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機‧商機|桑椹成熟時

採訪/撰稿 楊蕙萍
攝影/剪輯 陳添寶

摘採黑色桑果,與紅色桑椹(桑葚)分離放置,不只造就了二十四孝裡蔡順「拾葚異器」的故事,在現實生活裡,桑椹(桑葚)酸甜不同的特性,也讓花蓮的農民開拓了海外商機,這個紅色果實究竟有什麼秘密?拓展的背後又有什麼故事呢?

每年的三四月正是桑椹(桑葚)結果的季節,火紅的果實在綠葉的陪襯下非常顯眼,採果的工人趁著雨勢稍微停歇,忙著採收,這批桑椹(桑葚)在市場上的搶手程度,如同它的顏色般,紅得發黑。

桑椹(桑葚)是這幾年崛起的新興農業,目前屬特用作物,不像一般果樹受到輔導,生產補助也較少。

「採桑椹(桑葚)時要逆著它的生長,這樣才不會把果實毀損。」陳保成一邊示範一邊解說桑椹(桑葚)的採收方式,他是全國最年輕的農會理事長,投入有機桑椹(桑葚)栽種卻是經過一番轉折,甚至出現曾經一天收入只有三十元的窘境。

鮮果不易保存,運用取得釀酒的執照和產製設備,將桑椹(桑葚)、梅子等當地生產的或產量過剩的農產加工製作,提高附加價值。依照花蓮特色產製的小米酒系列產品,去年被選為接待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國宴酒,也使得他獲得2005年神農獎的肯定。

國際有機運動聯盟2006年全球有機農業現況最新報告指出,全球種植有機農作物面積已達三千一百萬公頃,比起去年一年成長五百萬公頃,這些數據突顯了有機發展的契機,台灣農業必須開創新的道路,花蓮縣的農業發展策略究竟能不能夠成為其他地方的參考呢?

印象中的農夫應該是有著斑白的頭髮與黝黑的皮膚,以及一定的年紀,不過這次採訪的主角陳保成,卻是全國最年輕的農會理事長。他說桑葚產銷班員裡不乏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顯示農業的從業人員有下降的趨勢。但台灣農業因為產值不高常被忽略,在採訪的過程中,我們看見花蓮縣政府從官方到民間的企圖與決心。推動畜產品認證,他們要透過公權力維護食物安全,目前這個政策已經推動三年,如果能永續落實推動,消費者也會樂觀其成。

集數
350