加在油漆塗料中,以達到防鏽、顯色的效果。當遊具表面塗料鏽蝕剝落,鉛可能藉由碎屑進入人體。馬偕兒童醫院院長李宏昌表示,兒童比成人更易吸收鉛,對兒童的危害包括降低認知學習能力、阻礙鐵的吸收,導致缺鐵性貧血等等。

依照CNS國家標準,兒童遊具表面含鉛量的上限是90ppm,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在2018年,就要求高含鉛量油漆必須加註警語,不得使用於兒童易碰觸之表面,但零廢棄協會發起人孫瑋孜曾發現,並非所有油漆都有落實標示,而且目前噴漆的重金屬含量,也未納入管制,在為遊具補漆時使用含鉛量過高的油漆或噴漆,可能是造成超標的原因之一。

民間團體一月召開記者會後,兒童遊戲場主管機關衛福部社會與家庭署表示,會將遊具表面重金屬含量,納入兒童遊戲設施自主檢查表。經濟部標檢局也將兒童遊具表面重金屬規範中,原本的鉛溶出量不得超過90ppm,加嚴為「總含量」不得超過90ppm,但公園中還有許多成人使用的體健設施,像是漫步器、肩關節康復器等,這些器材未受兒童遊具標準規範,卻時常緊鄰遊具設置,若塗料重金屬超標,對兒童來說,仍有接觸風險。

衛福部已在2017年要求全國校園及公園的兒童遊戲場,必須通過第三方檢驗,包含設備結構安全、鋪面衝擊吸收性能等等,但並未要求既有遊戲場進行塗料重金屬檢測,社會與家庭署解釋,這是考量塗料檢驗屬於破壞性檢測,可能影響使用安全。

社家署坦言,目前無法掌握全台將近一萬處兒童遊戲場,還有多少遊具塗料有問題,是否要進行全面清查,會與標檢局等相關單位討論後,再決定如何執行。李宏昌院長則提醒,接觸過遊具要記得洗手,才能避免攝入鉛。

都市中的公園遊戲場,是少數兒童能夠進行戶外活動的場所,要讓孩子玩得安心、 家長放心,有待相關單位持續努力。

學科
生活, 城市
縣市
  • 台北市
  • 新北市
  • 台南市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林書帆
攝影/剪輯 賴冠丞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彰化沿海的垃圾問題

尋訪海角垃園的第一站,我們來到彰化縣芳苑鄉福興地區的聯合垃圾掩埋場。位在芳苑海埔新生地最外圍,面積約8.6公頃。掩埋場的海堤緊鄰海岸,過去曾多次因為颱風和強浪沖刷,導致堤防破損,垃圾到處散布。

掩埋場附近的蚵架和紅樹林上,懸掛著垃圾。附近漁民表示,垃圾溢出覆蓋魚塭,導致文蛤缺氧死亡。因為民眾抗爭,福興地區垃圾掩埋場在2014年停用,其中一部分已經復育,但另一部分垃圾就直接堆置,多年來沒有移除,也沒有妥善覆土。

更讓人擔憂的是,掩埋場的海堤已經破損,地基被掏空,周遭就是牡蠣和文蛤的養殖專業區,漁民擔憂垃圾如果持續被沖刷,將污染附近海域。

針對芳苑鄉福興地區的掩埋場問題,彰化縣環保局承辦科長回應無法受訪,僅表示該掩埋場過去由鄉公所管轄,2020年才完成程序轉交給縣環保局,已經向環保署申請經費做改善。

同樣是在彰化沿海,位於彰濱工業區線西區的垃圾轉運站,因為設施簡陋,沒有圍網攔阻,垃圾隨海風飛散到四周。

違法棄置的垃圾場

除了公有掩埋場,彰化許多河岸邊坡和出海口,也經常被民眾當成私人垃圾場。以東螺溪為例,從河口往上走,短短一公里內,可以看到三、四處棄置垃圾的熱點。這片紅樹林本來是螃蟹和彈塗魚生活的樂園,現在卻是又髒又臭的「垃園」。

大肚溪(烏溪)河口是另一處惡名昭彰的地點,這裡早在1998年就被劃為野生動物保護區,但2011年前被發現大量棄置有害事業廢棄物和一般垃圾。公部門近年來陸續進行清除,但河口密布的垃圾量,還是相當驚人。


大肚溪出海口雖然已經有在清除,但現場仍可見到事業廢棄物的蹤影

 

北部的濱海掩埋場狀況又是如何呢?

新北市淡水區垃圾轉運站過去是掩埋場,場址就位在高潮線上。回顧1990年代的紀錄,當時垃圾直接裸露,隨著大浪滑落到海裡。2001年淡水掩埋場封閉,2017年加強邊坡防護,用石籠堆疊成一層層的擋土牆,很難想像這綠油油的山丘,其實是座垃圾山。現在這裡是淡水區的垃圾轉運站,繼續承擔著都市廢棄物處理的責任。

台灣家戶垃圾雖然九成以上以焚化處理,但各縣市焚化處理量能不均,目前除了北高兩市焚化廠仍有餘裕,其餘縣市都面臨垃圾燒不完的難題。以桃園為例,雖然轄內有一座焚化廠,但因為人口增加,垃圾量也跟著成長。

 

桃園觀音的濱海掩埋場

桃園每天有一百噸左右的垃圾無法焚化,只能打包運送到觀音區海邊的垃圾掩埋場做暫置。目前在觀音區垃圾掩埋場暫置垃圾已達二十萬噸,南邊是桃園第一座地質公園,也是著名景點草漯沙丘。不過當我們沿著這片沙丘走向海岸,發現定沙的圍籬上,卡著垃圾,沙灘上也散布著各種塑膠瓶和垃圾。繼續往前走是矗立在海邊的垃圾掩埋場,在長期風吹雨淋下,許多打包垃圾外層的塑膠布已經破損不堪。

桃園市政府目前正在興建生質能中心,新的焚化爐預計在2021年7月完工,環保局希望在2027年前,能將垃圾山清除完畢,未來幾年這個濱海垃圾山勢必還會繼續存在,要如何做好防護,不讓垃圾造成海岸污染,仍是問題。

 

花蓮市垃圾轉運站與環保公園

在花蓮縣,垃圾也是頭痛問題。近年來因為國旅熱潮,花蓮縣每天垃圾從150公噸增加到165公噸,送到宜蘭焚化廠的垃圾量卻下降。花蓮市的垃圾每天有60多公噸,無法外運的都暫置在濱海的垃圾轉運站,環保局表示,為防止垃圾散逸,2020年才剛完成整頓工程,加高邊坡圍籬。

花蓮市垃圾轉運站旁邊是舊有的掩埋場,1996年飽和後封閉復育為環保公園,北邊就是著名的景點七星潭。不過在2017年之前,掩埋場邊坡因為海岸侵蝕,導致垃圾裸露、崩塌入海。近年花蓮縣政府在舊掩埋場下方投放消波塊、興建擋土牆,以減緩邊坡侵蝕速度。

我們走進掩埋場邊坡,可以發現隨著覆土崩落的一些陳年垃圾,掩埋場邊坡的防護工程,不到十年已經出現鐵網腐蝕、疊石崩落的狀況。花蓮奇萊鼻與七星潭一帶是侵蝕海岸,未來垃圾會不會又再崩落呢?

針對這些濱海掩埋場的問題,環保署表示,從2020年開始,每年撥出4500萬經費,加強濱海掩埋場的防護工程。

台東縣濱海垃圾場

濱海掩埋場除了垃圾逸散崩落成為海漂垃圾,臭味和水污染,也是附近居民更關心的問題。台東縣成功鎮的都歷部落有一片美麗海灣,被譽為「天空之鏡」,這幾年成為熱門觀光景點。不過美麗海灘旁有座高聳巨大的水泥建物,圍牆內裝載的是成功鎮二十多年積累的垃圾。2020年底,鎮公所計畫延長掩埋場營運年限,部落居民展開封路抗爭。

居民指著掩埋場圍牆上的水痕,認為可能是滲漏的污水;鎮公所清潔隊則表示,牆上的水痕是鐵件鏽蝕所致。掩埋場上下游各有一座監測井,鎮公所委託學術單位每季測量一次,雖然清潔隊長說明水質都符合標準,不過我們發現,2020年10月鎮公所的地下水檢測報告重金屬「鉛」,超過管制值標準,隊長表示,可能是監測井老舊遭人破壞,要再確認原因。

部落居民更在意的是,部落想發展觀光,掩埋場會是個阻礙。居民為阻止垃圾進場,封路抗爭長達兩個月,成功鎮公所請台東縣政府協調,讓垃圾外運焚化處理。

民間團體每年舉辦淨灘活動,行政部門也動員大量人力、物力,清理岸際和海漂垃圾,但是這些造成海漂垃圾的來源不徹底解決,再怎麼淨灘,恐怕也是無濟於事。海保署2018年曾針對濱海六十九處垃圾掩埋場做調查,包括桃園、台東、澎湖等縣市,共有六處掩埋場建議必須改善。

針對全國濱海掩埋場的問題,環保署表示,未來這些濱河海、有污染之虞的掩埋場,可列為優先活化對象。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則建議,掩埋場舊垃圾應先做篩分,塑膠、金屬等可回收的先回收,也可以考慮用新的處理技術,包括水熱技術、燃料化等方式來處理。

二、三十年來,濱海掩埋場的垃圾從不曾消失,它層層堆積,隱藏在石籠或綠色植被下,成為海岸線的一部分。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海岸侵蝕,這些垃圾仍然可能流入海洋,回到食物鏈。另一方面新的垃圾也持續堆積,成為海漂垃圾的來源。身為垃圾生產者,我們能不能對海岸的未來,負起一些責任?

學科
海洋, 公害
縣市
  • 彰化縣
  • 新北市
  • 桃園市
  • 花蓮縣
  • 台東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 柯金源 張岱屏,撰稿 張岱屏
攝影 顏子惟 劉啟稜 陳添寶,剪輯 顏子惟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街道上,成串金黃花朵隨風飄逸的阿勃勒,是來自印度的熱帶樹種,不僅是許多台灣城市流行種植的行道樹,也是泰國國花。印象中,大家對東南亞國家植物的認識,可能就是棕櫚樹或阿勃勒,其實東南亞還有許多植物,是台灣不容易見到的。

近年來,隨著東南亞新住民和外來移工增加,東南亞地區的植物,也跟著流行起來,台中火車站附近的東協廣場,每到假日,廣場周圍擠滿了來台打拼的移工或新住民,家住台中的東南亞植物專家王瑞閔,帶著我們認識東協廣場的蔬果攤位。

這裡是王瑞閔尋寶的地方,為了認識東南亞的植物與蔬果,他幾乎每個星期,跑遍全台各地有賣東南亞蔬果的地方,像是桃園火車站、台南火車站附近店家。而芋槐這種植物,開啟了王瑞閔的東南亞植物研究之路。

隨著東南亞新住民人口的不斷增加,有些東南亞蔬果,開始在台灣定居,甚至有人專門種植東南亞蔬果,來供給這個特殊的市場需求。這天早晨,天微微的亮,來到桃園八德附近的菜園,彭康寧帶我們走進規模不大小菜園,一邊採收著香蘭的葉子。起初,他利用家裡附近的菜園角落,種植東南亞蔬菜、香料,只是為了興趣,贈送親友品嘗,種植之後,種出了心得。

鄉愁,讓東南亞植物,在台灣的土地上落地生根,萌芽成長,不論是菜園的一角或是市場蔬果攤,還是餐桌上的料理,都串起與東南亞的連結。

學科
植物, 文化
縣市
  • 台北市
  • 桃園市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應欽
攝影/剪輯 劉啟稜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農曆年後不久,天涼水冷,新北市新店區龜山里的萬年橋下,一群人涉水過河來到橋下,他們不是要淘金找寶石,他們的目的是被遺棄在河床上的鎢鋼球座。這個鎢鋼球座是萬年橋的前身,龜山吊橋,橋塔的一部分。龜山吊橋1939年完工,可行大巴士,從外商銀行退休的陳漢順,從小就住在龜山,「公車要過吊橋的時候,駕駛會叫大人下車,減少車子的重量。」

龜山吊橋和有名的碧潭吊橋,非常相似,都是跨距兩百公尺、河床中間沒有橋墩,所有支撐的力道,都靠吊橋兩端四個橋塔撐持。而這四個橋塔的底端,就是由鎢鋼球座支撐,從碧潭吊橋原始設計圖可以看出,母座倒扣著公座,以肉眼看不出的幅度摩擦互動,讓吊橋以搖擺的力道,抵銷行人、車輛、風風雨雨的重量活動。

鎢鋼是比鋼還堅硬耐磨的金屬,因此1937年完工的碧潭吊橋,歷經八十多年歲月,依然硬朗的搖擺在新店溪上方。碧潭吊橋的設計者江石定、建造者陳海沙,以及當時的新店庄助役賴雲,是台灣接受現代教育長成的第一代工程菁英,碧潭吊橋是全部由台灣人完成的第一座現代橋梁。

工程師王偉民對碧潭吊橋屹立搖擺的秘密,非常著迷,既然不可能把它的鎢鋼球座打開來看,他就心心念念被拆掉的龜山吊橋,是否有留下工程殘骸?終於,在龜山孩子陳漢順的帶領下,看到鎢鋼球座就躺在河床上,「這個座的球面非常完整,你用手去摩娑,感覺不到被撞擊的痕跡,這一定是鎢鋼沒錯!」王偉民說。

龜山吊橋往下游一點點,岸邊有一處水泥基地,上面雜草叢生,陳漢順撥開這片蕪亂,裡面赫然有許多水泥殘塊,「你看中間這個台,是台灣的台字,代表台灣總督府的意思。然後你看旁邊這個閃電紋路,這邊有一個,這邊對稱,所以這是電,台電。」原來,這裡是台灣第一座發電廠,龜山電廠的遺跡。龜山電廠用水力發電,靠近新店溪,屢次被洪水衝擊,1943年停止運轉,由同樣在新店溪畔的小粗坑發電廠取代,也就是因為要興建小粗坑發電廠,所以在1939年興建龜山吊橋,來載運發電機具。


小粗坑水力發電所

當年龜山電廠完工啟用,劃時代的點亮了台北城的夜晚。其實,新店溪對台北盆地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當初漢人來到台北盆地,要種植水稻,必須有水灌溉,清朝乾隆五年,西元1740年,瑠公圳的瑠公來到這裡引水,為的是將新店溪的溪水,送到幾十公里外的基隆河畔,舊名錫口的松山地區。

「因為碧潭這邊(水位)比較高,當時我們還沒蓋直潭堰、青潭堰,跟翡翠大壩的時候,水位是比現在還高,接近十米的。所以當時的水位是高的,才有辦法用這樣的位差,去灌溉台北市的田,不然比較矮的地方,像基隆河比較低,力道會不足,所以它的水就沒辦法流這麼遠。」文史工作者吳柏瑋說。

在新店渡口旁,有座白牆的開天宮,偏殿配祀著瑠公,郭錫瑠的牌位。這一帶的地質是非常堅硬的四稜砂岩,要打穿取水非常困難,還要應付原住民的挑戰。後來,瑠公和大坪林五庄墾首蕭妙興等人交換水權,瑠公圳的取水口改到碧潭湖畔,現在的北二高橋下。而蕭妙興等人花了25年的力氣,終於打通山洞,開鑿了現在開天宮下面的引水石腔,開始了大坪林圳的灌溉,繁榮了新店地區。


新店開天宮下面的引水石腔,開始了大坪林圳的灌溉

想要了解新店的開發歷史,新店文史館整理許多老照片,裡面還珍藏了一塊石碑「緣碑」,是清朝道光十五年,1835年所立,紀念墾戶捐錢修路。緣碑是新北市文史學會專案執行長夏聖禮找到的,原本被不知情的居民當作泡茶桌許多年。夏老師找到的還包括「屈尺道碣」,屈尺道從清朝漢人入墾開始成形,1898年日本工兵再拓寬,可行車馬,並為此在屈尺道起點灣潭,刻下屈尺道碣,作為紀念。

夏聖禮號召同好清除碣上被覆蓋的水泥,這塊碣的所在位置,被許多民房小屋包圍,居民對這塊碣,卻是戒慎恐懼,「他們家人晚上睡覺的時候,每年到了一定時間,就會有半夜行軍的聲音,日本人唱著軍歌,踏著雄壯步伐,從旁邊過去。」後來,屈尺道碣又被蓋上水泥,夏聖禮建議新北市文化局就照原樣保留,也當作對文物搶救的一個提醒。

總以為台北盆地繁華的源頭,是西邊大稻埕的舟楫往來,殊不知繁華的動力,是從新店溪畔開始……

學科
文化
縣市
  • 新北市
  • 新店區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呂培苓
攝影 葉鎮中 許中熹 劉啟稜 陳慶鍾 張光宗,剪輯 葉鎮中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不過,自從台九甲新烏路開通以後,遊客入山不走灣潭,這裡越來越寂寞。2006年灣潭重劃會成立,32.28公頃土地要申請市地重劃,希望繁榮地方,也開始長達十多年的環評之路。最後審查會議,預計在2021年的四、五月舉行。

灣潭市地重劃以後,是可以容納一萬一千人的水岸山景大社區。不過這個開發計畫,卻有人反對,希望可以縮小開發規模。

反對者之一,是當過營造廠老闆的工程師王偉民。「早期台灣人的相片簿裡,都有碧潭的相片。如果這個山景沒有了,那這個碧潭就不是碧潭了。」王偉民回憶,以前的碧潭吊橋,四周是一片水光山色,現在只剩下南面和美山、灣潭這個方向,還有綿延山景。如果灣潭蓋了大樓社區,碧潭吊橋的美景,大打折扣。

但是王偉民反對開發,難道就只為了要給碧潭吊橋好看?其實他認為,灣潭這個開發規模,將有淹水疑慮。不是擔心灣潭以後淹水,而是擔心,灣潭將來做起擋土構造物(堤防),會使對岸的新店老街區淹水。

以往大水來的時候,河水受到新店堤防(一百年洪水重現期高度)的阻擋,就會泛到對面的灣潭。可是當灣潭也築起堤防,尤其計畫興建兩百年洪水期的堤防高度,那大水來的時候,對岸的新店老街就危險了。

不過,在環評委員的要求下,灣潭重劃會同意降低堤防高度,大家都只做一百年洪水重現期的高度,承擔一樣的風險。

但王偉民還是認為,少掉灣潭這塊平原來攤平洪峰,將會使新店溪下游有淹水疑慮,「攤平洪峰就是說,現在都是短延時強降雨,假設現在新店溪水漲起來,下游的景美溪也剛好這時漲大水,就會使得下游河水高漲,增加溢堤可能。如果河流沿岸盡量保留像灣潭這樣的平地,洪水就會被攤平。」

灣潭重劃範圍到底可以攤平多少洪水?水利署第十河川局局長曾鈞敏說明,如果是一百年重現期的洪水,「灣潭開發基地沿岸大約會有一公尺深的淹水區域,不會整個淹水。」

按照第十河川局的計算,灣潭攤平洪水的能耐似乎有限。不過,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廖桂賢認為,「我們不能把思考只侷限在一百年的洪水,畢竟未來面臨的是極端氣候。更極端的降雨,很可能不會只給我們一百年重現期的洪水,可能是兩百年、甚至五百年、甚至一千年這麼極端,都是有可能的。」

照片提供 王偉明
照片提供 王偉民

政治大學地政系助理教授戴秀雄則強調,「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是,你是在改變一個目前都是雜木林的地表。不管從生態價值,或放給水去淹的價值,恐怕都比你要去蓋房子來的高吧。」

由於水利法從2017年開始規定,開發基地要有出流管制計畫,也就是說,因為開發使得柏油、水泥路面,取代原本可以涵養雨水下滲的土地,因此必須有人工的替代保水設施,避免雨水一下子就衝到河流,漲高河水。戴秀雄認為,「灣潭的出流管制只做十年重現期的洪水預估,似乎太少了一些。」

台灣從2020年開始,人口負成長,一萬一千人居住規模的開發,還有必要嗎?

然而,1974年通過的「新店擴大都市計畫」在法律上賦予灣潭進行市地重劃的合法性,「所以台灣的都市計畫沒有好的退場機制」戴秀雄說。臺北大學的廖桂賢副教授也認為,還有必要這樣開發嗎?「全台灣的住宅數,大概九百萬戶左右,可是我們實際的家戶數只有834萬。也就是住宅量遠超出供給量,又以新北市超出的供給量為最多,超出了十六萬戶。在已經超出的情況下,灣潭又要增加一萬一千多人的規模,就不要提新北市其他地方,也陸陸續續在開發。」到時候真的會有人住嗎?這是教授們的疑問。

灣潭的環評可能在2021年四、五月進行最後審查會議,外界認為環評可望過關,地價因此上漲,投資客當然高興,而世居灣潭的老住戶,更是急著想過關,因為重劃書承諾在重劃期間禁限建。沒想到重劃之路迢迢,家屋殘破,早就不能住人了。如果沒有重劃,灣潭老住戶難道在21世紀的今天,還要繼續坐船渡河,或開車繞遠路嗎?「他們的聯外交通確實是問題,但是聯外的解決,應該是他們自己來頭痛,還是應該有壓力給新北市政府來做呢?」戴秀雄說。

灣潭重劃會十三年來,努力地跟上環評的腳步,只是極端氣候詭譎、人口負成長,灣潭的例子,提供大家思考,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國土規劃、都市發展呢?

學科
開發, 城市
縣市
  • 新北市
  • 新店區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呂培苓
攝影 許中熹 陳慶鍾 葉鎮中 劉啟稜 張光宗,剪輯 許中熹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頁面

Subscribe to RSS - 本週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