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播出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日本是台灣人最愛去的國家,觀光局統計,2019年就有高達四百多萬次人次造訪日本,國人對於日本的喜愛,同樣也反映在對日本食品的偏好上。台灣有七成糧食仰賴進口,根據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2001-2020年輸入食品檢驗資料,進口食品及相關產品69萬7,248批數,日本食品就占將近總進口批數的四分之一,高居第一名。 

而對日本來說,台灣是僅次於中國、香港、美國的農林水產、食品第四大出口地。從農委會的資料來看,2021年1-12月從日本進口的農產品(以重量計),分別是蘋果、酒類、海扇貝占了前三名。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發生規模九的強震,地震和隨後而來的海嘯,摧毀福島核電廠的電力系統,福島核一廠反應爐接連發生爐心熔毀和氫爆,輻射塵隨著氫爆擴散,污染土壤和海洋。核災發生後,全世界55個國家對日本核災地區的食品進行緊急管制,台灣也隨即宣布福島五縣市的食品禁止進口,其他都縣的生鮮蔬果、水產品等逐批檢測。

2011年 《透明的恐懼 福島的真相》 
2011年 《輻射進餐桌》 

為了證明所販售的日本食品都安全無虞,日本食品進口商王義郎拿出各種文件, 包括日本官方的輻射檢測報告、衛福部的核准文件、還有自行花費一萬多元送驗的檢測報告,提供三重保證就是要讓消費者安心。

全台共有七間機構替邊境查驗的進口食品做輻射檢測,送來這裡的食品初步以加馬能譜儀先進行檢測,但加馬能譜儀只能檢測有加馬射線的核種,包括碘131、 銫134、銫137等等。

台灣目前食品輻射污染容許量和日本相同,銫134、銫137,每公斤不得超過100貝克,一旦超標,產品必須退運或銷毀,食藥署每日會將輻射檢測結果公布在官方網站。根據食藥署資料,從2011年至今,日本進口食品批數達157萬件,抽驗18萬件中,沒有任何一件超標,而測出微量輻射的則有236件,以茶類、水產品最多,像香菇,去年還有驗出4件微量輻射,這些產品,政府只能用勸導的方式,希望業者退運。

隨著時間的推移,世界各國對日本食品的管制措施逐漸放寬,到2022年2月,曾對日本食品實施管制的55個國家或地區,有41國完全解除管制, 5個對部分都縣的產品仍禁止進口,另外包括歐盟在內的9個國家或組織,則依據自己的評估,要求部分或所有的都縣提出檢測證明。

 

事實上早在之前,關於福食開放的討論就未曾停歇。

2016年政府就計畫改變管制方式,開放福島五縣食品進口,引發社會高度疑慮。2016年11月,政府3天內舉辦10場公聽會,被批評過於倉促,最後公聽會在衝突中收場。2018年在野黨提出「維持禁止進口日本核災地區食品」公投案,以779萬票同意通過,開放福食進口的討論就此暫時打住。

2022年2月8日行政院召開日本食品輸入管制措施記者會,宣布解除日本福島五縣食品進口台灣的禁令,以回歸科學檢驗、比國際標準更嚴格、為國人食安把關等「三原則」;以及從「禁止特定地區」改為「禁止特定產品」、具風險品項要求雙證(輻射檢測證明、產地證明)、福島五縣食品進行逐批檢驗等「三配套」,正式解禁日本福島五縣食品。


 

▼日本食品解禁重大事件年表
2016年                 政府計畫開放福島五縣食品進口 
2016年11月         政府3天內舉辦十場公聽會  
2018年                「維持禁止進口日本核災地區食品」公投案,779萬票同意
2022年2月8日     行政院記者會宣布10天預告期,開放福島五縣食品進口
2022年2月21日   台灣正式開放福島五縣食品進口

 

學科
科學, 生活
縣市
  • 台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 / 張岱屏、陳慶鍾
撰稿 / 張岱屏、陳慶鍾
攝影 / 陳慶鍾、顏子惟、賴冠丞
剪輯 / 陳慶鍾、顏子惟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從福島縣政府公告的避難指示區域圖來看,紅色的部分屬於歸還困難區。因為一年累積輻射量超過50亳西弗,除了重建需求,任何人不得進入該區域。包括大熊町、雙葉町、浪江町大部分地區和南相馬市、富岡町、葛尾村、飯館村部分地區,面積有37,100公頃,占全縣面積2.7%。直到2021年12月,仍有39,217人在外避難,無法返家。

除了歸還困難區,依規定不得農業生產,福島縣農林水產部農林企劃課企劃主幹(兼)副課長戶城 和幸說明土壤經過除污和改良後,原有農地都可恢復種植,靠嚴格的檢驗把關。

以稻米為例,福島縣政府依照舊的市町村行政區分成353個樣區,每個樣區抽檢三件樣本,進行輻射檢測。檢查結果,從2015年以後生產的糙米都沒有超過每公斤100貝克的基準值。 如果發現農作物超標,產品不得上市,要解除出貨限制,必須等到下一個產季,重新送驗通過檢測,產品才能重新上市。

檢視過去一年,福島縣政府檢測的結果超標的有六件,包括2種河魚(櫻鱒、遠東紅點鮭)、3件柿餅和1種海魚(許氏平鮋),依規定不得出貨。

▌福島縣政府網站可查詢農林水產品的檢測結果

福島海域撈捕的海產,因為核災之初,有大量輻射污染水流入海中,前一年三個月實施全面禁漁,之後進行實驗性撈捕逐步解禁,2017年4月以後開放,只有檢驗不合格的海產,才會被限制出貨。

福島縣漁業協同組合連合會指導部指導課主任澤田 忠明表示,福島縣境內有南北各一座檢測中心,檢測的海域也分為南北兩區,捕撈到的每一種魚類,都會各採樣一隻檢體檢測,至於檢測對象的挑選,採先到就先檢查方式進行。

福島縣漁業協同組合連合會水產檢驗狀況

為了贏得消費者的信任,福島漁民自訂更嚴格的基準值50貝克/公斤,只要超過標準就自主停止出貨,目前只有一種海魚:許氏平鮋,仍然超標被禁止上市。福島漁連表示解除禁令的唯一辦法,就是必須持續檢測,等到確認沒問題,解除禁令後才能再進行捕撈。

根據福島縣漁業協同組合連合會資料,311地震的前一年,福島的漁獲量有25,879噸,直到2021年, 捕撈量仍只有4976噸,不到地震前的兩成。 11年來尚未恢復的主因, 除了硬體設施尚未齊全,和漁業及買賣從事人員不足,消費者對福島水產品仍存有疑慮,也是原因之一。

在311地震之前,原本有賣福島魚貨的超市,因為核災之初福島海域禁漁,超市改進其他地區的魚貨上架,現在想要重回貨架並不容易,超市也擔心消費者的反應,福島漁連指導部指導課主任澤田 忠明說,整體而言就是風評被害。

福島縣政府則是針對超過50貝克/公斤的農、水產品,增加採檢件數、重點性監控,以及派駐專業人員協助農戶,避免作物吸收輻射物質,以種種努力化解消費者的疑慮。根據日本中央消費者廳調查顯示,2013年約有19.4%的民眾對購買福島縣產品感到遲疑,2021年的調查,感到遲疑的人數已降到8.1%。 

雖然日本政府和生產者對於農產品的把關十分嚴格,但輻射無色無味,會不會有被污染的漏網之魚流入市面, 還是讓人擔憂。生活俱樂部連合會品質管理部規格管理課槌田博無奈表示,對日本人而言,要生存也只能吃日本自產食品,對於過度受污染食品,當然會有抗拒的心理,但也只能吃。

日本生協(生活俱樂部連合會)家庭飲食中涉入輻射物質調查

因此,許多市民團體和產品通路商,自行購買檢測設備,並建立更嚴格的輻射標準。社員人數超過34萬人的「生活俱樂部連合會」就是其中之一。生活俱樂部連合會品質管理部規格管理課槌田博認為低劑量的輻射並沒有所謂的安全值,因此飲食造成的體內被曝應該盡量減少, 以更嚴格的基準值全面檢查把關。

槌田博說明,農產品的產地明確,生活俱樂部主要針對來自東日本,可能受污染的產品進行檢測,若是加工食品,因無法確定原料產地,就會針對全品項輪流進行檢測。檢測標準也把蔬菜、魚類及加工品下調為中央標準的四分之一,也就是以25貝克進行檢測,絕大多數商品也都依據這個基準來管理。

至於會大量食用的稻米、牛奶,生活俱樂部則採取更為嚴格的標準。以日本中央規定牛奶是50貝克來說,生活俱樂部則訂為5貝克,只有十分之一;而嬰幼兒吃的食品,中央政府訂為50貝克 ,生活俱樂部則規定要低於1貝克, 也就是必須「未」檢出。

執行下來,生活俱樂部只在2011年,核災當年查到一件生香菇驗出670 多貝克,是唯一一件超過中央標準。近五年來,驗到超過自訂標準的產品,每年只有一兩件,查到立即停賣回收。若發現產品檢測值超過自訂基準的四分之一,這類產品每年大概有10種,生活俱樂部將會列為警戒對象,每週都檢測,至於驗到微量輻射的產品,也會提高檢驗頻率, 針對品項的風險,隨時調整檢測的策略與方向。

槌田博說,畢竟土壤污染問題,短期間內無法完全消失。銫134半衰期較短,影響會漸漸減小,但是銫137半衰期長達30年,不知道這些含輻射物質的作物會出現在哪裡,因此消費者必須持續保持警覺。

 

學科
科學, 生活
縣市
  • 台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 / 于立平、張岱屏、陳慶鍾
撰稿 / 張岱屏、陳慶鍾
攝影 / 陳慶鍾、顏子惟
剪輯 / 陳慶鍾、顏子惟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因爲開發、食用的因素,屏東恆春半島四千多種植物,在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已有兩百多種列入瀕危物種,成為急需保育的珍稀植物。為了搶救珍稀植物,政府啟動「方舟計畫」,採集瀕危物種,進行培育,希望未來能再種回它們的原生地。


攀爬在銀合歡身上的大血藤,不容易被辨識到。

路邊一棵大血藤屬於瀕危植物,因為道路拓寬工程,導致部分植株遭到破壞。而另一種植物台灣木藍,在恆春半島野外目前只存在一處,過去植物專家無意間發現,野生在路邊的私人土地,混在野草中相當不起眼,專家擔心,一旦開發破壞,就會消失。


混生在野草地上的台灣木藍,很難被發現。


台灣木藍目前只在恆春半島發現野外族群

另外,恆春半島的野放梅花鹿,在過度繁殖後,無法順利擴散到他處,於是開始吃食林下植物。進到恆春的森林,常可見到一些植物被吃的光禿禿。梅花鹿還會磨角,傷害植物表皮,造成死亡。因為林下植物被啃食殆盡,地表失去保護,大雨沖刷加速表土流失,讓植物種子落地更難生根,形成惡性循環。

面對珍稀植物瀕危問題,政府啟動方舟計畫。林試所恆春研究中心在恆春半島上,設立多處苗圃,挑選瀕危珍稀植物,進行保育。

珍稀植物保育的困難,首要就是野外採種要和動物拚時間。再來就是栽培,如何在人工環境,製造相似土壤、氣候等微棲地條件,許多時候沒有太多研究資料,需要一試再試。

為了提高珍稀植物保育效率,恆春研究中心請來植物專家,教導如何剪枝阡插。因為植物採集經常是翻越千山萬水才找到,卻不是開花時節,所以得透過剪枝收集,帶回來嘗試阡插種活。

守住最後植物寶庫
見樹又見林|一堂殼斗科的植物課

方舟計畫陸續採集到許多珍稀植物,並完成育苗,開始讓它們離開苗圃,重回野外。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就是珍稀植物的復育區,瀕危的大血藤,就在這裡被種起來。

林試所恆春研究中心也和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與屏東科技大學,在園區合作推出《方舟中方舟》展覽,展現多年保育成果。希望看見這些平時不容易看到的植物,同時理解它的現況和困境。

  

墾丁森林遊樂區過去曾是恆春熱帶植物園,日治時期日本植物學者田代安定建立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就是希望進行植物的保種與培育。林試所恆春研究中心的港口工作站內,一座白榕園因為電影拍攝而聲名大噪,過去也是日本時代設立的苗圃,現今同樣進行保種工作。

許多珍稀植物,藏在偏遠隱密的地方,甚至微小不起眼,所以瀕危問題,總是不太引起社會關心。然而所有植物都有價值,無論是提供人類使用,或在生物多樣性的自然功能,都該受重視與保護。

打造珍稀植物的諾亞方舟,保育瀕危植物,一群人長期默默工作著,為自然環境貢獻一份力量。

學科
植物
縣市
  • 屏東縣
  • 恆春鎮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張光宗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扭轉局勢,需要奇兵 

咖啡色的豆莢,迎風搖曳,這是銀合歡最容易辨認的特徵,也是它們的強大武器。一年一棵樹可以產生一到兩萬顆種子,就算被腰斬也能存活。只要有充足的陽光和水,樹幹上的切口就能長出新枝幹,還會分泌含羞草素,抑制其他植物生長。

漸漸的,原本的植物無法存活,只剩銀合歡挺立,形成單一樹種的林相,植物豐富度消失,出沒的動物減少,失去生物多樣性。


一棵銀合歡一年可生700-1000個果莢,每個果莢內約20顆種子,估算一年單棵銀合歡就有1-2萬顆種子

如此難纏的對手,原產地在中南美洲,曾是人為引進的經濟作物,做為飼料和造紙原料。事與願違,更方便、便宜的飼料取代了夏威夷型銀合歡,作為紙漿的薩爾瓦多型,因為遭遇木蝨蟲害和不符經濟效益而被放棄。

從此,銀合歡以其陽性樹種生長快速的特性,加上毒他作用與超強繁殖力,迅速攻占低海拔開闊環境,河灘地、廢耕農地、荒地隨處可見,成為頑強外來入侵種,從恆春半島日漸往北部蔓延,宜蘭也成為重災區。

面對銀合歡壓境,林務局以恢復環境的生態造林為目標,移除銀合歡後,以適地適木的原則,選擇快速生長的當地原生樹種。2015年至今,銀合歡移除面積大約930公頃,未來三年,針對急需恢復生態的區位,屏除坡度陡峭、有水保疑慮的土地,林務局計畫結合國產署、水利署、國家公園、軍方等單位,移除1670公頃。

移除的銀合歡,除了做太空包、貓砂或生質能,也有少數用來木藝創作,但大部分還是被當作廢材。想改變大眾對銀合歡的既定印象,扶輪社與林務局合作舉辦第一屆銀合歡家具設計大賽,廣邀高手以創意去化銀合歡。

台灣有多少設計能量,能把銀合歡的缺點轉變成特點?

創意家具比賽讓銀合歡有機會走入民眾生活,著重的不止結構巧思或美感,更重要的是,以作品呈現外來入侵種的問題,讓人們看見設計力如何為銀合歡加值,讓它具備進入市場的競爭力。

這場硬仗,除了傳統的移除、去化,有沒有新的打法?

台灣山林復育協會理事長蔡智豪,正在花蓮七星潭進行實驗,研擬新戰略,這是他基於多年來對低海拔森林的觀察。

花蓮縣秀林鄉和平村,一片老熟的銀合歡林,原生植物在林間空隙生長著。在這裡,蔡智豪看見原始森林的戰力,也看見銀合歡的弱勢。如同人有生老病死,銀合歡也有強盛與老死的興衰。他認為砍除銀合歡,人為擾動經常是連原生樹種也一起移除,反而阻礙森林演替。

如果反其道而行,不砍銀合歡,不創造開闊環境,順應森林演替的運作邏輯,運用原生植物,能不能討回失地?

選擇老熟林、灌叢與草生地,三個不同的環境,種植血桐、構樹與稜果榕,這是花蓮地區低海拔森林,在不同階段會出現的原生樹種。試驗計畫由台灣山林復育協會與民間企業及花蓮林區管理處合作,為期四年,這些以黃絲帶為標記的小樹苗,會是一支奇兵嗎?

被列為世界百大入侵種的銀合歡,有著美麗的名字,卻帶來沉重的生態衝擊,數十年來它們開疆闢土,原生植物節節敗退。想恢復低海拔森林的豐富面貌,需要各路好手繼續出謀劃策,為銀合歡之戰,增加勝算。


學科
植物
縣市
  • 台灣
  • 花蓮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 陳添寶 顏子惟,剪輯 陳添寶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海豚的一天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海豚的一天」調查計畫,是以花蓮賞鯨目擊率數一數二高的「飛旋海豚」和「花紋海豚」為觀察物種,探究的不僅是鯨豚保育和賞鯨規範,也突顯海洋環境所面臨的問題。

學科
海洋
縣市
  • 台灣
  • 花蓮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導演 簡毓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畫面提供 陳柏州

美麗羽色,加上頭頂矗立隨風飄的羽毛相當引人注目。小辮鴴分布在台灣農地,特別集中棲息在雲林一帶,花生田中常見牠們蹤影,當地人就叫牠「土豆鳥(台語)」。

2009年雲林縣野鳥學會,舉辦第一屆小辮鴴普查活動,為了提高普查精確度,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協助,針對小辮鴴的生態習性,設計適當的普查方式。每年1月,多地同步的普查活動,需要大量人力,各縣市鳥會志工,加上熱心民眾,紛紛加入。

雲林縣普查志工,返回在鹿寮天主堂的統計中心,報告普查結果,只要區域內出現大量小辮鴴,大家都會歡欣鼓掌。十多年來,全台小辮鴴普查總數不斷增加,至今達到一萬多隻。

在小辮鴴出現數量最高的元長鄉,合和社區在多年前就推動友善農作,希望提供生態棲地,讓小辮鴴安居度冬。一些回鄉青農,從改變種植模式,或選用友善農作,投入保育工作。

吳學展在市區經營麵包店,回到元長故鄉後,決定蓋座窯爐將故鄉農作風味,包進土司裡。麵包坊一週只經營週六,其他時間他都在務農,透過接觸農業,擴大自己的視野。


畫面提供 陳柏州

雲林農地吸引小辮鴴棲息,其中一項原因是農民開始走向友善農作,土地保留許多昆蟲生物,提供足夠食源。斗南的新崙地區,也是小辮鴴大量棲息區域,斗南農會為了推動保育,劃設友善農耕專區,鼓勵農友一起加入。

農會為了鼓勵農友,讓社會知道農地照顧生物,推出小辮鴴米,希望未來十年,農地可以朝向環境共生的生物多樣化邁進。

如何讓生態與生產共生,小辮鴴成為重要指標,當這群動物能夠永保安康,也就代表著農民的接受與愛護。但是在雲林農地上,劃設有不利農業經營地區1200多公頃,開發作光電場,元長鄉農地也可見到已經興建的光電場,未來會不會占據小辮鴴棲地、造成影響,成為保育團體關心的議題。

數著數著,數出生態的保育,數出地方的榮耀,讓十多年的小辮鴴普查,成為友善土地、照顧生物的行動,打造人類與生物共生的環境。

學科
動物
縣市
  • 雲林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張光宗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曾經在台灣很常見的食蛇龜與柴棺龜,現在是瀕臨絕種的稀有動物,在新北市石碇區的永安里,居民卻很有機會見到牠們,因為就住在翡翠水庫食蛇龜野生動物保護區旁邊,居民因此走進不曾接觸的保育領域。

84歲的高銘忠是一位資深茶農。他的茶園位在翡翠水庫的集水區,轉作有機茶一段時間了,這片茶園不只有他的足跡,有時候野生動物也會來逛逛。

想知道哪些動物來過,現在他有更好的工具。新北市農業局補助的智慧農業設備,包含氣象站、土壤感測器、紅外線自動照相機,不但能知道有哪些動物前來,還能了解土壤的濕度與電導度、還有這片茶園的微氣候。儀器收集來的資訊會上傳到網路,高伯伯就算待在家,也能透過手機掌握茶園的即時情況。

為了鼓勵茶農轉型,當地里長蕭敏玲協助導入這套系統,讓農友更容易掌握作物的生長情形,而鼓勵轉型的原因之一,是為了會在茶園出沒的動物:食蛇龜與柴棺龜。

不只茶園有龜,其他居民的菜園也經常有龜串門子。穿上黃色背心的曾春櫻,現在是巡守志工,到菜園工作一定會帶著手機,看到龜就拍照做紀錄,看到形跡可疑的陌生人,就趕快通報里長。

食蛇龜與柴棺龜因為中國市場炒作,價格好而被大量盜獵,列為瀕臨滅絕的一級保育類動物。長期守護台灣原生龜的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陳添喜老師,經常在各地田野調查,發現翡翠水庫集水區有穩定的食蛇龜族群,因而積極奔走,終於在2013年,促成全台灣唯一的食蛇龜野生動物保護區,希望為原生龜保住重要棲地。

食蛇龜與柴棺龜除了棲地消失、棲地劣化的危機,最大的壓力來自盜獵

當初為了加速劃設,選定沒有私有地的翡翠水庫南岸,位在北岸的永安里,也有一些適合食蛇龜生存的環境。有龜就有人覬覦,居民曾發現疑似盜獵者進入社區。志工羅天送說,這一兩年比較沒有發現獵捕,六、七年前盜獵情況比較嚴重,社區巡守剛剛起步,起碼居民常巡邏的地段,沒有人敢來偷獵食蛇龜。

邁向保育不只為了瀕危的台灣原生龜,居民也想藉此活化日漸衰老的山村。想找回年輕人,首先要有經濟來源,保育食蛇龜,能把年輕人帶回來嗎?

輔導社區產業的汪文豪,仔細盤點這裡的自然條件與人文資源,尋找屬於永安里的模式,推動地方創生。他說,如果結合茶產業,轉向友善環境生產,搭配保育類的動物,將來要發展環境教育或生態旅遊,就可以食蛇龜為主題。


畫面來源:新北市石碇區永安里辦公處

這座人少動物多的山村,現在有了第一片有機茶園,與21位熟門熟路的巡守隊員,保育行動剛起步,盼望在這裡的台灣原生龜,能如地名,永遠平安,開創人與野生動物共好的新局面。

學科
動物
縣市
  • 新北市
  • 石碇區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剪輯 陳添寶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新北市水湳洞漁港邊,工人正操作機械手臂,把太空包吊進貨櫃車,準備送到位於基隆市八斗子港的暫存區。

自從日本海底火山噴發的浮石抵達台灣,新北市瑞芳區漁會持續清理著深澳、南雅、水湳洞和鼻頭四個漁港裡淤積的浮石,「因為我們這邊是東北角,東北季風一來,整個港內都是。」新北市瑞芳區漁會總幹事黃志明回憶。

北部沿海因為東北季風與港口地形的關係,受到火山浮石影響特別嚴重。漁業署統計,到2月7日為止,新北市和基隆市漁港已經分別累積打撈了550公噸和80公噸的火山浮石。


圖片來源 海委會國家海洋研究院

由於火山浮石不是廢棄物,而是一種天然物質,不能進入焚化爐或掩埋場,所以目前大部分的浮石都只能暫時堆置在港口,部分漁港甚至因為浮石爆量,影響漁民作業,不得不移地暫存。

這麼大量的火山浮石,究竟該怎麼處理呢?成為一大難題。

從2021年12月起,漁業署就委託台中農改場和桃園農改場,試驗浮石的特性和栽種植物的效果。

試驗之前,需要先經過洗鹽的流程。「因為它隨洋流漂過來,浸泡很多海水」台中農改場土壤肥料研究室助理研究員曾宥綋解釋:「由於不同植株對鹽分的耐受度不一樣,我們希望經由水洗,把浮石鹽分降到最低,未來在各個植物都可以用得上。」透過一連串的清洗與篩選,火山浮石的酸鹼值、電導度會降到法規所訂定的標準值內,如此就可以混拌介質,開始栽種試驗。

「這邊可以看到三種介質的處理,一個是純的介質,一個是純的浮石,一個是體積一比一混拌後裝填的狀況。」曾宥綋比劃著溫室裡一排排盆栽說明。台中農改場目前主要是種草花來觀察,利用現有的介質,跟洗鹽、篩選後的浮石,按照不同比例混拌。未來只要觀察種出來的花,顏色、數量、大小,哪種長得比較好,就能找到浮石最適合跟介質混拌的比例。

同一時間,桃園農改場正利用打撈到的火山浮石,進行多肉植物的栽種試驗。助理研究員湯雪溶說明,市面上可以買到的多肉植物石,其實也是火山浮石,還有常見的發泡煉石、珍珠石,都是高溫燒製而成,跟屬於火成岩的浮石,擁有類似的形成條件。

基隆市政府也正在想方設法幫火山浮石尋找去處。七堵苗圃的花圃外圍,一條枕木步道連接著視野遼闊的觀景台,二十多年來木頭已經嚴重腐爛,走起來溼滑危險,市府人員靈機一動,把火山浮石鋪到步道上。

只是如果要大規模在野外步道鋪設火山浮石,恐怕還需要更多評估。例如浮石容易碎裂,長久踩踏耐用嗎?下大雨的時候,浮石會不會被沖進河流裡?是否將對環境造成影響?許多問題都還有待釐清。

火山浮石儘管新奇,然而一包又一包堆置在漁港邊,既影響民眾通行,又干擾漁民作業。不管是鋪設步道、栽種園藝還是其他用途,政府單位加緊腳步,希望盡快找出可行的去化管道。

學科
海洋
縣市
  • 新北市
  • 台中市
  • 桃園市
  • 基隆市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廖羿雯
攝影 陳慶鍾 許中熹 陳添寶,剪輯 陳慶鍾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哪些實體保存的船艦,應該被認定有文資身分,由政府編列預算維護?除了這個方法之外,能不能像停泊在台南安平的德陽號驅逐艦,自己營造一年六十萬人次的門票收入?

此外,我們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舟船,又有怎麼樣的族群或經濟脈絡呢?


▋實船保存

海功號(岸置基隆八斗子漁港)、自由中國號(岸置基隆海洋大學門口)

1976年到南極抓南極蝦,試圖打開遠洋漁業的「海功號」,以及1955年從基隆橫跨太平洋到美國的木造無動力帆船「自由中國號」,目前都岸置在基隆,文史人士希望可以按照文化資產保存法,由政府編列預算保存。

德陽號驅逐艦(停泊台南安平港)

二戰後,台灣驅逐艦的主要艦型。艦上展示海軍武器,每年設計不同主題,比如2021年的變形金鋼、2020年的泰迪熊展。參觀人數多,由門票收入支應維修費用。

 


▋福(建)船系統  

台灣成功號(岸置台南安平港邊)

29.5公尺長的木船,台南市政府打造仿鄭成功時期船艦。應現代法規要求,船上有引擎。原規劃可以載客航行,後因主桅斷掉上岸安置。

金萬安號王船(台南安平妙壽宮供奉)

10公尺長無動力木船,配備小舟入河道。廟方記載至今超過150年,相傳1960年代曾經出航到高雄旗津,鎮災解厄。

浪蕩子‧馬可波羅號(疫情暫停泊中國廈門)


照片提供 黃凌霄

17.6公尺長的三桅木造帆船,台灣航海達人黃凌霄出資建造。黃凌霄打造好幾艘船,其中黑水溝號,是聘請野柳師傅打造,造船過程出版專書和影音紀錄。疫情前「浪蕩子‧馬可波羅號」已開始申請各國入港許可,計畫從台灣航行到義大利威尼斯,提供航海教育使用。


▋尋找南島語族邊架艇痕跡  

邊架艇(outtriger)是南島語族船具特色,台灣原住民族也是南島語族的成員。南島語族的分布,北到台灣、南到紐西蘭、東到智利復活島、西到非洲的馬達加斯加。西元前3500年到西元1000年之間,是南島語族在海上大遷徙的年代。邊架艇提供的平衡以及浮力,使得獨木舟可以遠航。

蘭陽博物館 復刻噶瑪蘭族木船

以噶瑪蘭老人家的口說記憶,參考日治時期博物學家鹿野忠雄的手繪圖打造的木船。清代《台海使槎錄》、《諸羅縣志》都有關於北台灣平埔族邊架艇獨木舟的紀錄。

花蓮豐濱港口國小保存的獨木舟

大約2006年在花蓮豐濱海邊被發現,來源不明。船兩側有小洞,可以插上架子。有人認為可能是用來綑綁邊架艇的。

阿美族林榮康打造祖先的船

2021年10月在花蓮豐濱,有場慶祝新船的典禮。這是阿美族的林榮康,以祖輩口說記憶,打造有雙邊邊艇架的獨木舟。

沒有邊架艇的台灣原住民船具 台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蘭嶼達悟族的拼板舟(1929年收藏)

細長尖窄的流線型,為了在海上破風破浪。船體兩端高翹,據此和周邊環境視覺的相對關係,作為航向校正,類似羅盤的作用。

南投邵族的獨木舟(1930年收藏)

直接以樟木樹幹挖空,適合日月潭平靜的湖面。清代記載,湖面上有泥土和樹皮混合的湖田,種植穀類,學者認為可以獨木舟載運收成。

從南到北一一探訪。這才發現,原來—海島台灣有這麼多船艦的記憶和技藝。

學科
海洋, 文化
縣市
  • 基隆市
  • 台南市
  • 宜蘭縣
  • 花蓮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呂培苓
攝影 賴冠丞 顏子惟 劉啟稜 陳添寶,剪輯 賴冠丞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監察院前,一群來自苗栗的鄉親,抗議當地掩埋場的設置,雲林縣環保人士林富源到場聲援。街頭上,常常看見林富源四處參與抗爭的身影,回到地方,他又成一位社區藝術家。

雲林縣虎尾鎮鹿場社區是一個農業聚落,生產稻米、苦瓜等作物,但是沒有什麼知名度。當地農民吳秋榮專精農業,曾經獲得神農獎,接任社區理事長後,希望改善社區空間,推動觀光產業。林富源進入社區,協助社區改造一個公園,將原本垃圾堆積的荒廢空間,改造成村民聚集的共享場所。

林富源帶著村民,鋪設磚石花園,挖設人工魚池,興建活動舞台,並且運用鐵雕藝術專業,幫過去養鹿的鹿場社區,打造一個歷史意象,慢慢形塑村民期待的新花園。

吳秋榮的兒子吳宗翰,接手父親的農場,開啟青農的人生。父親培育新品種,到了現今一代,開始專注作物的品質與穩定產量。吳宗翰原本就讀電機,透過專業結合農業,因此還合夥開設農機研發公司,設計製造火耘機,利用高溫來殺菌。

林富源長期推動社區藝術,看見農村的困境,於是成立了一個友善農作的產銷平台,協助農村經濟。雲林有許多青農,成為產銷平台主要的合作夥伴。

產銷平台有理貨中心,將農作做整理分級,符合消費端的需求。而青農有著創新精神,常常試種新作物,或改良新品種,向消費端介紹與說服,還有前往農地互動溝通,都是產銷平台。

多年來,林富源在許多社區打造藝術作品,同時協助居民創作。他堅持作品必須有在地故事,甚至利用在地廢棄物,透過藝術賦於新生命。

從街頭抗爭者、社區藝術家,到農業平台經營者,林富源以不斷斜槓的人生,開啟人生實踐。

學科
農業, 文化
縣市
  • 雲林縣
  • 虎尾鎮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張光宗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頁面

Subscribe to RSS - 本週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