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熾的閃電,劃破寧靜夜空,狂風夾雜傾盆大雨,落在久旱的大地上,延燒五個多月的森林大火,燥熱的澳洲大陸,總算盼來甘霖。雨水為焦黑的森林帶來新生的希望,規模史無前例的野火,敲響氣候變遷的警鐘。
地大物博的澳洲,曾有著「幸運國度」的美譽,地表上有著絕佳美景、珍貴野生動植物,宜人氣候,地底下蘊藏豐富的礦產。然而根據聯合國的氣候報告,在已開發國家中,澳洲將是受氣候變遷影響最大的國家。
長年出口化石燃料賺取外匯的政策,受到越來越多澳洲民眾質疑,憤怒的青少年站上街頭,爭取世代正義。面對氣候危機,澳洲人該如何抉擇?這場發生在南半球的大火,又為身處同一個地球的世界公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示?
植物千萬年演化的防火機制 可能趕不上頻繁大火
坐上四輪傳動車,藍山植物園的首席植物學家布萊特.桑莫瑞爾(Brett Summerell)博士,帶著我們經過一段崎嶇山路,進到植物園區旁,一片180公頃的保護區。為了避免入侵種,危害這裡的原生植物,進到林地前,每個人的鞋底都要先使用酒精消毒。這片珍貴的原始林,不幸在今年的大火中,遭到重創。
每年11月份,澳洲進入高溫乾燥的夏季,是森林火災的高峰期。為了因應這樣的自然機制,不同植物發展出自己的生存之道。例如有著堅硬果莢的班克木(Banksia),就是靠著火來傳播種子。
還有澳洲最具代表性的尤加利樹,總共有七百多種,由於樹身富含油脂,非常易燃,火燒過之後,還能促使新生。也有些種類的尤加利樹,在大火過後,外層具有保護功能的樹皮,功成身退,開始脫落,回歸大地,成為孕育新芽的養分。災後的森林,看似生生不息,歷經千萬年演化出的防火機制,卻似乎到了極限。
桑莫瑞爾博士告訴我們,這片森林上次發生火災,是在2004年,也就是說,這些尤加利樹,花了16年時間,才長出新的保護層。萬一未來野火越來越強,越來越頻繁,這些植物可能來不及長出新的保護層,幼苗也來不及茁壯。
2019年9月開始,長達五個月的大火,從澳洲北方一路往南延燒,數萬人撤離家園,新南威爾斯州一度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四處救火的消防員,更是疲於奔命。
肩負著在第一線和森林大火搏鬥的重擔,鄉村消防局的成員,其實都是不支薪的志工。18世紀時,從歐洲到澳洲拓墾的移民,為了防範森林火災,發展出自組救火隊的傳統。經過一百多年,演變為今天的鄉村消防局。在新南威爾斯州,就有兩千多個大隊,七萬三千多名成員,是世界上最大的義消組織。靠著嚴謹的訓練制度,和團隊合作無間,才能在瞬息萬變的火場中,自助也助人。
估計十億動物喪命 野生無尾熊族群可能在25年內消失
大火吞噬了總計一千八百萬公頃的森林,燒毀數千棟房屋,更奪去超過三十條人命。不只人們的家園受到野火肆虐,森林中許多野生動物,命喪火場,或無家可歸。
位在南澳的袋鼠島,原本是野生動物天堂,島上有大約五萬隻無尾熊,今年卻有超過六成的面積,遭到大火吞噬。一片焦黑的森林裡,無尾熊賴以為生的尤加利樹葉,全都燒個精光。動保團體組織了野生動物救援隊,找尋躲在樹上的無尾熊,以免牠們好不容易逃過火劫,卻因為斷糧而失去性命。
雪梨大學動物醫院主任羅倫佐.克羅斯塔(Lorenzo Corsta)是經驗豐富的獸醫。他表示,今年野火季中,收治的動物不如預期的多,他擔心這代表,很多動物可能根本來不及逃生。
根據統計,野生動物的燒傷面積如果超過20-25%,就幾乎沒有活命的機會。經過治療、康復後的野生動物,該怎麼找尋適合的野放地點,也成為棘手問題。例如澳洲的無尾熊,分為南北兩大族群,不僅基因上有所差異,也有傳染病的問題。克羅斯塔表示,挑選野放地點時,除了不能混雜不同族群,更要小心不能污染還沒有傳染病發生的棲地。
難解的疾病問題,加上棲地因為人為開發、伐木行為而不斷消失,使得野生無尾熊族群已經十分脆弱。專家認為,森林火災將使得無尾熊的處境更加艱難,有些科學家預測,野生無尾熊族群可能會在25年內消失。
雪梨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克里斯‧迪克曼估計,受到這場火災影響與死亡的野生動物,可能高達十億隻。
嚴重霧霾影響墨爾本網球賽 雪梨心臟病發生率提高
火災帶來的嚴重霧霾,也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在野火最劇烈的2019年12月到隔年1月,新南威爾斯州的居民們,每天過著煙霧瀰漫、呼吸困難的日子,就算躲在室內也逃不了。
每年1月在墨爾本舉行的澳洲網球公開賽,一度差點因為空品太差而延期。有選手冒著霧霾比賽,卻打到呼吸困難,無法繼續完成比賽,只能黯然退場。
在雪梨西區納品恩醫院,心臟科醫師根岸一明教授觀察到,高濃度的pm2.5,明顯提升心臟病的發生率,他任職的醫院裡,病例就多了10%。面對破紀錄的惡劣空品,儘管戴上口罩、使用空氣清淨機,也很難減緩過敏反應。
緊接著大火之後降下的暴雨,雖然澆熄了野火,破紀錄的雨量,反而又釀成水災。2月9日,一場罕見的暴雨,引發了土石流,使得往返雪梨與藍山地區的火車路線中斷。
極端氣候越趨劇烈 澳洲政府仍大力擁護礦業
各種極端氣候現象,展現了氣候變遷的威力。根據澳洲氣象局、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於2018年提出的報告,澳洲自1910年以來,平均氣溫上升了攝氏1度C。
此外,澳洲氣候也受到印度洋偶極氣候現象的影響。印度洋西側和東側的海水溫度,會週期性的出現升溫或降溫的氣候振盪現象,分別稱為負相印度洋偶極,以及正相印度洋偶極。
負相印度洋偶極發生時,印度洋西側海域會異常低溫,東側靠近澳洲的海水則異常升溫,這時候澳洲的降雨會增加,非洲則會乾旱。相反的,正相印度洋偶極發生時,印度洋西側海域異常高溫,東側海域異常低溫,使得非洲降雨增加,澳洲進入乾旱。
研究指出,過去五百年來,印度洋偶極發生頻率不斷增加,而且印度洋偶極的效應越強,引發的氣候效應就越劇烈。2019到2020年間,正好發生了十分罕見的強烈正相印度洋偶極事件。炎熱加上乾旱,是造成這場大火的關鍵因素。
氣候變遷的現象,不只發生在澳洲沿岸的森林地帶。雪梨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格琳達.瓦爾多(Glenda Wardle)帶領的研究團隊,在澳洲中心的辛普森沙漠,進行了長達二十年的研究。他們分析氣象站的溫度、雨量資料,以及動植物分布的情形,發現人煙罕至的內陸沙漠,也漸漸變得更乾、更熱。
氣候變遷不斷助長野火的威力,也使得鄉村消防局的消防員們,暴露在更高的風險中。他們所使用的硬體設施,部分來自政府支持,其餘則仰賴募款。經費不足,使得消防員遭遇設備不夠精良的窘境。
澳洲政府一方面大力擁護煤礦產業,另一方面,讓義消們犧牲私人假期,在經費與設備短缺的狀況下賣命,徹底點燃了澳洲民眾的怒火。
澳洲首都坎培拉的市中心,一群青年學生憤怒地喊著口號。2020年2月22日,澳洲各地十多個城市,包括雪梨、墨爾本、布里斯本、坎培拉等地的民眾,發起了氣候變遷行動日,要求政府提出更具體的對策,來因應氣候危機。
減緩全球暖化,需要全世界攜手合作,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置身事外。不過,2019年12月中,剛於西班牙落幕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5會議中,澳洲代表語出驚人的表示,希望能沿用1997年《京都議定書》的碳排放計算標準,以達成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的減碳標準。
如果依照澳洲政府的提議,澳洲等於不需要積極改變出口化石燃料的政策,就能達成90%的減碳目標,這種把兩份不同協議混為一談的做法,受到其他國家代表的抨擊。年輕世代也無法接受,他們的未來,要葬送在這些政客手中。
全澳洲的再生能源比例,預計在2020年底,達到23.5%,包括坎培拉、阿德雷德等大城市,皆在2020年達成100%再生能源目標。但在民眾眼中,政府若不開始思考,該如何限縮煤礦開採與出口,這樣緩步的減碳速度,似乎不足以挽救身陷氣候危機的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