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微塑時代

採訪/撰稿 林燕如
攝影/剪輯 葉鎮中  

每天的卸妝、洗臉,例行的刷牙、沐浴,臉上擦的,身上洗的,都可能添加了塑膠微粒,你相信嗎?

所謂的塑膠微粒,指的是低於5mm的塑膠,來源可分為從大型塑膠分解而來,以及被生產製造出來。像這些細小塑膠顆粒,就是業者提供給弘光大學王曉芬老師,作為產品研發的樣本。自從1972年有業者添加塑膠柔珠到產品後,從此改變全球化妝品產業。廣告行銷的推波助瀾,更讓小小柔珠,成為人們追求美白柔嫩肌膚的最佳利器。

這些在人們皮膚上搓揉的小圓珠並不會消失,沖洗後的柔珠去了哪裡?讓人好奇。目前的污水處理廠,是否能有效阻絕1mm以下的塑膠柔珠?而這些又將帶來什麼影響?

營建署下水道工程處長於望聖表示,要設置能完全阻攔塑膠柔珠的污水處理廠,必須做到薄膜系統,但建造和維護成本高昂,不符效益。而全台污水下水道接管普及率平均不到三成,根本無法有效阻絕塑膠微粒流向大海,有學者就發現,海洋生態的確會受到影響。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湯森林副研究員實驗室的楊姍樺博士,在不少國外文獻都看到塑膠微粒存留在生物體內的記錄,而最新的國外研究也發現,攝食塑膠微粒的牡蠣,需要耗費更大的能量來覓食,生殖能力也會下降。

為了瞭解刺絲胞生物像是珊瑚、海葵,是否受到塑膠微粒影響,楊姍樺曾經以海葵進行實驗,發現牠的確會攝食塑膠微粒,而且會留存在體內。而受到影響的不光是海洋生態,可能還會進到我們的食物鏈。

這些瓶瓶罐罐,是看守台灣協會從2015年8月到2016年6月收集到的個人清潔用品,他們利用簡單實驗,發現所收集到的468種清潔用品中,有196種,也就是將近四成,含有塑膠柔珠。琳瑯滿目的商品,到底哪些含有塑膠柔珠?大部分消費者其實很難清楚分辨。

於是看守台灣協會和荷蘭的環保團體合作建立資料庫,提供民眾查詢,但總趕不上推陳出新的商品,環保團體認為要徹底杜絕含有塑膠微粒的清潔用品,還是得從法規做起。



美國在2015年底通過「無微粒水域法」,分階段禁止塑膠微粒的使用,加拿大也在2015年,將塑膠微粒列入毒性物質清單,禁止使用,環保團體和立委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應該加快腳步,禁用含有塑膠微粒的清潔用品。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吳盛忠承諾,明年將會完成法案。

在法案尚未完備前,有什麼可以取代塑膠柔珠?利用澱粉、玉米等含醣物質聚合而成的生物可分解塑膠,會不會是種選擇?傳統塑膠能做的,它們幾乎都能辦到,唯一差異在於可分解塑膠,受到空氣裡水分和熱能的自然催化,兩年就會腐化。過去,生物可分解塑膠都用在包裝、一次性產品等用途,如果添加到清潔用品裡,對生物分解塑膠屬性很熟悉的黃建銘博士認為,要很快在水中分解,又要能長時間儲放,在研發上仍是兩難。

弘光大學的王曉芬老師認為,回過頭尋找天然材料,像是杏仁果殼、絲瓜絡等等,來取代塑膠柔珠,才是比較好的方式。有業者乾脆選擇不添加柔珠顆粒,製作同樣能達到去角質效果的產品。

這幾年,消費者的環保意識提升,相對也提高環保產品的接受度,成為新的消費趨勢。選擇,往往扮演扭轉市場的關鍵角色,只有當消費者力量展現,我們才能真的告別微塑時代…

地點
集數
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