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的大發生和氣候有密切的關係,1998年澎湖的雨水豐沛、高溫高濕的天氣,成為孕育蝗蟲最好的溫床,加上島上有許多蝗蟲愛吃的食草銀合歡,使蝗蟲的發生更加一發不可收拾。
任何一個環境因子的改變,都可能造成生態體系的失衡,導致某些物種的不正常發展。而所謂環境因子的改變,往往都是由於人類的無知所引起的,引進外來種就是生態失衡的頭號殺手,臺灣的自然環境曾經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由松材線蟲引起的松樹萎凋病。
根據古生物學家的研究,昆蟲在三億六千萬至二億五千萬年前開始出現,比恐龍出現在地球上的時間還要早,昆蟲能在地球上生存這麼久,主要歸功於牠們強大的適應能力,其中旺盛的繁殖力使其綿延不絕,並且散布在地球各個角落。
位於北橫的插天山自然生態保留區,估計昆蟲的種類大約有一百萬種,占動物界的80%。從數量上來看,世界上56億人口,一個人可以分到兩億隻昆蟲,但是真正與人類發生關係、困擾人類社會的不到1%。自然界裡的昆蟲大部分與人類無關。
昆蟲所棲息的環境幾乎遍布整個地表,從平地到海拔五千公尺以上的高山,都可以看到蝴蝶飛翔的蹤跡,甚至北極圈也有昆蟲,沙漠地、沼澤、溪流也都有其蹤跡。
由於氣候的改變,使自然環境發生變化,這些微的變化,人類可能無法察覺出來,但是昆蟲的大發生可能是一種警訊。目前全球氣候變遷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環境研究的焦點,為了了解氣候變遷與生態環境的關係,臺灣也在國科會的主導下,成立了長期生態研究網,福山植物園便是其中的一個研究站。
臺灣長期生態研究網主要針對臺灣陸生生態系進行整合性長期研究,以了解臺灣陸生生態系的結構與功能,研究所得的結果將作為環境決策的參考。過去,人們習慣以自己的價值觀來定位昆蟲的好壞,現在人們則是以昆蟲的多樣性和多量性作為環境的指標,預測人類即將面對的未來。
大自然的奧秘不斷地衝擊著人類的智慧,即使是科技文明所向披靡的美國,依舊敵不過小小的松材線蟲,最後不得不臣服於大自然。對於物種大發生的手足無措,只是突顯了人類對於大自然的無知,事實上從地球的整個生態發展史來看,任何一種物種的大發生,最後終究會在自然的機制下,恢復整個生態系的平衡。
物種的大發生也許只是一種自然的循環,也或許真的是在警告我們,地球的環境已日趨惡化,而在整個過程當中,人類科技的投入不應只侷限於災情的控制,真正的意義應該在於讓人類更了解自然、更尊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