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巴塱豐年祭的祖靈追尋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 陳志昌 郭志榮,剪輯 陳志昌

台灣原住民族共有十三族,每個族群依照歲時,有著不同祭典,但是在長期觀光化的趨勢下,祭典的傳統精神,受到嚴重干擾,失去文化傳承的意義。在阿美族太巴塱部落,一個追尋傳統祭典的行動,正在開展,他們用微小的步伐,不斷調整身姿,希望在現代社會中,找到一個回歸傳統的部落身影。

八月的台灣東部,從縱谷到海岸,阿美族豐年祭紛紛展開,各部落歡欣準備這場祭典。阿美族中,人數最多的太巴塱部落,一群年輕的族人,細心繪製白螃蟹的部落圖騰,展開豐年祭前的準備工作。

傳統阿美族的社會組織,依年齡分為不同階層,每年由一個階層,輪流負責豐年祭場地布置的準備工作。馬外階層負責今年的場地布置,他和相同階層的族人,進入農地,挑選需要的竹子與檳榔樹,砍伐作為場地布置的材料。在工作的人員中,有幾位是辭掉工作,從外地趕回來,參與部落祭典,但是有更多族人,無法請假回鄉,於是文化面臨斷層。他們在祭典前一個月,就要展開布置工作,不僅要搶時間,也要和氣候對抗。

在太巴塱國小裡,一群青少年集合起來,楊夢瑩老師負責召集與訓練工作。這群青少年還未進入年齡階層,參與部落的祭典,成為一種文化學習。部落裡的青少年,對於參加祭典,從一開始覺得有趣,到最後慢慢瞭解文化的意義。這群年輕的孩子,充滿玩性,短時間要教會他們祭典的舞蹈,是楊夢瑩最大的挑戰。

活動中心廣場上,大大小小的部落孩子,學習祭典舞蹈,凌亂的動作,簡直像是在做兒童體操。幾位老師不斷教導,她們相信,只要年年參與,總會有所改變。部落的希望在孩子們身上,大人們看著孩子童趣的步伐大笑不已,但是心中更感動,這群小小年紀的孩子,對於文化傳承的參與。

豐年祭典的開始,應該從部落的夜間祭典與訓練算起,這是很少對外界公開的活動,有著莊嚴與神秘的意義。部落各年齡階層,聚集在發源地的祭場,由頭目與祭司帶領祈禱,並且展開族人教誨的訓練工作。在夜間祭典中,各年齡階層長者,擔負教誨工作,對每位族人訓示,並且以權杖責打,希望族人不要犯錯。夜祭的儀式持續一周,族人徹夜守候在祭場,等待豐年祭的正式到來。

這片祭場,是太巴塱阿美族的發源地,對於部落有著重要意義,在豐年祭舞蹈慶典的早晨,由頭目與祭司帶領男性族人,集體向祖靈祈禱宣告。

太巴塱部落相當重視祭典的進行,在祭場入口以芒草結繩劃出界線,嚴禁外人進入祭場,破壞祭典的莊嚴,對於傳統的堅持,相當令人感動。祭禱結束後,圍起圓圈跳起祭舞,不斷吟唱之後,進行敬老的儀式。由年輕的族人,布置餐區,再將豬肉分送部落長者,這種尊重年老者的精神,隱含著部落照顧與分享的理念。

一般人總以為,豐年祭只是唱唱跳跳,但實際在過程中,富有許多意義。在今年,太巴塱部落決定將舞蹈慶典會場,由原來的國小操場,轉到部落後的空地上,希望祭典能有自然空間。為了慶祝新會場建立,特別舉行傳火儀式,由發祥地將火把帶往慶典會場,象徵傳承。

阿美族豐年祭,和台灣許多原住民祭典一樣,日本時期受到壓制,國民政府來台後,又深受表演文化和不同宗教的影響,許多傳統文化漸漸消失,一些儀式必須慢慢摸索恢復。

舞蹈慶典展開,少女迎賓舞出場,阿美族的美少女族人,輕盈的舞步,吸引全場目光。其實傳統阿美族部落屬於母系社會,男性征戰、工作,但是家族大權由女性管理,男性入贅婚嫁,孩童從母姓,進入現代社會之後,這項傳統慢慢消失。少女迎賓舞之後,就是部落孩童出場,楊夢瑩幾週的訓練,即將展現成果,孩童們在場邊準備上場。部落孩童跳起舞,大的跟不上節拍,小的撞成一團,周遭族人看了大笑,但是大家心中都驕傲著,因為太巴塱有這麼多孩子願意參加祭典,今年跳不好,明年再來,總有一天,他們會成為部落最棒的舞者。

祭典觀光化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原住民部落,它一方面可以作為現代舞蹈的元素,讓原住民舞蹈產生新生機,但是另一方面卻又破壞傳統,讓古老意義消失,如何取得平衡點,成為各族群都在思考的課題。這樣的文化變異,也出現在部落男士的頭飾上,隨著觀光化的發展,阿美族男性族人的頭飾,深具裝飾性,漸漸失去傳統的規範。觀光化的影響,讓部落文化改變,但是來自行政力的不當干涉,有時更造成扭曲,讓外界忽視原住民的部落尊嚴。

找回部落傳統,回復部落尊嚴,成為近年來,許多原住民族群的反思,太巴塱也曾受到觀光化的影響,但是這幾年部落有了新的作法。豐年祭成為觀光賣點,的確吸引許多遊客,提高部落能見度,也讓部落重新重視自己的祭典,但是許多遊客,總是把參加豐年祭,當成參加電音舞會,只是想找機會入場跳舞,不管會不會破壞祭典的嚴肅。

盛大的太巴塱豐年祭,吸引許多遊客前來,在夜間的歡樂氣氛下,侵入會場的情形依舊發生。於是,太巴塱堅持族人舞蹈期間,外來遊客不得進入,許多人聽到告誡才離開。祭典期間,部分遊客失去尊重之心,只是想來跳舞,但是也有遊客,從參與祭典,進而瞭解部落文化。

面對現代化的壓力,守護傳統並不容易,太巴塱部落力求落實祭典的每一道程序。不同年齡階層的相聚,在阿美族祭典中,有內部團結的意義,在這個時候,必須放棄原有社會身分,回歸到部落階層之中。

在階層相聚期間,一項傳統的慰靈儀式將被舉辦,一群部落族人,前往相同階層的死者家中,進行慰靈儀式。在安慰死者家屬之後,迎出死者遺像,帶往場中共舞,有著邀請參加豐年祭的意義,同時也讓傷心的家屬感受,族人的相互關懷。

豐年祭在日治時期,被稱為月見節,祭典在八月份整月舉辦,但是進入現代社會,前後縮為一週,有的部落甚至在二天內辦完,祭典儀式高度簡化。太巴塱一直力求再現傳統,保留相當多的古老儀式,吸引外界注意,但是太巴塱希望,讓豐年祭成為一個接觸部落的入口,遊客可以進入太巴塱部落,瞭解阿美族的悠久歷史。

太巴塱部落,在早期日本人的規畫下,建設棋盤式的街道,如同東部許多移民村的風格。加上現今因應觀光的社區建設,部落已經是現代化鄉鎮的面貌。但是在太巴塱部落中,保留一間重建的傳統阿美族祖屋,房屋外貌、建築工法,完全依照傳統樣式修築。

祖屋主人何財源先生,說明房屋在五十年前因為颱風傾毀,家族數年前在中研院協助下,重新建立祖屋。幾張日據時代的照片,說明祖屋在文化上的價值,但更驚人的是,祖屋內的一塊祖先牌位,說明阿美族深遠的歷史。

阿美族母系傳承,這塊祖先牌位上朔五十八代祖先的名諱,一棟古老型式的祖屋,充滿祖靈的悠遠迴響。細觀房屋,牆壁與地面都以藤條組成,樑柱接合處以藤條綑綁,屋內分有兩座火爐,何財源回憶小時候的居住情形。這棟祖屋,成為太巴塱重要的文化資產,何財源家族也希望政府協助,規畫成一個文物館,讓大家認識阿美族的文化。

豐年舞祭持續進行,但是太巴塱已經開始反思,如何在現代化浪潮下,追尋祖靈的精神,讓阿美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能夠永續綿延。觀光不等同於觀光化,當遊客前來,行政力介入,在協助部落發展和破壞傳統文化的天秤兩端,取捨的分野,在於對部落傳統的尊重之心。以白螃蟹為圖騰,許多太巴塱之子,踏上重返傳統的追尋,堅持祭典的精神,正是宣告祖靈追尋的努力,讓祭典不全為觀光,而是為祖靈而舞蹈,成為每一位阿美族人的永恆驕傲。尊重部落的態度,深深影響部落的發展,關心原住民的處境,或許可以從態度上自我改變,帶著虔誠與學習的心,進入部落參與祭典,才能讓部落居民感受到外界的溫暖善意。

集數
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