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是許多人欣賞野生動物的入門,牠們靈巧活潑、無比美麗,悅耳婉轉的聲音,更是讓人著迷,想要留住牠們的聲音,需要工具,也需要練習。收錄特定物種的聲音,是許多人踏入錄音領域的第一步,現在還有個不同概念的錄音方式,正在台灣各地進行。
聲景,指的是聲音的風景,如同地景,聲音也是一種景觀。帶著簡單的錄音工具,中研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林子皓,與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的夥伴,前往苗栗淺山,架設自動錄音機,收集農田附近的聲音。林子皓說,錄音機的好處是有兩個頻道,同時在這邊收錄360度、沒有死角的聲音。能紀錄到影像之外的環境細節。
林子皓正在進行一項台灣聲景監測計畫,像這樣的錄音點,目前設了十七處,針對淺山與濕地生態系,透過聲音來紀錄生物多樣性。目前收到的錄音,都放在亞洲聲景平台的公開網站上,提供有興趣的人自由聆聽。
而這些樣點的大量聲音資料,則是透過軟體來進行分析。相似的聲音以同樣的顏色呈現,把聲音圖像化,轉為不同的色塊。以新竹自然谷為例,一整年的資料裡,不但聽見動物的聲音,還聽見了日夜、季節與氣候。
大自然的聲音,是科學研究的素材,也讓人與自然產生連結。從事廣播製作的范欽慧,長期將大自然的聲音,透過節目,帶給聽眾。二十年,用聲音描繪台灣,有美好悅耳的,也有怒吼與控訴。
用聲音承載歷史,當時間尺度拉長,不但能聽出變化,也會意識到該有所行動。2015年,她創立了台灣聲景協會,打算進行一場寂靜革命,希望大家從聆聽起步,進而對環境保護。「重要的是要去做聲音的教育,不光是打開耳朵,而且要學會去認識這些聲音跟這片土地的關係。」她說。
太平山,是范欽慧實踐理想的地方之一,在她眼中,這是極少人為噪音影響的聖域。在這裡,范欽慧點起了寂靜山徑運動的第一把火焰。她與羅東自然教育中心的老師來到翠峰湖環湖步道,一起規劃活動,討論如何引導人們成為一位聆聽者。范欽慧表示,「寂靜山徑的概念,希望大家用一顆寂靜的心去貼近自然,透過一條路徑去改變現代人的都會快速節奏,透過聆聽,尋求寂靜的力量,寂靜不是無聲,而是一個更豐富、更充滿、更能完整的、去跟自己與環境做連結的力量。」
她想推動的寂靜山徑,希望從森林走到都會,再從都會走進每個人心裡。站在城市規劃的高度,聲景是不能忽略的項目,它與視覺都左右著環境品質。
人的視覺只能看到前方,耳朵能聽到四面八方、360度的聲音。有些變化,眼睛看不出來,卻能從聲音中聽見。台灣正在改變,它需要一股修復的力量,透過傾聽,找出方向,才能留住屬於台灣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