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播出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廢棄坑道中,蝙蝠排遺閃閃發亮。發現排遺,這趟尋找蝙蝠的踏查,應該不會撲空了。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與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長期合作,進行蝙蝠監測,研究員徐昭龍帶著簡便工具採樣。辛苦採到的樣本,立即送到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由專業獸醫師接手。這項監測計畫從2016年開始,目標是狂犬病的麗莎病毒和冠狀病毒。

為什麼生活在野外的蝙蝠,成了傳染疫病的高風險對象?防檢局副局長徐榮彬表示,因為開發,人類居住環境干擾到野生動物原來的棲息地,原來人類不會碰到的病毒,也可能從野生動物跨物種到人類。

當初懷疑蝙蝠攜帶狂犬病毒而開啟的監測,四年多來,結果如何?防檢局副局長徐榮彬說明,目前有520幾個案例,都沒有發現狂犬病的病毒,但是有監測到22個冠狀病毒,從基因分析,跟SARS、MERS和這次的新冠病毒,整個基因序列是不一樣的,雖然名稱一樣,同一個家族,但是不同的病毒,目前不會直接傳染給人類。

全台灣目前有37種蝙蝠,有些種類就住在都會邊緣。對任何生命來說,活著都是一項嚴峻的挑戰,蝙蝠也難免落難,受傷個體如果被民眾發現通報,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就會委請受過訓練的志工保母照顧。志工精心設計「單人套房」,避免雙手與蝙蝠直接接觸,也讓牠們住的舒服。等到蝙蝠康復,就帶回原本拾獲的地點野放。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全球進入警戒狀態,都會中有蝙蝠,民眾難免擔心。

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志工邱小文表示,當志工這麼久,從來沒有一隻蝙蝠會主動靠近,平常要接觸到都已經不是那麼容易,其實不用那麼擔心牠們在城市周遭,會傳染病毒給我們。

同樣不擔心的,還有位在花蓮縣光復鄉馬佛社區的西富國小師生們,三年前因為蝙蝠農藥中毒的意外,串起與蝙蝠的不解之緣。校園角落,高高掛著同學手作的蝙蝠屋,歡迎蝙蝠入住,除了觀察蝙蝠,還要收集副產物-蝠糞。檢驗發現,這裡的東亞家蝠吃了116種昆蟲,包括登革熱的病媒蚊-白線斑蚊。

另外,蝠糞也可以幫助蔬菜長大。依比例將蝠糞拌進壤土中,另外也設置兩個對照組,讓小朋友動手種菜,親自體驗蝠糞的功效。

為了還給蝙蝠一些生活空間,也讓牠們有機會發揮生態功能,馬佛社區在綠野香坡社區發展協會與林務局協助下,也在田邊的房子掛上了蝙蝠屋。蝙蝠是不是好鄰居,相處久了就會知道。當地居民溫玉妹說,牠把田裡的害蟲吃掉了,通常這個時候會有稻熱病,現在稻田都綠油油的,很漂亮、很健康,「我們都很感謝蝙蝠帶來了這麼好的福氣」。

學校因為蝙蝠農藥中毒而開啟的保育學程,目標之一是希望蝙蝠能遠離農藥危害,這個目標無形中也改變了家長,有位農民無償提供學校旁邊的水田,成為實踐無毒耕種的基地。

狂犬病、新冠肺炎等疫情,增添人們對蝙蝠的恐懼,能理解進而願意保育蝙蝠的人,其實是少數,在這個嚴峻的時刻,面對蝙蝠,需要正確知識,更要堅守原則。「不要干擾、不要去接觸、要保持距離!」防檢局副局長徐榮彬殷切提醒。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研究員徐昭龍表示,維護生物多樣性不只保護動物本身,把大自然留給大自然,未來人類面對氣候變遷和未來挑戰的時候,大自然的基因可能都是未來人類存活的關鍵密碼。

在人畜共通疾病的疑慮之外,如同蜜蜂、鳥類等生命,蝙蝠也是環境健康的指標之一,如果失去牠們,晚上開花的植物就無法授粉、昆蟲無法受到制衡,必須付出的代價將難以想像,那絕對不會是人們想要的未來。


畫面提供 西富國小

學科
動物
縣市
  • 台北市
  • 花蓮縣
  • 光復鄉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剪輯 張光宗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宜蘭二結王公廟,在王公壽誕時間,舉辦一年一度的過火儀式。王公過火儀式,實際上包含著「抓乩童、跳過火」的先後程序。先由王公到村落中找尋神明指定的乩童,再做法保護過火隊伍的平安。2011年被宜蘭縣指定為重要無形文化資產,地方居民感到光榮。無形文化資產首重地方居民的參與,不僅建立地區認同感,更有文化傳承的意義。

阿里山鄒族達邦部落,舉行歷史悠久的戰祭Mayasvi(瑪雅斯比),過去不定時舉辦,現代大概在春季,由部落商議舉辦,從修整到祭典的整個戰祭過程,2014年被訂為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

今年達邦部落為男子集會所庫巴(Kuba)更換屋頂,成為部落中的大事。庫巴是兩層樓的木構建築,是部落決定大事的地點,女子不能進入。厚實的屋頂,重達15噸,利用不同植物鋪設。但是環境變遷,現在茅草等一些材料,已經難已取得,形成一項危機。甚至為了是否以塑膠製茅草取代,在部落引起討論。

整修庫巴由各家族出動人力,年長族人帶領年輕族人,在高聳的屋頂上,完成屋頂更換工作,等待戰祭時刻來到。

2020年2月15日舉行戰祭,凌晨五點開始將整修屋頂前移下的蘭花,重新裝設到屋頂上。汪金財多次參加戰祭,今年由他督導儀式進行。祭典開始時,庫巴中的青年,前往各家族,宣告祭典開始,並且帶回祭品。接著砍掉榕樹枝葉,開啟天神從榕樹到人間的道路。迎接天神後,合唱古調祭曲,內容敘述各大家族的遷徙歷史,讓族人記得家族的根源。

古調祭曲,保留大量古代話語,年輕一輩聽不懂,成為文化傳承上的障礙。過去,部落祭典長期面臨年輕人離鄉,祭典時回鄉意願不高,或請假不易等問題,讓參與工作人數減少,不過隨著祭典受到重視,年輕人參與的意願提高,讓無形文化可以不斷被學習。

屏東縣萬巒鄉的萬金天主堂,建立於1861年,是台灣建築保存最古老的教堂,被指定為縣定古蹟。2012年縣政府將每年12月8日舉辦的聖母遊行,指定為縣定無形文化資產。每年12月24日,萬金天主堂舉辦的聖誕大遊行,更是吸引數萬民眾參與,12月成為萬金最熱鬧時刻。

遊行活動從教堂出發,一路穿梭村落,前往赤山村,迎回降世在馬槽中的聖嬰。萬金聖誕夜透過觀光宣傳,吸引許多遊客,有別以往的寧靜,讓教友思考如何回歸本質。

陳玉馨是萬金村居民,平時就會參與教堂的講經活動。她的老家信奉天主教,家中擺設祈禱的聖像。她將家中老屋改為背包客民宿,希望在熱門的聖誕季外,能夠吸引喜歡小村風味的遊客。

平日遊客不多,可以和乘涼的居民閒話家常,甚至唸一段台語版的聖母經。村中不只有聞名的大教堂,一些角落,都有居民展現宗教熱情的小建物。讓生活結合文化,成為無形文化資產的實踐之道。

無形文化資產的指定,提升地方光榮感,加深居民的參與,有助傳統儀式的保存。但是過度觀光化,卻讓無形文化受到干擾,甚至產生質變。因此在保存與推廣之間,更需尋找平衡之道。

學科
文化
縣市
  • 宜蘭縣
  • 嘉義縣
  • 阿里山鄉
  • 屏東縣
  • 萬巒鄉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賴冠丞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有的人來打球、有的人來散步,有的人喜歡坐在樹下乘涼,緊鄰著住家,走路就能到的金城公園,雖然面積只有0.7公頃,對附近居民來說,卻是很重要的公共空間。

角落拉上了巨大的白布條,在活化捷運站周邊土地的浪潮中,這座小小的鄰里公園,還能不能繼續陪伴民眾?2月21日,居民來到營建署前,抗議捷運萬大線土城站的用地案。

營建署都委會場內,舉行本案第四次專案小組會議,這是捷運萬大線LG11土城站的用地變更案,原本站體要設置在金城路上,捷運局希望改設到金城公園裡,使得原本一直線的路徑,變成要彎進公園。公園的另一端則是土城行政專區,也將使用金城公園的土地,扣掉兩案的使用範圍,金城公園只剩不到三分之一。

捷運萬大線是中運量路線,第一期正在興建中,預計2025年完工,第二期還在規劃階段。既有的板南線土城站,已經在金城公園設置了兩個出入口,萬大線的土城站為了方便民眾轉乘,場址也選中金城公園。場站突然要轉進公園,而且軌道轉彎的地方,就在民宅前方,讓居民難以接受。

居民黃志銘表示,軌道彎進來,包括小朋友的遊憩場、籃球場都將不見,樹木也會消失。負責設計的台北市捷運局副局長陳耀維回應,場站將改成單柱雙軌、用高架橋站的方式,車站下方還是可以給民眾當作公園。

場站另一側,興建軌道必須拆除土城國小的圍牆,居民擔憂,捷運每六分鐘就一班,可能對小朋友的身心造成影響。

陳耀維表示,噪音的部分,會採用類似環狀線的方式,設置雙弧形的隔音牆,另外會做浮動式道床,在車輛經過時,彈簧會讓震動比較小,減輕影響。

萬大線第二期總經費555.3億元,由中央負擔174.86億元、新北市負擔380.44億元。為了籌措經費,新北市府端出以大眾運輸發展為導向的都市發展策略,稱為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最高可以獲取50%的增額容積,第一階段規劃了21個場站,土城站就是其中之一。透過都市計畫的地目變更,整合土地開發,創造財源來挹注軌道建設。

計畫中,萬大線土城站周邊,將商業區規劃在已經綠樹成蔭的地方。樹黨主席潘翰疆說,台北市捷運局是捷運開到哪,樹就砍到哪,整個公園大約有100棵樹木,都要夷為平地。

另一端,新北市規劃將現有的土城行政機構,移進金城公園裡,原本的機關用地變更為住宅區,可興建兩棟34層樓、1棟12層樓的建築。居民魯先生質疑,這個TOD開發案有98%是公有地,原有的行政大樓拆光以後,要給建商蓋房子,然後行政機關通通擠到公園來,是不是明顯在圖利建商?最可惡的是拿公家的土地在炒作。

便捷的交通,像是都會發展的火車頭,引領城市一路翻轉,同時也是一把雙面刃,金城公園是TOD的第一個爆點,隨著都更之箭射出,過程中,什麼該被保留,還有什麼會被犧牲?

學科
開發, 城市
縣市
  • 新北市
  • 土城區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剪輯 張光宗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來到彰化芳苑一個廢棄養雞場。從空中望去,鐵架的雞舍裡,充滿不明砂土,旁邊的建築廢棄物,堆的像山一樣高,還有怪手在挖坑。附近農民憂慮廢棄物會帶來污染,卻一直無法解決。環保團體在2018年提出檢舉,政府表示會調查處理,但是廢棄物至今依然堆置,並未清除。

養雞場對面另外一塊農地,是新的污染場址。知名食品大廠生產後的食品污泥,被棄置在此,經過彰化縣警察局芳苑分局與環保署中區環境督察大隊聯手追查,從11個違法傾倒地點,追出傾倒的處理業者,移送地檢署進一步釐清案情。

食品污泥案件,反映出企業不斷追求大量生產,卻沒有能力處理廢棄物,造成污染的問題。


知名食品大廠生產後的食品污泥,被棄置在彰化芳苑農地上

台南後壁一片農地上,市府人員和地主一同勘查疑似遭到污染的土地。地主在八年前,和友人一起買下大約5公頃農地,想圓一個田園夢。

地主買下農地後,先租給農民耕種,種植花生和飼料玉米等作物。但是農民種植時發現有問題,一些土地上,玉米長不好,一些土地上,完全光禿禿,作物不生長。


台南後壁的這片玉米田,有些土地就是長不出玉米

台南社大黃煥彰與晁瑞光等人,前來農地調查,在土地上發現灰色土質,懷疑遭到污染。透過儀器測試,發現重金屬數據超標。生長不好的玉米田區上,晁瑞光拔起作物,觀察植物根部,說明鎘對植物造成的傷害。

過去這個地區曾發生鉻米污染事件,全區都應該被劃為污染控制場址,但是玉米田區原為工廠用地,不明原因被劃在污染場域外,遺留污染問題。面對農地疑似受到污染,農民和地主都希望能降低損失。台南市政府勘查人員表示,必須等待進一步化驗確認。

農地被棄置廢棄物,可能產生食安問題,因為棄置不處理,或棄置後清理,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危害作物,間接影響食用者健康。

政府目前除了積極追查非法棄置案件,更重要的是督促生產業者,將產製的廢棄物,循環回到生產體系,成為有用的原料,不要再棄置農地。

 

學科
農業, 公害
縣市
  • 彰化縣
  • 芳苑鄉
  • 台南市
  • 後壁區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賴冠丞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一望無際的鳳梨田,是嘉義民雄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地景之一。二十多年前,陳文取返鄉接手父親的鳳梨種植事業,2019年9月,他的田區卻出現了從沒遇過的生長異狀。

起初,農民們懷疑是台電清洗高壓電塔時,使用了化學藥劑,造成污染,但是台電並沒有清洗記錄。由於出現異狀的鳳梨田,都緊鄰台糖地,農民接著詢問台糖公司,請他們派人來勘查,台糖的代表表示,他們曾用無人機在甘蔗田噴灑2,4-D這種除草劑。

2,4-D是一種荷爾蒙,高劑量使用可以做為除草劑,低劑量時則有促進植物生長、早熟的效果。台糖噴藥一個半月後,周遭的鳳梨田,植株的異狀越來越明顯。起初只是植株歪斜,接著農民們發現長出的鳳梨葉變得小而短,而且特別密集,也就是所謂的「簇生」現象,鳳梨可能不結果,就算結果也會很小,成為格外品。

受損的6.6公頃鳳梨田中,有5公頃已經生長一年,準備進入採收期。受影響的16位農民擔心血本無歸,向台糖求償。不過台糖認為,要請公正第三方單位進行鑑定。協商過程中,承包無人機噴藥的廠商,當天是以什麼樣的高度和路徑飛行?這些資料台糖並沒有公布,使得還原事發現場的工作,十分困難。至今如何賠償仍然沒有定案。

這起藥害事件,讓許多人開始關注無人機噴藥的安全問題。不過無人機運用在農業領域,有著極大潛力。除了可以用來噴灑農藥、管理作物,農政單位也積極開發以無人機調查天災農損、作物種植面積,比起傳統的人工作業,既快速又精準。

無人機越來越普及,如何管理也成為難題,經過數年研擬,2020年3月31日起,民航局的新規範即將上路。基本操作規範,包括了五要:「要在白天飛行」、「要在視距範圍內進行操作」、「要低於400英尺活動」、「要隨時監視遙控無人機之飛航及其周遭狀況」、「要遵守管理規則之操作限制」。

以及五不要,「不要與其他航空器、建築物或障礙物接近或碰撞」、「不要投擲或噴灑物件」、「不要裝載危險物品」、「不要於人群聚集或室外集會遊行上空活動」、「不要同一操作人同一時間控制二架以上遙控無人機」。

為了協助農民、噴藥業者取得合格證照,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台灣大學、嘉義大學都開辦了訓練班。飛手除了要考取無人機操作證,如果要噴灑農藥,還要再多考一張農藥代噴證照。

但是目前無人機的相關規範,是由民航局主導,卻不見得能合乎農業實務操作的需求,提前15天申請的行政流程,被認為不夠彈性,眼看新法即將上路,申請系統也遲未上線。3月20日,立法院舉行了一場農用無人機公聽會,不少業者、農民前來表達不滿心聲。

新法上路後,就能有效保障農藥使用的安全,還是阻礙了智慧農業的發展?農用無人機的未來,將飛往何方?農民、業者們還在等待一個清晰的方向。

學科
農業, 科學
縣市
  • 嘉義縣
  • 民雄鄉
  • 台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寧
攝影 葉鎮中 許中熹,剪輯 葉鎮中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每天一大早,順子第一件掛心的事,就是趕來農場餵飽雞員工,在雞吃早餐同時,撿拾牠們工作的成果。雞員工在有機農場裡扮演重要角色,不但要生蛋、除雜草,還提供市民來農場體驗的素材。農場裡另一組員工是蜜蜂,每當白千層花開,牠們就會飛到對面的樹林,採擷風味特殊的白千層蜜。

欒丕維原本是學校教官,為了一圓田園夢,提早退休,全心投入有機農場經營。跟他一樣的還有曾金柱博士,他曾經因為意外癱瘓,之後在農場找到新生。農場裡有塊他細心培育的肉桂樹區,飄散台灣本土各種肉桂的芬芳。曾金柱也運用獨到的嫁接手法,培育出可以同時長出番茄、甜椒、辣椒的茄科植物。農場裡除了各種特用作物,還有高經濟價值的無花果等等。有機專區另一端,農民楊明樺正在雜草蔓生的菜園裡,採收草叢間的菠菜和芹菜。


曾金柱博士利用獨特的嫁接技術,培育出可以同時長出茄子、番茄、甜椒、辣椒的茄科植物

與草共生的青菜、豐富多樣的水果、果園下奔跑的雞、飛舞的蜜蜂…,就是中崎有機農業專區的日常。是農民們十年來一點一滴改善環境、改良土壤,才達到的成果。

2009年,農委會為了推動有機農業,利用台糖或退輔會的土地,在全台設置了十三處有機專業區,當時的高雄縣政府也響應中央政策,出面向台糖公司承租橋頭糖廠附近31公頃土地,規劃為中崎有機農業專區,邀請有經驗的有機農戶來耕作。許多農民放棄原本的農地來到中崎,因為對他們來說,有機專區相對封閉,不用擔心鄰田污染,簡直就是塊寶地。

十年過去,這塊寶地卻因為科技產業用地需求逐漸擴張,即將被規劃為科學園區用地。為了因應科技產業升級、台商回流,科技部提出「科學園區十年規劃」,推估到2030年,產業用地需求將增加600公頃,南科未來十年用地需求,將增加370到400公頃。在科學園區十年規劃架構下,2019年政府規劃設置高雄橋頭科學園區,占地達262公頃,計畫引進半導體、智慧機械等產業。

然而台灣的科學園區除了竹科、南科,像是中科二林園區、中興園區、宜蘭科學園區,開發完成之後,土地出租率分別只有33% 、50% 、9%,既有科學園區其實仍有100公頃以上的閒置土地,是否應優先利用?

橋頭科學園區計畫範圍含括了中崎有機專區,讓農民相當錯愕。農民楊先生放棄原本的農地來到中崎,向農會借貸近千萬整地、新建溫室,現在每個月要還貸款15萬,他氣憤地說,如果農田收回,十年心血都要白費,政府政策變來變去,受苦的都是老百姓。

橋頭科學園區預定地範圍內,還包括一塊被稱為滾水坪的泥火山地形。中崎合作社理事主席楊登旭說,這裡有泥火山地形,附近又有旗山斷層通過,地質並不穩定,對科學園區安全性的影響,應該要深思。

橋頭科學園區開發案腹地廣大,而科技產業用水用電量大,環境的承載量是否能負荷?2020年2月,環評委員決議開發案須進入二階審查,會中環保團體針對環境衝擊以及有機專業區的未來,提出疑問。會中營建署代表表示,正嘗試在周邊找一塊台糖土地讓農民承租,但位置尚未確定。然而許多農民認為,如果是以地易地,等於要重新開始,他們盼望有機專業區能保留,如果一定要設科學園區,也希望能共存。


面對未來,中崎有機園區農友們滿腹無奈

楊登旭認為,政府以推廣有機之名,在2018年通過有機農業促進法,其中規定取得有機認證的農民,土地租期應該給予十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保障,如果為了科學園區犧牲既有的有機專區,是自毀誠信。3月16日,民意代表與民間團體來到中崎有機專區,聲援農民的訴求,催生「滾水生態農業地質園區」,呼籲政府依照有機農業促進法的精神,保障農民權益。

橋頭科學園區即將進入二階環評審查。未來中崎有機農業專區能否保留,讓農場裡的蜜蜂、蛋雞繼續快樂工作,讓農民辛苦十年的田地能繼續收成,還有待政府單位做出明智的判斷。

學科
農業, 開發
縣市
  • 高雄市
  • 橋頭區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陳添寶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彰化縣二林鎮的農民顏丁輝,曾經是一名商人,退休後決定返鄉務農,並從技術門檻較低的高麗菜開始。去年2019年10月,他曾因市場菜價低於採收成本,耕鋤作物,沒想到捲土重來後,今年農曆春節前夕,又遭受相同命運。

當時高麗菜在市場上量多價跌,每公斤均價九塊多,幾乎只能跟成本打平。盤商前往田區採收的意願,也隨著售價降低,若現場勘查後,發現是次級品,大多建議農民直接耕鋤。顏丁輝不忍看兩個月的心血付諸東流,只好自力救濟,開放民眾自採,就算半買半相送,至少不致於血本無歸。

高麗菜適合種在涼冷的環境,夏季產地主要集中在宜蘭、南投、台中等高海拔山區;秋冬則分布在彰化、雲林、嘉義等平原地區。即使全年都有農民生產,不同時節的菜價行情,主要還是由當下的天氣,影響買氣。此外,它享有「菜王」美名,因為在市場上占比高,產量與售價對其他蔬菜來說,都具有指標性的作用。

彰化縣竹塘鄉的高麗菜專業農蔡宜修,管理的高麗菜田不下九公頃。透過長期的觀察與估算,他認為高麗菜從種苗蛻變成市售商品,每公斤至少需消耗八塊錢的成本,隨著栽種規模大小,誤差值大約在10%之內。

根據農糧署統計,2019年,甘藍在台北主要批發市場均價,最高點落在五月上旬的每公斤30.44元。換句話說,只要農民抓緊時機生產,就有機會淨賺成本的兩倍以上。由於利潤誘因高,有些農民不只是因循節氣栽種,而是抱著「跟老天爺賭一把」的心態,在預估菜價會高漲時,一窩蜂搶種,導致生產集中在特定期間。


資料來源:農糧署

為了避免高麗菜超量栽種,造成產銷失衡問題,農委會在2019年8月,正式啟動「甘藍種植登記制度」,只要在高麗菜種植前後限定天數內,到在地農會辦理登記,提供地籍與栽種面積等相關資訊,就能獲得有機質肥料補助,與每公斤至少六塊錢的保障。

農委會也同步與全台種苗場合作,透過供苗源頭的數據統計,試圖掌握每十天的出貨量。只要當旬的種苗出貨量,高於消費需求540萬株,就會發出紅色燈號警示;一旦超過600萬株,則發出最高警戒紫色燈號,並由多元管道發布預警資訊。

在彰化縣溪湖鎮,謝悉文經營種苗場已經有二十年歷史,秉持永續經營的眼光,對於農委會推行的甘藍登記制度,他選擇支持與配合。不過他坦言,在自由經濟市場中,當農委會發出超量預警,種苗場只能柔性勸導農民,無法發揮控管的約束力。

究竟每十天公布一次的預警資訊,對農民是否具參考價值?有農民表示,高麗菜種苗栽培至少需要一個月,所以必須提早下單,就算在定植日前夕被預警,也不好跟種苗商毀約,只能硬著頭皮栽種,否則就是種苗商要承擔損失。另外,植株種下田後,天氣與蟲害都是威脅,實際存活率難以預測,而且不願前往登記的農民,也大有人在,光靠政府提供的數據來估計產量,恐怕會有誤差。

不過農委會回應,經過階段性實施,觀察到種苗商普遍配合度高,甚至主動提出需優化回報項目,把實際出貨地點加以納入,以便針對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做更精準的判斷和推估。學者則建議,農政單位應該持續跟農民溝通,讓他們更願意配合登記,整套預警機制才能有效運行。

對多數農民來說,穩定供應是經營通路的不二法門,即使有預警機制,還是只能當作參考,不是影響種植與否的關鍵,因此,農政單位提供透明的資訊,媒合加工、輔導外銷和轉作,是不可省去的功夫。而農民學習從生產前就開始掌握農情,並持續開拓新的銷售通路,才能不只種得好菜,也種得安心。

學科
農業
縣市
  • 彰化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張瑜珊
攝影/剪輯 陳添寶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屏東縣185縣道沿線,有著廣大的平地造林。許鳳珠是農場主人,協助推動185縣道觀光,結合農業與遊憩,形成地方特色。

二十多年前,因為台糖農地轉作造林的政策,從雲林、屏東到花東地區,約有一萬公頃農地,進行造林,形成今日萬頃樹海的景觀。在二十年造林契約陸續期滿之時,台糖規劃在屏東三個造林地,進行結合綠能的營農型光電計畫。

負責規劃作業的綠能公司,在說明會上展示推動計畫,強調設置太陽能光電,能獲得資金,協助土壤改良,以利推廣農業。然而這個計畫,被外界視為砍樹種電,引發爭議,地方官員與環保團體紛紛表達反對。

台糖推動造林地種電,主要是因為這些造林地原本是農地,二十年造林契約期滿,必須重新規劃,恢復農用。不過當初推動萬頃造林的環保團體,原本沒有造林期限的思考,而是從地區防洪和地下水涵養,來保護生態。

長期關心屏東水資源的周克任,收集歷史資料,發現在百年前,現在的許多人造林地區,原本就是熱帶雨林,也是原住民獵場,孕育豐富水源。如今進行造林,實際是恢復過去的森林樣貌。

十多年前,王乾坤來到屏東萬巒成立有機農場,生產優質農作。近年與氣象科技公司合作,收集附近的微氣候,發現人造林有助當地環境改善,同時提供蜜蜂蜜源,對於農場果樹的授粉,有著相當大的幫助。

推動營農型光電計畫的台糖梁耀光組長,以規劃圖說明,這個計畫並非砍樹種電,而是讓農業與綠能共生,引進新農民。

八八風災後,屏東的泰武部落搬到山下,建立吾拉魯滋社區,村長郭茂源曾經開創地區農業,但是最後因為銷路不佳,結束營運。對於推動光電,引進新農的營農型光電計畫,抱持保留態度。吾拉魯滋社區旁,就是新赤農場人造林地,規劃有營農型光電開發區域。郭茂源批評,社區屋頂光電計畫,一直都未完成,如今卻要砍樹種電。

對於搬到山下的部落,相鄰的人造林,成為部落孩童的遊樂場,留下許多美好回憶。部落一直希望能進一步結合,作為山林文化的傳承地。而對於185縣道的居民來說,社區旁的平地造林,像是大安森林公園,希望繼續享有優質的生活環境。

二十多年前,種下樹苗如今在開發綠能與保留綠林之間,如何尋求平衡的出路?

學科
山林, 開發, 能源
縣市
  • 屏東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賴冠丞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為了落實巴黎協定的減碳目標,國際氣候峰會年年召開,實際的成效卻讓人失望。許多環保人士認知到,要寄望政治人物推動減碳,希望渺茫,如果能由下而上,發揮消費者的力量,或許是一條出路。

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認為,要用消費者的力量推動減碳,第一步是要求業者,清楚標示產品碳足跡,第二步是鼓勵業者達到碳中和。

李堅明和新北市鶯歌一家陶藝店合作嘗試推廣負碳商品,原本一個陶藝品碳排放720公克,購買國內風電產生的碳權一公斤後,變成負280公克。中部這家茶葉生產商,除了在製茶過程中,想辦法減碳,也購買國外的碳權,讓自己的茶葉達到碳中和。

然而不管是減碳或負碳商品,分散在賣場中很難被消費者辨別。李堅明決定在台北大學進行實驗,和校內的便利商店合作設置負碳商品專櫃,架上商品都有碳標籤,再透過購買碳權包裝成負碳商品。學生利用手機APP掃描負碳商品的標籤,就可以在碳帳戶內累積碳權。

李堅明指出,負碳商品的購買有如個人的碳交易,累積碳權同時鼓勵更多企業或民間社團減碳。但這項實驗能不能成功推廣,達到減碳目標,還有待時間驗證。

國際間也有來自非政府組織的壓力,要求企業對減碳做出承諾,其中一個就是由聯合國全球盟約(The 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國際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等組織,共同創立的「科學基礎減碳目標」(SBTi)。

目前台灣有兩家企業通過SBTi的審定,其中這家科技大廠,承諾在2025年要比起2014年減碳56.6%。業者計畫藉由節能、綠能及購買綠電憑證等方式,逐步達成減碳目標。雖然在短期內會增加許多企業成本,但業者很清楚地認識到,在國際壓力下,這已經是一條非走不可的路。

2019年底,歐盟也發布綠色新政,目標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其中一個策略,是計畫對歐盟境外高碳排產品的進口,課徵「碳邊境稅」。

反觀台灣,政府的減碳目標,是在2030年比2005年減少20%,2020年要減少2%,但是還有1%的目標沒有達成,其中工業部門排碳居高不下是主因。環保署環管處副處長黃偉鳴表示,我國目前在制度設計上誘因不足、法規強制性不夠,讓業者在減碳上仍有猶豫空間。環保署考慮透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向企業課徵「碳費」,同時溫室氣體總量管制相關規範,也計畫在今年底定案。

面對供應鏈的要求,歐美等國碳稅的壓力,台灣必須盡早建立總量管制或碳費等制度,讓產業對碳排放付出成本,克盡減碳責任,才能避免在下一輪的國際競爭中被淘汰。

學科
科學, 生活, 城市
縣市
  • 台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 陳添寶 張光宗 顏子惟,剪輯 陳添寶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買一瓶運動飲料解渴,但你知道它從生產到運輸,排放多少CO2?這家位在桃園歷史悠久的飲料工廠,是能源大用戶,一開始連廠商也不知道工廠的碳排放量是多少,更不用說商品的碳足跡了。2010年,工廠開始進行碳盤查,計算出不同產品的碳足跡,平均下來一瓶運動飲料碳足跡是320克。廠商做完盤查後,發現重油鍋爐是碳排放最主要的來源,2017年開始將廠區內所有重油鍋爐,改成燃氣。

為了進一步節省天然氣耗用,廠方在屋頂架設太陽能集熱板,用太陽的熱能預熱鍋爐,將耗能的鼓風機、馬達汰舊換新。另外,生產線從原本的高溫生產改成無菌生產,飲料不需要高溫充填,不必再使用耐熱的塑膠瓶,減少塑膠原料的使用。經過一連串減碳措施,一瓶飲料的碳足跡,從320公克減少為220公克。

產品背後的足跡 你所看不到的碳排放

過去,廠商生產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散逸到大氣中,無聲無息,無須付出成本,也因此很少廠商會去計算,一般消費者選購商品時,也不會意識到碳足跡這件事。環保署從2009年開始推動產品碳足跡,取得碳標籤的商品,涵蓋食衣住行各方面,標籤的有效期限是三年。業者在取得同時也提出減量承諾,三年內減碳超過3%就可以取得減碳標籤。

碳足跡在美英日韓等國家都行之有年。這幾年國內有些業者基於企業形象或客戶要求,開始進行產品碳足跡的計算。塑膠中心是碳足跡的輔導單位之一,2016年開始輔導新北市這家鉛筆工廠,進行碳足跡的計算。

以鉛筆來說,原料與製造過程占碳排放的九成。業者第一步是將舊型兩片裝的刀具,更換成一體成形的新刀具,提升產品良率。再來是減少原料使用,為了減少油漆用量,業者添購搓桿機,將木桿磨得更平更光滑。另外不同的油漆配方碳足跡也不一樣,根據油漆成分中碳係數的多寡,重新調整油漆配方。

改善前,每枝鉛筆的碳足跡是36公克,改善後,每枝鉛筆碳足跡減少11公克,幅度將近三成,2019年拿到環保署的減碳標籤。業者表示,國內大部分消費者對減碳標籤很陌生,對銷售其實並沒有幫助,但如果要外銷歐美,碳排放認證就很重要。

各行各業減少碳足跡 消費力量提供支持

有些科技大廠很早就因應國際趨勢和客戶要求,設訂減碳目標,進行產品碳足跡的計算。以這顆第一代滑鼠來說,小小一顆足跡達3.8公斤,要怎麼減少碳足跡呢?研發人員從簡化設計著手。第二代滑鼠比起第一代,減少了30%的電路板面積,除了減少用料,新的光學設計可以節省使用過程10%以上的電力,整個生命週期的碳排放減少了18%。


右邊的黃色電路板是第二代滑鼠設計,比起第一代,減少了30%的電路板面積,也更省電省碳。

除了日常用品,我們吃的食物也跟碳足跡息息相關。根據統計,台灣養豬所產生的廢棄物,一年碳排放量約300萬公噸。由於豬排泄物產生的沼氣,造成溫室效應的程度是二氧化碳的23倍,因此沼氣回收是畜牧業減碳的關鍵。

中部這家肉品業者在畜牧場與分切廠,設置沼氣發電設備。另外,豬肉進入分切廠後,廠房內的溫度必須維持在15度以下,空調、冷凍設備,是最耗能的部分,為了節能減碳,工廠採綠建築設計,玻璃與牆面都有隔熱功能。採行減碳措施之後,碳足跡跟三年前相比,從7.5公斤降到2.4公斤,減量超過六成。

一些在地小工廠也摸索著減碳的道路。中部一家透水磚工廠,希望透過廢棄物循環再生達到減碳效果。滿滿一貨車的電子業廢料,被載到這家地磚工廠,這些東西是IC面板中常見的材料。半導體業者封測之後,剩下大量的廢料。過去這些廢料送到焚化爐,無法完全燃燒,每公噸會產生約800公斤的底渣,增加焚化爐與環境的負荷。

透過循環利用可以減少廢棄物,也間接減少碳排放,但是跟其他地磚相比,究竟可以減多少碳?還是要有科學的依據。經過計算,從原料、製造到運送,一塊透水磚的碳排放是600公克,業者除了申請碳標籤,也申請低碳建材的認證。


半導體業者裁切下來的大量廢料,可以做為透水磚的材料來源之一。
​​​

目前企業投入做碳足跡都屬於自願性質。雖然政府在採購上,對低碳商品有獎勵措施,環保署為了鼓勵消費者購買碳標籤或環保標章產品,也推出環保集點活動。但是十年下來,取得碳標籤的產品只有四百件左右,取得減碳標籤的產品,更只有四十幾件,很顯然讓企業願意做碳足跡的誘因仍然不足。許多業者及學者都建議,環保署應該將碳足跡變成廠商的必選題,而不只是加分題。

未來會不會有更多廠商主動揭露產品的碳足跡,需要政府提出具強制性的要求,消費者也可以用消費力量支持減碳,讓企業履行應盡的環境責任。

學科
能源, 生活
縣市
  • 台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陳添寶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頁面

Subscribe to RSS - 本週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