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三期」熱門事件
相思寮的年獸|中科四期開發爭議
2010年過了,全台灣歡喜迎來所謂「精采100(年)」。但對深受中科直接影響的相思寮居民來說,從2009年到2010年的中科四期陰霾,並沒有隨之而去...
追討程序正義(二)|中科開發案一階環評匆促過關,爭議是否釐清?
從后里三線路轉進四月路,就是后里花農陳欽全的家,沿途香水百合、劍蘭、文心花田,點綴后里別有一番風情。65歲的陳欽全高農畢業,因為愛花,退伍後回到故鄉開始種花,是后里最早種花的農民之一...
追討程序正義(三)|環評審查未考量土地徵收與居民生活
依照環評法規定,環境影響評估應審查範圍包括:生活、自然、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等環境影響,但實際上,環評委員會對污染排放以外的開發影響卻較少評估。
追討程序正義(五)|環評如何落實公民參與、評估健康風險?
「你有三分鐘」。中科三期專案小組主席、成功大學教授李俊璋,在2010年8月25日中科三期環評專案小組審查時,請后里鴨農許金水發言前,言明發言只有三分鐘。
追討程序正義(一)|引進環評制度,是把關環境還是政策背書?
民國83年12月30日,我國實施環境影響評估法,由環保署組成環評委員會,透過程序透明化和民眾參與,一定規模以上的開發案,都應該在事前進行環境影響評估,達到預防而且減輕環境破壞。但是從中科三期、中科四期、蘇花改的案例來看,環評制度卻被質疑淪為政策背書的工具。外界甚至以「環評已死」來表達對環評制度的不信任。究竟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出了什麼問題?如何才能重拾民眾對制度的信心?環評制度未來又該如何走?...
【中科三期】兩溪之水哪裡去|竹科后里基地與農業搶水
大安溪的鯉魚潭水庫和大甲溪的石岡壩,是大台中地區的用水來源,當水利署提出大安溪、大甲溪聯合運用的輸水工程,下游農民卻擔心,農業用水被犧牲,質疑這個開發案是為科學園區而興建,究竟這個開發案水要給誰?
中科三期‧環評聖戰|七星基地與后里基地
台灣環評史上第一件,環評結論被最高行政法院撤銷的開發案,就是中科三期七星基地,既然環評無效,友達面板廠該不該停工?環保署和環保團體、法律界開戰,究竟是誰曲解法律?誰在捍衛環評體制?這場環評聖戰,結果會是如何?
【中科三期】峰迴圳轉|貫穿新社台地的白冷圳
八十年前,新社台地還是沒有水源灌溉的看天田,日據時期開始,水源引入這片廣大的河階地,這裡成為改良培育蔗苗的根據地,從此奠定了台灣半世紀蔗糖產業的根基。如今新社台地不但是台灣最重要的香菇產地,也盛產枇杷、柑橘等水果,最具盛名的是每年十一月綻放的花海,為這片河階地鋪上色彩繽紛的地毯。所有的新社人都知道,這裡甜美的果實、鮮艷的花卉,並不是偶然,一切的一切都依靠著一條既堅實又脆弱的生命線—白冷圳。
科技‧被遺忘的健康風險
科學園區廢水、空汙引發的健康風險質疑,從竹科、南科、中科三期、霄裡溪、一直延燒到中科四期二林園區。自香山綠牡蠣事件後,至今我們對科技廢水、空汙、電子廢棄物引發的風險所知有限。台灣科技園區設立已30年,在光鮮亮麗的產值之外,健康風險已造成民眾恐慌。企業在追求利益同時,如能善盡社會責任,政府也建立一套本土化的風險管理制度,科學園區的設立才能獲得民眾支持。
科學園區何處去之一》中科聽證:中科三期后里園區
秋風起,金黃色的稻海隨風起伏,水稻結穗是最需要水的時候,盈滿的水田,讓水稻根部充分的吸收水分,而農民等待的就是,即將到來的收穫時刻。 台中后里是台灣重要花卉產地 但后里地區的田間景觀卻很不一樣,許多農地並沒有種植二期稻作。工人正忙著搭棚架,因為土壤中嬌貴的百合幼株需要細心呵護,百合是后里非常重要的花卉,年產值就高達十億元,一點也不輸給高科技產業。花卉產業是高度仰賴人力的產業,也養活了不少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